APP下载

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现状研究综述

2015-08-20李胐俭

武术研究 2015年3期

李胐俭

摘 要: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全社会关注健身运动意识的社会大背景下,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科学健身素养为切入点,从科学健身素养的理论视角、大学生健身素养的现状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通过资料搜集了解到,针对评价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在已有研究中,研究方法多局限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

关键词:大学生健身 科学素养研究 述评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3-0111-021 相关概念理解《辞海》(1999年版)中,对“科学”一词的解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一书中,对科学的解释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2]。“素养”一词是指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在《辞海》中,对“素养”一词的解释,一是指经常修习涵养,二是指平素所供养[3]。科学健身属于体育运动科学范畴,在《论科学健身》一文中,学者刘保同指出,科学健身主要表现在克服现代生活带来的运动不足的危险性,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用健康的身躯和充沛的精力投入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4]。本文结合所查询的相关文献资料,将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定义为: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健康及健身相关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健身的态度,接受并掌握一定的科学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并科学参与健身活动的一种健康素养。2 相关研究述评2.1基于科学素养内涵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科学素养”一词,它首次出现是在《科学的普遍教育》一书的序中I5J。美同化学家柯南特在1952年,第一个提出了“scientific literacy”的概念,即科学素养,他指出,科学素养是一种明智地选择专家的能力,以及能够“聪明地与那些正在发展科学并应用科学的人交流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对科学素养首次解读中,对象是发展并应用科学的人,“交流”则是获取该能力的手段和途径。通过与“科学人士”的接触和交流,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

1966年,美同威斯康星大学科学素养研究中心的佩拉(M.0.Pella)及其同事在对1946-1964年之间发表的主题与科学素养有关的论文进行了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控制科学家工作的伦理道德、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1979年,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生物医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同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J.D.米勒教授首次提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1)科学术语与概念的词汇量;(2)对科学过程的理解;(3)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了解。

苏格兰科学课程认为科学素养应包括: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客观地观察、科学思维的能力、对科学文化的意识、对科学的兴趣和从中得到的欢愉[6]。南此可以了解到,在对科学素养早期的研究中,多集中在发达同家,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掘科学素养的内涵。这些探究为之后研究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分类发掘奠定了基础,更为科学素养概念的泛化作好了前期准备。我国的科协科普研究所认为,科学素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已有对科学素养的内涵研究成果,不仅为定义科学健身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研究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提供了理论依据。2.2基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研究学者孙海滨选取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对科学技术的评价以及对科学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测试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科技信息都较有兴趣,但涉及到高新技术等方面,知之甚少,实践能力有待锻炼和提高。由于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了解的较少,对伪科学迷信活动也就不具备较强的判断力[7]。学者温志雄通过大学生对基本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过程及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三个部分对广州市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显示,存在当前教育体制与大学生科学素养不和谐部分,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匮乏等情况[8]。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多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科学素养的内涵维度对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但问卷调查法,存在一定片面性。因此,研究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应通过多种调查手段进行调查研究,例如学生访谈,实地考察等,从而使得调查的结果更有价值和意义。2.3有关大学生体育健身现状的研究述评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大踏步发展,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也逐渐社会化,而全社会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远没有跟上步伐,对体育健身、体质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度不够,不可避免地出现大学生的健身运动意识相对薄弱,从而使大学生体质下降成为近年来较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者林锋,袁晓芳通过对健身方式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在学校进行健身运动,更多希望将体育运动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这种情况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锻炼时间有限。同时,他们认为部分学校体育健身条件还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9]。总的来说,从硬件条件来看,学校的体育健身设备,场地器材等都未达到学生的期望值,从软件方面来看,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安排体育运动锻炼,不管是运动项目,还是运动的时间段。学者李涤非,周俊慧对大学生健身活动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在校学生有参与健身的愿望,认为锻炼身体利于身心健康和阅读学习,但在实际体育活动上反差较大。在校大学生日常的健身意识不够强,了解健身的益处的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能按健身计划完成[10]。根据以上情况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依旧是以学校为核心,学校的硬件,软件设备,器材是直观的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而学校体育运动的安排,健身俱乐部的开设,以及日常体育健身的引导才是从主观方面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只有大学生拥有日常健身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才会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2.4有关大学生体育健身评价体系的研究述评endprint

体育健身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缓解学习压力,活跃思维的重要手段,越发受到大学生们的关注,对于处在身心发展成型期这个特殊时段的大学生群体,体育健身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时期培养的体育锻炼意识,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发展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因此构建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从理论上给大学生们带来有用的信息,在实践中也可以指导大学生科学健身,同时,也使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的监测成为可能。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使大学生的健身行为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学者盛建国根据管理心理学和行为学中的“感知一态度一行为”三者之间所具有的内在特征,设计了“大学生自主健身行为调查问卷”,对甘肃省八所高校中的大学生,进行健康状况认知、健身意识、健康行为的捕述性评价[11]。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形成自主健身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也未收到健身效果,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学者范果,从显性和隐形两个方面着手,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进行研究,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育知识欠缺、技能缺乏、行为被动,以及体育意识不高、个性不强、意志薄弱的现状,提出依靠体育课堂教学作用,对学生隐性因素进行刺激,同时,在校园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体育运动知识[12]。 通过对搜集有关大学生体育健身评价指标的研究发现,多数学者就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运动过程中评价方案不够具体的情况,对构建大学生科学健身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获取一定效果,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缺陷。大学生处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这期间学生形成的体育意识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所以在构建大学生科学健身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更应有针对性地融合大学生科学健身指导方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学习环境特殊性,构建符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科学健身素养测评维度,从而为大学生科学健身提供帮助,为大学生体质监测系统和大学生科学健身评价提供依据,最终达到增强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的目的。参考文献:[1][3]征龙,陈至立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赵祖华.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刘保国.论科学健身[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5(2):18.[5] Richard L Hinnman. Scientific, Literacy [J]. Science. New Se-ries,1998,281 (5377):647.[6]余自强.科学课程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60.[7]孙海滨,刘婷婷.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3):40-42.[8]温志雄.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创新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 05).[9]林锋,袁晓芳.西安大学生健身现状调查与意识培养[J].内江科技,2008(5):68.[10]李涤非,周俊慧.对南京市五所高校大学生健身活动现状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16.[11]盛建国.大学生自主健身行为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3(19):31.[12]范果.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与培养路径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31. A Re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Fitness Literacy Research

Li Feiquan( Graduate Faculty of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Abstract: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whole society pays attention to physical exercise awareness of social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with scientific fitness literac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fitness quality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science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fitness. Through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 learned,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less papers on the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exercises basic theory, and in the existing studies, research methods are limited in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xercise scientific literacy review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