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与线条密不可分

2015-08-19朱冬

支点 2015年8期
关键词:二王书法艺术线条

朱冬

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乾坤自在,物我两忘,何曾不是书法的至高境界,说韩启超的书法已臻此境,似乎也不为过。

韩启超生于农村,自幼酷爱书画,10岁起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写毛笔字。每逢春节就跟着父亲义务为乡里乡亲、亲戚朋友写春联。那时,父亲时常叮嘱他:“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扎扎实实,严谨治学。” 这句话一直影响着韩启超的书法创作。

1984年韩启超参加工作,因事务繁忙,放弃了绘画,专门钻研书法艺术。他坦言,写过欧、柳、颜、赵,但也走了不少弯路。上世纪80年代末书法热潮后,他便开始主攻 “二王”书法,大量不间断临习、感悟历代经典之作,并兼收历代民间书法意趣精华,从而为今天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02年,韩启超开始研习古代墓志,尝试所谓“碑”“帖”结合,在长期自学中思考和探索。

在对“二王”书法的临习、通悟与思考中,韩启超也从中摄取了“二王”书法的精髓。他说:“晋人的风度与情感令我向往,我认为情感与线条是书法中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当创作中因情感的升华而左右线条运动时,线条运动具有最生动、最丰富的节奏,同时也具有了最朴质、最强烈、最感人、最真诚和最深刻的力量。从书法史上看,杰作无一不是情感与线条和谐的典范。”

熟悉韩启超的朋友都知道,他的书法不刻意、不造作,不为新而新,不以粗俗为美,不以狂怪取宠。他师承“二王”一脉,笔墨纯正,品貌典雅,颇具古风。他一直在追寻书法的自然本真,努力卸掉那些费尽心机的装饰和技巧,以回归那份久违的心灵净土。正因如此,韩启超的圈中好友这样评价他:临历代名家法帖,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他对于先贤的恭敬之心亦跃然纸上,点画之间,一丝不苟,可谓形神兼备。韩启超临帖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用心去贴近古人,这个过程仿佛是在澄清书写者灵魂来聆听先辈的教诲。这是一门永远做不完的功课,要写到老临到老。

韩启超学书法,善于用心以求深悟。他经常把读书创作之心得写成文章,在书法语言、创作心态、创作情感等方面,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识。韩启超认为,书法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多方面综合的矛盾统一的结晶,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广泛涉猎,从中汲取精华。他说:“传统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必须弄清我们从哪儿来,弄清在传统中哪些是最优秀的、必须继承下来的东西,这不仅关系到书法艺术本身,也关系到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命运。我们的责任是要不断丰富传统,在传统中挖掘出那些被遮蔽、未被光大的个体,每一个书法者应尽力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和艺术发言方式。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难有发言的底气和根基;没有对传统的丰富和挖掘,这种发言便成为对当代和未来的无效发言。”

如今,韩启超已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令同道承认、社会认可的成绩。但在韩启超心中,这份执着、谦虚的翰墨情怀始终都在。(支点杂志2015年8月刊)

猜你喜欢

二王书法艺术线条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所谓书法艺术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