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审视当代武术的迷失与构架

2015-08-20曾博艺

武术研究 2015年3期

曾博艺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探索当代武术的迷失与构架。研究认为:当代武术的迷失,主要表现在武术本质的迷失、武术传统文化迷失。当代武术的发展与繁荣,应依托竞技武术文化主导地位的坚持和巩固、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和繁荣、大众武术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以此维持武术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武术生态 当代武术发展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3-0011-03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文化的聚焦,从文化视角下关注和研究事物势必会成为一种热点。“体育做为一种文化具有民族特性.其民族性是指体育文化是由一定的民族所创造并在一定的民族范围内形成和发展,带有本民族的独特个性”。[1]武术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具有明显的民族象征特性。它本身积聚的是文化极强的内部凝聚力和思想情感,以及外在传播力和教育认同,这赋予武术以无穷的魅力。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借助文化生态学认真审视当代武术发展,应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1 文化生态学理论阐释自从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及其理论体系以来,文化生态学研究在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景观生态学以及文化地理学等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与深入发展,但是由于受各自的学术视野局限,其操作的文化生态学概念体系与理论要义有较大差别,系统性差、兼容性弱。美同文化进化论学者斯图尔德( Julian H.Steward)在其《文化变迁理论》专著中完整阐述了“文化一生态适应理论”:文化变迁就是文化适应,这是一个重要的创造过程,称为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重点阐明不同地域环境下文化,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2]。随着文化研究向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全球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社会学家重新审视人类行为的生态学基础,运用不同类型的“历史文明、村落文化生态系统以及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实例”[3]说明了文化生态系统客观存在。有关实证研究表明,“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4]。文化的历史是人与自然界不断实现双向适应、不断完成本质统一的过程,从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中就可能找到认识文化本质的途径。回眸文化生态的历史路程,展望人类未来,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今后人类社会必将进入生态文明社会,其对应的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2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武术的迷失武术在中国文化生态这片沃土中产生,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以专制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中不断发展壮大,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宗教礼仪等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社会心态、哲学智慧、思维方式。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更多的是武术发展的问题,其更深层是关于武术文化层面的思索与反思。对武术研究,首先应该了解其本质和结构,分析其内在特征。2.1“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武术本质的迷失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诞生可谓源远流长,在武术不断发展壮大的,武术在众多武术家及武术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下得到日渐成熟和完善,但是武术纳入到“全球化”的视野下,却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因此,只有更好的利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审视武术本质,才能够在“文化生态”视阈下更好的推动武术的发展。然而“文化生态”视阈下武术本质到底是什么?众多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如“中国武术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不断走向复杂的过程,一个从‘技击走向‘文化的过程”;[5]或“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武术将变成‘舞术从而名存实亡。”[6]在“文化生态”视阈下对武术本质的探讨:首先,要明确的是对“本质”一词的解释:是指事物具有根基或根源性的,是事物“本来的”、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具有深刻性、一贯性;其次,要明确的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是维系武术生命的灵魂,是武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关键所在。”武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战乱年代远离人们生活时,武术的技击属性所体现出的武术的技击性也随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人们不断在武术艺术属性与体育属性中找到了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现。“技击”作为武术属性中一个有起源、有特色的专有名词。最早见于《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中的“齐愍以技击强”。技击最初表示的意思是士兵杀敌、御敌的技术;清朝王先谦在《尚子集解·杨注》中载道:“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 从哲学观点看新事物产生意味着旧事物的灭亡,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新事物的产生只能代表一部分旧事物的灭亡。武术内容中新旧事物的更替过程中,没有发生这种质变,虽然以技击为主要功能的那一部分武术与已经不再是武术的主要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以健身、表演性为主的武术,武术套路是从技击中异化出来的,但套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在传统的特色下,武术套路展示着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但这些形式并不都是用技击来解释。但它又是一种方式独特的表现性技击。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虽然武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生了种种变化,武术动作之中依然具有技击含义,只是‘技击失去了主导,不再是武术唯一的属性罢了。也就是说,经过现代化演进之后的一些武术套路虽然发生了质变,但是,作为武术原来的、本来的、固有的性质的本质,仍然是技击。2.2文化生态视角下武术传统文化的迷失 从狩猎采集社会、农耕驯养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文化生态”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生态视域下武术文化亦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有了历史性的转变。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全球化传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外来文化思想渗入我国,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文化生态”下陷入一种严重的危机,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的冲击。“武术已经站在了‘古今中外的峰巅浪尖之上。所谓的‘古今就需要解决‘继承与创新,所谓‘中外就要思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7]正如王岗教授所说:“今天的武术存在着实是传统的成分越来越少,越来越缺少民族文化的厚重根据,相反的是外来文化的因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占据‘武术文化的核心地位,武术传统的当地流失已经成为事实。”[8]当前“文化生态”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危机中所做出的积极反应,是传统文化“自我保护、自我创新”的内在诉求。武术要在“文化生态”视域下蓬勃发展,促使我们不得不做出深刻反思——武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夹缝中求生的发展前景。武术形成发展至今,伴随着“文化生态”的不断演进,武术文化亦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武术文化层中所包涵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物态文化层包括技术动作、器械、服装、场地、拳谱书籍等;制度,行为文化层包括传承方式、礼仪规范、武德规范、以及习武者的意志品质;心态文化层包括习武者自我文化修养、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下笔者将从物态文化层,制度、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三方面的内容分析“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武术文化迷失。2.2.1文化生态视角下武术物态文化层的迷失endprint

