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校园还是加入奥运

2015-08-20王宏江刘青

武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

王宏江++刘青

摘 要:在比较当前中国体育改革的热点——中国足球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回顾了作为非奥运项目的武术百余年来的转型发展之路的历史,详细分析了竞技武术形成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并基于时代发展的众多因素探究了当前武术的现代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武术申奥 校园武术 竞技体育 全民健身 非奥运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3-0001-04近一段时间,同内媒体不断爆料的体育热点:一是足球的改革,二是中国申报冬奥会。随着2015年2月27日,《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足球的发展迎来了阶段性的改革节点,也明确了改革的路径和目标:中国足协彻底脱离体育行政系列,创新中国特色足球管理模式;实现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达到亚洲一流;远期目标是要使中国成功申办世界杯足球赛,男足打进世界杯、进入奥运会。作为配套改革方案,3月份,教育部也公布了七项国家重点扶持体育项目,分别为: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和体操。这次除去武术外入围的都是奥运项目,并且,本次在校园教育得到强化的运动项目,武术位列第二位,说明了同家对本土非奥运项目的重视。中国足球改革的措施应声落地了,武术作为非奥运项目的改革之路到底该走向何方呢?1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中国武术发展1.1晚清民国时期武术的衰微与奥运会上尴尬亮相

回顾近代体育的发展,在奥林匹克运动席卷全球、澎湃发展的同时,尤其是中国竞技体育突飞猛进的三四十年里,中国武术的演进却不那么波澜壮阔了。

在明清时期,武术曾经是军队训练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清朝统治者把骑射武功看作是立同的根本。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卒以“武科所习硬弓、刀、石、马步射无与兵事,废之。”武举考试的废除反映出传统武术在军队训练中已失去其原来的地位与意义。

晚清时期,由于西式教育的传人,旧式私塾教育逐渐转变为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初期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军事体育教育为主。当时的体操课主要内容就是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有的学堂也进行武术教学,例如曾任济南镇守使的马良就曾在山西武备学堂担任武术教习,教习摔跤、拳脚、棍术、剑术四科,民国初期定名为“中华新武术”。运用自编的武术教材本身就是对传统武术的一种现代改造.同时也是传统武术走向现代化的一种全新尝试。中国武术最早一次与奥林匹克运动出现交集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柏林奥运会,中国派出温敬铭、刘玉华、郑怀贤等为代表的中国武术表演团,第一次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魅力,中国武术也藉此而第一次为众多的世界人民所知。1936年5月11日,中国体育协进会派国术表演团前往德同表演。7月23日到达柏林,两天后到达汉堡,在汉堡进行了3场表演,随后返回柏林,于8月11日晚在一个露天的剧场进行演出,共表演20个项目。首先是集体太极操,然后是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练项目,历时1小时,博得当场万余观众的热烈赞誉。国术队的表演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风采,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添了光彩。传统武术第一次向世界进行的公开展示标志着其开始登上世界体育舞台。但无论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实力,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都还远不能为世界所承认。所以,中国武术队当时的真实身份只是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看客。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武术竞技体系的逐步确立,中国武术的奥运之路才开始走上正轨。对此,邱丕相先生曾指出:“此次赴德表演,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真正向世界传播的开始”。1.2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武术迎来外交发展的契机。1960年,中国青年武术队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届全运会“友谊晚会”的表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术首次跨出国门。1960年底,中国武术队又跟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并在缅甸作巡回表演。在时任美同国务卿基辛格的建议下,1974年6月,中国武术首次组团出访美国和墨西哥。1974年9月,中国少年武术代表团出访日本。此后,国家还多次组织武术代表团出访其他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对外的出访表演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在增进与各同人民友谊的同时,也让世界人民逐步了解中国武术。上述具有政府背景的传统武术同际化发展扩大了传统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此同时,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影视巨星为代表所进行的武侠片的制作与传播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原同家体委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的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武术国际化的发展方针,此方针对武术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1987年8月6日,原同家体委义做出了《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并要“加强领导,改革体制,充分发挥武术协会的作用”。同年9月,原国家体委训练竞赛司武术处、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武术研究院合并,国内武术行政资源得以整合,开始统一管理全国武术工作和武术对外推广工作。在同际武术联合筹委会的努力下,欧洲武术协会、由美武术功夫联合会、亚洲武术联合会、非洲功夫联合会等相继成立,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终于在北京正式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众多洲际武术联合会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武术同际化发展在组织体系上的逐步成熟。从此,中国武术在迈向同际化的道路上有了组织体系上的有力保障,中国武术国际化的脚步开始向新的时期迈进。2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武术的竞技化转型2.1武术竞技化发展的组织保障

