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荷场景”多多益善
2015-08-19杨于泽
杨于泽
今夏,第29届全国荷花展“绽放”武汉沙湖公园,展出各地选送的共1万多盆荷花和8000多盆碗莲。这是时隔8年,全国荷花展第二次光顾江城。荷花与武汉之间,正在建立一种“亲密关系”。
工商业重镇是武汉给世人的印象之一。长期以来,武汉“在商言商”,将自己定位于“光谷”、“车城”。2011年,武汉提出发展赏花产业、做大赏花经济。2014年,武汉市政府更明确提出,要建设“新花城”。
武汉独得城中山水之胜,非常适宜植树、造园、种花养草。国花的四大热门之选,包括梅、荷、菊、牡丹,在武汉各擅不同时令。提出建设“新花城”之后,武汉赏花经济聚焦梅花、樱花、杜鹃花、牡丹、荷花“五朵金花”,影响逐渐增强。
在花事上,乍一看武汉“强项”颇多,但武汉真正的优势在哪里,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所谓“五朵金花”,其中杜鹃是山野之物,注定非城区所长;由于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牡丹向以洛阳、菏泽为盛;梅花是武汉“市花”,但在国内影响有限。武大的樱花闻名遐迩,但近年来很多地方引进种植樱花,正在削弱武汉的优势。
武汉市内种植荷花不算多,但恰恰是荷花,最有可能发展成武汉“新花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武汉城内外有湖泊166个,号称“百湖之市”。最大的汤逊湖面积47.6平方公里,东湖面积也达33平方公里,其他如墨水湖、沙湖等,面积亦相当可观,皆可以广植荷花。这种先天优势,在全国绝无仅有。
说到荷花,武汉亦有许多故事可讲。东湖有屈原行吟阁,《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曾“行吟泽畔”,说不定就是在武汉一带看到的泽畔夏日风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另有一首南朝名诗《西洲曲》,诗中有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引用过的名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所指何处,学界一直争讼不休。由晚唐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可见武昌当时是西洲一大都会。采莲虽在“南塘”,难保不会就是今日武汉一带。
一座城市花事能否出名,能否成为城市的所谓名片,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这种花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联系,二是这种花目前在这座城市的种植情况。洛阳最宜牡丹生长,更为关键的是,隋唐时皇家在洛阳广植牡丹,牡丹成了一个文化符号。1982年,洛阳市定牡丹为“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后来牡丹花会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
荷花并非武汉特有,在我国南方,荷花是一种很普通的水生花卉,不少城市,也不乏“荷塘月色”。但荷花与城区几十个大小湖泊结合在一起,在全国就具有唯一性了。
但绝不是说,只要广种荷花,武汉就可以成为第二个洛阳,关键还在于经营。可以将种荷与武汉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虽是种荷,但讲求变化无穷。而且要善于“讲故事”,做好营销推广。
根据梁元帝萧绎《采莲赋》,乘船采莲是我国古代青年男女的社交习俗,大家赏花、喝酒、采莲、唱歌,洋溢着青春活力。武汉应当好好研究,将荷花与采莲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入当代生活场景中,让今天的人们找到参与的路径。(支点杂志2015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