武术技术动作萌芽于原始时期人类的生存需要,通过军事战争,不断实践与发展成熟。习练者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表现出中国武术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东方文化色彩,形成军事技术和民间技术两类。民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为拳种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武术文化伴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生态”经历了不断的变革,逐步形成了现在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两大体系。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即相对独立,又并行发展;走出了一条科学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武术器械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其种类与形制多种多样,大部分来自战争和日常生活并且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不断发展。武术器械的近现代发展已完全从战场上分离出来,尤其是近一百年来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每一次生产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其外形产生丁变革,而且各器械的使用方法和用途也产生随之产生了变革——如今的武术器械纤细柔软、装饰华丽,尽管也会伴随着练习者的挥舞发出哗啦啦的铿锵之声,但是,只能在体育竞技场上,在民间健身场所可以一见;而原汁原味的古老武术器械,只能在历史博物馆中寻找。2.2.2文化生态视角下武术制度、行为文化层的迷失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在习武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通过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总和。武术礼仪反映习武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传统武术要求习武者“未曾学艺先习德,未曾习武先习礼”,习武者自觉和个人修养,追求“内省”的习武观念。把礼具体到礼仪(拜师学艺的所固有伦常仪式,对继承人得礼仪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礼节(同门或不同门派问切磋技艺、长幼相见的行礼形态和姿势。目前,武术较常用的礼节有抱拳礼、合十礼、握手礼、注目礼、点首礼、鞠躬礼等);礼貌和礼让(习武者的修养和涵养,即要虚心求教、助人为乐、扶危济贫等)。重视“以理服人”、“不以人为先”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传统武术的礼仪规范在现代社会存在着礼仪缺失的现象:一是习武者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使其认同这众多不良的行为,并发生认同效果——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过激做法。二是现代武术的教育强调习武者技能的传习和体质的增强,对礼仪文化教育很少贯穿于这个过程中,因此习武者不能形成以礼为尊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习武者而言,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表现为礼节、礼貌、仪表、服饰等,它作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9]2.23文化生态视角下武术心态文化层的迷失旷文楠先生在《泛和谐价值观与中华武术》中从和谐的观念探讨了武术的价值观,有个体和谐—一形神并练的功法观,天人和谐——物我统一的养练观,人际和谐—一仁爱主义的人伦观,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华武术文化体系之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反映在习武者的目标不仅是达到技艺的最高端,还是对习武者身心的全面塑造,是习武者价值观的体现。文以彰显,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德。武德内容受封建社会的儒释道等各家的影响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束缚,存在着诸多保守落后的思想如“忠君”、“门户之见”、“祖规、祖训”、“唯我独尊”、。江湖侠义”等。在现代社会的武德内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摈弃封建腐朽的内容,使之与现代法制社会的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传播武术文化,发扬武术精神做出自己一份贡献。武德中爱国思想,见义勇为、舍己助人,诚实守信,和睦友爱,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和自强不息等内容在现代社会有积极的意义。3 文化生态视角下武术之构架 武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问的合理、协调、有序的结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特定功能。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视域下武术格局的失衡,影响武术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武术生态系统格局的失衡影响武术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武术主导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的弘扬;同时影响武术生态系统内部凝聚力,影响武术生态系统对习武者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武术各种文化生态景观是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的“身体动态符号系统”[10]形成一种武术生态环境,对习武者产生同化作用,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为其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一定的价值取向,进而维系武术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3.1对竞技武术文化主导地位的坚持和巩固

