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构建研究

2015-08-20李林峰王成科

武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李林峰++王成科

摘要:文章以崇左市左州镇“金山节”为田野调查点,结合当地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构建的可行性及理论框架,并就其实现途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越边境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生态保护圈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3-0081-0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边疆地区边境民族问共有的本土体育文化。中越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通过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不仅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了边疆民族问的凝聚力,而且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边疆政治环境,从而促进了边疆民族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左州镇“金山节”为主要调查研究的对象,以传统节日庆典为出发点来探析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的构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主流文化冲击下,该如何创造适合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来更好地保传承和保护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1 左州镇金山花炮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及现状金山花炮节,当地人称之为“歌坡节”,据先关史料考证,金山花炮节源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农历二月十九。“左州金山寺,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左州镇左西北角约一公里处的一座小山上。据资料考证,此寺于明成祖永乐年问建立。金山寺建前,在小山上发现一个金炉,故取名为金山。建立金山寺后,连日香火不断,明成化十四年(即公元1448年)农历二月十九定为纪念日,延续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当地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11]在金山花炮节这一天,附近的壮族村民们会举办大型的舞龙、舞狮、唱戏、对山歌,并且会在金山寺设祭坛祈求当地人民的健康和平安,举办抢花炮活动,节日期间的各色民族节目丰富多彩,形成了左州镇颇具壮族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节日。其中,抢花炮是金山节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是一项集群众娱乐性、观赏性、民族性和体育竞技性为一体,极具发展潜力和空间的民族体育运动。在现代竞技体育的打压下,抢花炮运动还会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根源于它的民族仪式性文化形态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当地村民的精神信仰里,它的发展始终与当地村民的经济与文化生活相协调的,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2 构建中越边境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的可行性分析2.1民族政策支持“2012年6月21日中共广西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会审议强调:要建设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白崇左市建市以来,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边疆民族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制定并落实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计划,并且把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各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给予政策性的保障支持。崇左市政府对市县的民族传统体育工作非常重视,从娃娃抓起,举办中小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非常支持,多次举办崇左市少数民族运动会,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强,既满足了边疆群众全民健身的需求,义增强了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发展,在崇左县市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民族特色浓郁,积极向上发展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有利于推动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发展。2.2少数民族节庆日的文化优势2010年,左州镇金山花炮节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授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州金山花炮节日中的舞龙舞狮、对山歌,蚂拐舞和抢花炮这些具有浓郁地方传统民族性特色的体育活动,精彩纷呈,民族韵味十足,不断吸引来自全区、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极大地促进了区内民族的团结友爱,将壮族先民的文化精髓及风土人情传播到全国各地,彰显了中越边境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友爱团结的悠久历史文化。因此,探析构建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的可行性,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视角下,可以从更大程度上推广普及边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让后人有延续性的传承和创新。2.3群众基础深厚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金山花炮节这一传统的节日里,左州镇附近的村民都会非常自觉地加入到准备工作当中,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其乐融融地参与这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是周边村民自觉组织的民族性体育庆祝活动,都会吸引上千的群众参与其中,是一种自发性的体育行为,并非由政府部门组织。由此可见看出,在中越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开展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在当地已经具有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积淀并发扬了本民族优秀文化,还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氛围。3 构建中越边境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的必要性分析3.1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性方针,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名词。其核心内容为,“改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和谐关系,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的能力”。[3]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号召,《白皮书》的制定并通过标志着中国正式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作为制定各类发展性战略、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出发点。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构建就是要以新的民族文化传播理念为基础,将保护与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民族体育文化二者相结合起来,发展地方民族经济同时,积极促进开展民族文化生态的建设,将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发展与民族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3.2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构建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对于传播和发扬少数民族多元性文化,挖掘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形成重要的传播和推动作用。“挖掘区域文化网中的丰富传播资源,构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传播理念,营造一种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既是区域文化传播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传播媒介应该承担起的历史使命。[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多,一般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才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具有区域性。因此可见,在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中,通过依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日来构建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是提升和传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项重要平台。构建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这样可以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冲击的大背景下,能够继续保持并扩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面,并提高其知名度,提升社会新闻媒体的关注与传播,扩大各民族人民参与的程度,从而弘扬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3.3满足全民参与健身的要求少数民族区域全民健身是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衡量标志之一。容小宁主编的《广西民族体育十大传统技艺》提到广西共有217个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种类齐全、文化内涵深广而独特,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5]这些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地方人民自身锻炼健身的需求,有同时在少数民族区域内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健身性与娱乐性。通过构建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可以为边境地区的全民参与健身与休闲娱乐活动提供新的发展途径。4 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构建的战略性意义4.1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族群,增强民族自信心中越边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壮族、苗族、京族、彝族等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民族关系复杂,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各方面相对保守和封闭。在中越边境建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不仅可以促进边境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种文化的融合,也可以充分地促进构建和谐族群。金山花炮节这类群体活动中,其他民族的同胞们也经常会参与其中。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的构建,不仅可以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还可以增进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2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创新边境文化生产力endprint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往,民族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人们充分地重视,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所在。民族文化大多蕴涵于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中,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欣欣繁荣的外在体现。如何有效地保护、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依托中越边境地区传统民族节日为平台,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下,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将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体育经济优势,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效应,这将会极大地提升边境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构建和谐社会。4.3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随着外来现代体育文化的进入,影响和冲击着人们的体育世界观,对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还是稍显滞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极大地破坏和流失,以及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的构建,不仅可以让中越边境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自身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唤醒其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和提升主动和自觉保护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逐步推广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另外,在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日,开展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活动,比如“金山花炮节”、“歌坡节”、“蚂拐节”和“丰收节”等。这些特色少数民族传统节口中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充分地调动边境各族人民参与民族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推广和普及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5 结论 构建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出发,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抓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优势,树立民族文化观念,建设并创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努力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外来包容性,树立中越边境地方民族体育特色,以民族体育文化推动边境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成科.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29.[2]甘启足.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圈构建探析[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13:35.[3]汗玉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一政府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73.[4]郑微波.区域文化圈的传播分析[J].三峡文化研究,2007:56-65。[5]容小宁.广西民族体育十大传统技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2. The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Ecological

Protection Circle in Sino-Vietnamese Border: A Fieldwork of

“Jinshan¨in Zuozhou, Guangxi

Li Linfeng

Wang Chengke(P.E. Department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Jinshan"in Zuozhou for the fieldwork spot,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documentation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easibility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circle for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Sino-Vietnamese border,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on its realization.Key words:Sino-Vietnam border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