以国际武术联合会等组织体系作为依托后,中国武术协会积极向外派出武术教练员,帮助其他同家培养武术人才。1982年以后,“中国武术协会先后选派了一批优秀武术运动队教练员赴墨西哥、加拿大、英同、新加坡、菲律宾、意大利、泰同、马来西亚、尼泊尔、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同家或地区援外教学,为上述同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武术骨干力量。”中国武术协会在组织和人才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武术同际化的推进夯实了基础。在积极推动世界各地武术组织建设的同时,中国武术协会也陆续开始举办大型的洲际和世界武术竞赛,中国武术的传播通过国际化传播手段不断取得骄人成绩,使得武术成为洲际和同际的正式比赛项目。endprint

1992年12月,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提出了在武术国际化发展上必须做到“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武术,发挥武术的‘健身、修身、防身功能,为人类造福,并力争为奥林匹克运动会贡献一个中国项目。要团结、容纳世界范围内的一切可以传播中国武术为宗旨的团体和个人,组成同际武术大家庭,共同为实现推广与普及武术的两个目标而奋斗。”

1994年5月,同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明确了武术国际化发展工作的主要职责:“开展国际交往和技术交流;提出本项目的同际活动计划;组织实施参加国际竞赛队伍的组织、集训和参赛事项;负责和指导在我国举办的武术同际比赛的审批和有关组织工作。”在同际体育组织方面,1994年10月,同际武术联合会被同际体育联合会总会在摩纳哥举行的第28届代表大会上接纳为会员。1999年6月18日,在汉城举行的第109次同际奥委会大会做出决定,承认同际武术联合会,这是我国武术同际化发展中的义一历史性突破,是武术走向世界的义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开始走向新的高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成功举办了“北京2008武术比赛”,此次比赛对推动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3月,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加强武术的同际推广力度,并充分发挥武术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作用。2.2武术竞技化发展的赛事保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武术未被吸纳为奥运项目,但在同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同际武术联合会的推动下,各项国际性武术赛事蓬勃开展:199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散打被列为表演项目,同年制定了《国际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这一年,在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的支持下,武术散手成为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的比赛项目。(自此,从七运会至十运会,武术散打项目金牌由l块增至7块。)1993年第二届同际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举行,武术散打被列为正式项目,标志着武术散打正式走进了世界竞技体育比赛。1998年,第13届亚运会武术散打被正式确定为竞赛项目。 从2000年至2009年共圆满举办了5届世界武术锦标赛。2002年、2006年、2010年三届亚运会武术比赛也成功举行。2004年至2010年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也直接推动了武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2006年的南亚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为比赛项目。国际性武术赛事的举行推动了传统武术国际化进程,也成为新时期传统武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在单项方面,2002年7月,经国际武术联合会批准,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武术散打世界杯比赛,武术散打运动自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同人民的认可和接受。武术散打规则逐步随着同际化的发展,开始由中国传统的“全护式”改为西方式的“点护式”,从此,武术散打以崭新的运动形式活跃于世界竞技体育舞台。2002年,在大连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首次增设了女子项目,标志着武术散打运动开始走向全面发展。2003年,第七届世界武术散打锦标赛上首次加入女子散打项目,随后的2005年全运会也正式增设了女子散打项目。武术散打运动与时俱进,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在套路与散打的竞技化改造相继完成之后,武术功法运动的竞技化发展也被列入现代化发展日程当中。2004年,同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广州和北京先后召开专家论证会,就全国各地报送上来的56种传统武术功法进行筛选论证,从中选出硬功、轻功、柔功、内功和感知功五类进行比赛。会后制定并颁布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竞赛规程》和《武术功力竞赛规则》。2004年11月,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广东佛山举行。功力竞赛项目是从传统功法和功力比试方式中整理出来的,不仅有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而且具有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形式上相近性,在规则上相通的契合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武术功力大赛的成功举办,被称为“武术运动发展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一种新的武术竞赛形式的诞生,标志着武术竞技体系趋于完善”。正是由于建国以后我们的全方位努力,中国武术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竞技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事实上,中国武术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竞技武术的发展史。到本世纪初,武术已经形成了具有套路、散打、功法等全面的竞技体系,在全世界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开展武术运动,形成了除奥运会外包括世界锦标赛、洲际比赛与全国比赛的庞大竞赛体系。3 武术发展中的现代转向:社会化与标准化 武术属于广义概念,它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我国竞技武术形成具有套路、散打、功法等全面的竞技体系的同时,因为(竞技)武术未能进入奥运会,使得武术在竞技体育中处于一种相对边缘状态——比较其他非奥运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比起奥运项目中的篮、足、排等大项义相形见绌。2013年北京时间5月30日,从俄罗斯圣彼得堡传来消息,武术入奥再次受挫,摔跤、棒垒球、壁球成为2020年奥运会新增临时项目的候选,而武术等其他五个项目出局。武术菲得入奥吗?武术的现代转型再次推到风口浪尖。3.1武术发展中的社会化变革