竞技武术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中批判吸收和继承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标准和准则,并决定着整个武术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状态,在武术生态构建中培养武术发展方向的主要文化资源,引领着武术生态系统的不断丰富和拓展,决定着武术当代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特征。首先,坚持和巩固竞技武术主导地位,其根本在于确立和维护武术核心价值体系。武术是在中国文化生态这片沃土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宗教礼仪等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社会心态、哲学智慧、思维方式。”[11]武术价值观念是由诸多价值共同构成的价值体系,其中既有居于主导地位的、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也有居于边缘地位、起从属地位的外围价值。武术生态系统中核心价值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动排列的。其中某种价值排序位置的确定和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12]其次,坚持和巩固竞技武术的主导地位,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方法,要认真贯彻竞技武术武术为武术生态景观的多样性服务,为武术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同时要加强竞技武术合理性建设一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3.2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和繁荣传统武术目前面临的困境与危机,在一定层面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下武术生态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武术的国际传播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由此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才会充满希望和生机只有自己掌握文化创造的主动权,才能使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向一条康庄大道。传统武术文化只有在与大众武术文化平等对话达到对其文化启蒙,争取被更多的人认同,从而促使传统武术在地域、时代及价值层面的全方位拓宽和发展。当然,竞技武术也需要大众武术提供必要的思想刺激和市场运用。通过适度的整合,使武术生态景观在功能上不排斥、不抵触,而是彼此互补、兼容。传统武术习练者应当通过对其进行积极介入,主动承担传承武术价值体系理想、建设人文武术生态景观的历史重任。3.3对大众武术文化的引导和规范受竞技武术文化生态、传统武术文化生态以及社会科学化水平的制约,当代大众武术文化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其表现形式、运作方式诸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还表现在大众武术文化生态景观在自发运行中会伴随着宣扬封建迷信、凡人类文明和提倡伪科学的文化垃圾m现。这就为大众武术文化生态景观建设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大众武术建设要深入实际,从群众生活中积极吸取营养,避免对打针生活的简单化、概念化才能避免“武术”变成‘舞术,才能真正为群众喜爱的大众武术文化生态景观。其次,要将现代意识和科学精神融人大众武术中——将现代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尤其是现代提倡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创新观念、个性观念,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武术价值体系的现代化转化。最后,要处理好大众武术文化生产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绝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将大众武术生态景观商品化的特点任意夸大,应该遵循在保证其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考虑其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22.[2]J. H Steward,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ss,Urhana,1979,7,39-40.[3]司徒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H{版社,2001:152-155.[4]杨庭硕,龙先琼.生态维护之文化剖析[A].21世纪都市可持续发展暨纪念中国人类学1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文集[C].2001.12.[5]王岗.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8-34.[6]王怡.当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文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4):55-57.[7]郭玉成.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7(9):1-2.[8]刘树军,李国通.论武术套路的表现性技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70-73.[9]杨建营,谢恩杰,王常龙.武术的现代化演进对其本质和定义的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181-185.[10]闰民,邱王相,承载传统思维方式的文化符号:象形武术[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出版,2007:320.[11]龙行年.和谐武术文化:当代武术发展的文化思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2]陈振勇.论文化语境与视野中的当代武术发展[J].中华武术研究,2011(1):2.

On the Lost and Framework of Modern Wushu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Ecology

Zeng Boyi

(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o explore contemporary lost and framework of Wushu.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contemporary Wushu lost mainly shows as getting lost in the nature of Wushu, Wushu los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modern Wushu should rely on the persistence of the competitive Wushu culture dominance and consolidation,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dentity and prosperity, guide and specification of mass Wushu culture, in order to maintain Wushu exuberant vitality.Key words:Wushu ecology

contemporary Wushu

develop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