纵观竞技武术近20年来的发展过程,同家体育总局等管理机构不断地对当下的武术发展道路提出修正。而在当前武术发展过程中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武术竞技体系的越来越小众化,竞技武术尽管已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竞技体系,但遗憾的是,竞技武术赛场的观众却越来越少,有些项目甚至于无人问津,这不能说是对竞技武术体系发展的一个讽刺。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究武术发展所面临的这一困惑。而如何实现武术竞技转型,最好的方法无疑是扩大武术的受众面,扩大武术文化的参与群体,从而使中国武术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进而解决武术竞技体系的小众化问题。社会化作为解决武术发展的一个有利路径,就要求武术发展在当代社会的转型面前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构建一个武术的社会化体育体系。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现代社会转型期——工业化社会正在向信息化社会转型,人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再需要以往慢吞吞的长效型的文化消费方式,而是需要工业化社会特需的快餐型文化消费模式。我们知道,武术最讲究的就是师徒传承,贵在于悟。古代的习武者往往穷一生之精力来探究武术的招法与用法,甚至于一生都不得其解。但在现代社会,武术的传承方式和习练方式如果不发生变化显然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很难想象,当代的社会大众能够在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如此缓慢而义无法看到效果的习练方式。所以,我们为了使武术能够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就必须将武术实现武术文化快餐化,使武术以工业化的产品范式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3.2武术发展中的社会化、标准化变革endprint

众所周知,工业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标准化。因为只有实现了标准化,才能使武术习练者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实现共同的习练内容,从而为中国武术打造出大批的武术习练人群。同时,标准化的实行也可以使武术避免传统体系无法统一甚至于意见相左的传承,而使初习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武术的精髓。应该说,标准化是中国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路径,是中国武术管理者针对中国武术发展做出的重要尝试。如果说,标准化是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理念,那么段位制就是中国武术标准化的具体措施。自从段位制开展以来,在我国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许多人认为段位制是对中国武术的文化的严重破坏,是对日本文化的拙劣模仿。但事实上,抛开民族因素和我们对段位制理解的偏差以外,段位制确实是解决我们当前武术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选择之一。通过段位制的推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武术能够被告更多的人所认知和习练,使中国武术在标准化体系内实现文化的工业式生产和普及,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实现社会化的美丽愿景。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可以有效吸引参与者,给参与者以喜悦健身,壮大武术锻炼队伍。同样,武术标准化也是大势所趋,是现代武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武术体系的整体发展而言,宏观上要把武术推向世界,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没有一个标准体系的构建,全都是个性化的内容,武术的推广就会很难,同际化将步履维艰。从这个层面而言,段位制和标准化正是当前中国武术实现科学发展的两个重大的有益尝试,我们应当坚持这种尝试,为中国武术找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3.3武术进入校园的机制与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从民族的未来着手,使青少年一代能够认知和掌握其精髓,武术自然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于外。正是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这个《纲要》很明确地提出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任务,在这个《纲要》中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体育课应当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文化素养、民族情结直接关系到同家的繁荣和昌盛,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推广使武术教育开始在校园中扎根,并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以引导学生从小习武,武术运动由此成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与人格培养的方法。同时,段位制义是武术的一个基础标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基础体系,通过在青少年问推广段位制义可以推动武术标准化发展。当然,我们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要注重中国武术的实际,不能片面地以标准化来扼杀武术的多样性,使千姿百态的武术文化变得千人一面,使武术失去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标准化作为一种尝试所取得的成功之路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应该仅限于普及和推广阶段,在习练者的提高阶段,我们依然要重视武术文化的一面,使广大习练者能够体认到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段位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武术发展路径,但这一路径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我们发展武术的终极选择。实现武术的社会化,就必须在武术的内涵上下功夫,段位制也该是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体系,决不能将段位制固化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使武术成为简单的工业化、制式化的段位,忽视了发展段位制的基本出发点,而走向为实行段位制而实行段位制的机械化道路。任何发展都要是有代价的,标准化和段位制也概莫能外。标准化和段位制往往会出现一些对武术发展的反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决不能影响推广段位制的决心,而是应该坚持下去,发现其中的弊端,进而去改正其中错误的内容,减少发展的代价,使中国武术发展能尽快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4 结语 武术的发展,“入奥”显然不是唯一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竞技金牌,还有全民健身这块宝地”。“不管人奥能否成功,入奥都不是推广武术的极终目标,”高小军说,“即使是有一天武术进了奥运会,也只有那么几块金牌,推广和普及才是武术入奥的目的。”武术等非奥运项目对群众体育而言是座“富矿”,如果发展得当,就可以为大众健身提供更多的项目选择,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况且,从文化的角度看,“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的概念。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大转变的时代,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都在进行着快速更新,在中国要完成武术现代化转型,对应着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工业文明众多维度,这些文化空间的交流互动已成为一种常态。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现代化基本上是中国之社会的变革。”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武术不仅仅可以积极申奥,以推进中国把本土竞技项目的世界发展。同时对于众多国际同内的武术爱好者而言,尤其是同内众多中小学生而言,武术也具有超越竞技体育本身的重大教育、文化和经济价值,可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实现武术良好的发展,实现武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当代中国体育的变革紧密结合。因此,武术进入校园也罢、积极申奥也罢,武术都应具有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觉,遵循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积极融入世界体育发展的浪潮,满足全球人类健身、健心的生活方式需求,从而为武术在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多元和谐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层面的有益思考,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建构提供有益的实践。武术进校园代表着武术重新回到社会扎根,“入奥”本该是是武术扎根生活后开出的灿烂之花(竞技武术),而融人世界体育大家庭中,融人世界文化大家庭中,最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才是她的归宿。参考文献:[1]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M].合肥:黄山书版社,2008.[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许苏民.文化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37.[5]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6]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7]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文化导刊,2003(4).[10]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11]栗胜夫.论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的发展方略[J].体育科学,2008(9).[12]邱丕相,吉灿忠.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康戈武,洪浩.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14]王献忠著.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1991.[15]冯骥才主编.守望民间[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16]胡守钧著.走向共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