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与现代化问题研究
2015-10-21向遥
向遥
【摘要】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选取这一古老寺庙作为研究对象,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现代化;白马寺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17-03
一、洛阳白马寺简介
(一)洛阳白马寺发展历史
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至大月氏国遇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师,得佛经及佛像,由白马驮经,返回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并于公元68年建白马寺,之后有许多高僧居住于此,并大量翻译佛经。
北魏时期,洛阳佛教发展兴盛,佛经翻译也快速发展,据史载:北魏时期洛阳梵宇多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这一时期佛教香火比较旺盛,人民信仰佛教比较虔诚,白马寺当时常住僧人就达三千多人。
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当政者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全国后大力资助佛教译经,设置译经场所。而到了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下诏扩修白马寺,白马寺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扩建,据说唐代白马寺规模异常宏大,其山门几乎直抵洛河北岸,因僧舍距山门遥远,致有“跑马关山门”之说。
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白马寺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回纥军纵火焚烧白马寺和圣善寺,死伤万人,大火累旬不止。唐武宗时期,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诏废佛,当时洛阳许多寺院都拆毁了,僧人亦大量还俗,这次灭佛事件给了中国佛教极大的打击,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尽管唐武宗灭佛严重摧毁了佛教势力,但是,唐之后各代统治者对白马寺给予了重视,历代修葺,香火不断。宋太宗赵光义曾亲自撰写《新译三藏圣教序》,并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敕修白马寺。宋徽宗赵佶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下牒文追赐摄摩腾为“启道圆通大法师”,竺法兰为“开教总持大法师”,并敕“西京白马寺”等,“今后每遇圣节,各许进奉功德”,举行佛事活动。可见宋朝当权者对佛教的重视。
宋代白马寺于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7年)遭到进人的劫掠焚烧,而后在元代初年,白马寺住持龙川和尚奉元世祖之诏,大规模整修白马寺。龙川和尚圆寂之后,寺内僧人又以龙川遗产奉旨在白马寺大殿塑菩萨五尊,并修三门塑四天王像。
明代时期,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敕修白马寺。公元1555年,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白马寺,此次重修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意义重大。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白马寺“虽岿然独存而金粉零星,土木凋残”。
至清代康熙年间,在洛阳知县高镐支持和如琇和尚主持下,白马寺又得以重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被焚烧,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又被重建,而后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凉台得以重修。
民国之后白马寺几经毁坏又多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重视文物保护,尊重信仰自由,多次拨款重修白马寺。
(二)白马寺历代高僧与现任方丈
汉代摄摩腾、竺法兰,均为中天竺人,东汉永平年间抵洛阳。摄摩腾在白马寺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1卷,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圆寂,后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此号“启道圆通大法师”。竺法兰在洛阳与摄摩腾同住于白马寺,翻译出《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等五部经典,宋徽宗崇宁二年赐号“开教总持大法師”。
其他著名高僧有汉代支娄迦谶、竺佛朔、严佛调,曹魏昙柯迦罗,晋代朱士行、竺法护,北魏佛陀扇多,北齐慧光,唐代道岸、唐代少康,金代栖岩彦公,此外还有宋代雪庭裕;元代龙川、文才、慧印、法洪;明代无谭、圆朗;清代如琇、正觉;民国德浩、自如;近代海法、绍凡等高僧居于白马寺。
现白马寺住持为印乐大和尚。印乐大和尚(1966—),1982年出家,后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寺僧伽培训班学习1986年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佛教协会工作,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经验。来到白马寺就任方丈以后,大和尚始终心怀救世济民的情怀,上虔心敬佛、下教化信众,全力致力于宣扬佛法,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建设白马寺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圣地。
(三)该寺现状和社会评价
当前白马寺共约100名僧人,以北方的豫、晋、冀、甘以及东北等地为主,多是从小出家的僧人,但也有少量中途受教化皈依的僧人。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不仅越来越多的专业佛学院毕业生、而且各种其他专业的高学历人才也深受佛法感召而皈依。今天的白马寺继续扩建,修建了缅甸殿、印度殿、泰国殿等其他国家佛教殿堂,成为白马寺的一大特色。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白马寺寺内现设有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每逢假日,来该寺进香或游览的人都数以万计。
二、从白马寺的发展看佛教的中国化
(一)在历史冲突中吸收与融合
任何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传播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在冲突中互相排斥,吸收,融合才能形成最终的稳定形态。佛教传入中国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个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尚处在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在思想文化体系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关于对“天”、祖先神的崇拜以及祭祀的宗教观念习俗已经是深入人心,另外道家的阴阳五行、黄老之术和神仙方术也是被人们普遍接受。从东汉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主要就是对传统儒道文化的自然思维倾向以及神秘化倾向的批判,并注重从伦理角度突出其对传统文化形态上的批判。从南北朝后期到隋唐初期,佛教的发展重点转移到方法论的批判上,逐渐形成中国化的大乘佛教之形而上学特色。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得到发展并取得立足之地,是适应中国社会,与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化。①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2000年间,白马寺已经历多次的兴衰,大凡统治者信奉佛教的,白马寺就兴旺发达,反之,白马寺就遭受灭顶之灾,加上中国历史上接连不断的战乱灾难,白马寺多次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也正是在这起伏不断的发展中,造就了白马寺今日的蓬勃生机。佛教的中国化如同白马寺的发展状况,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吸收、融合,直至稳定发展。
(二)作为译经场所,推动佛教迅速传播
佛教分大乘、小乘,佛经包括经、律、论,从印度和西域陆续传入,其数量是十分巨大的。要让广大中国民众接受佛教教义,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佛教的翻译。鉴于人们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看待刚刚传入的佛教,因此,只有借用人们熟悉的语言、概念来翻译佛经,解释佛教教义。
白马寺作为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寺庙,同时也是重要的译经场所,历代高僧在此翻译出经典佛籍,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早期竺法兰与摄摩腾在白马寺,翻译出《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等五部经典;汉代支娄迦谶游于洛阳时翻译《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部梵文经典;曹魏昙柯迦罗,于曹魏嘉平年中来至洛阳,翻译出《僧祗戒心》,并以《昙无德羯磨》在白马寺立坛受戒,他被称为中国律宗鼻祖。洛阳作为佛教初传中国的重要基地,其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佛教渐渐由洛阳向全国各地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本地儒道文化,慢慢发展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
三、从白马寺的现状看佛教的现代化
(一)日常管理方式
寺庙日常管理组织于2012年正式成立,一共120多人,从管理办公室到行政部、安保部,再到内勤、后勤、外联等系统化地分设了各个部门。里面有劳工性质的工作人员,也有志愿的义工。主要负责人员以劳工性质的为主,都是大学本科文凭以上,年龄最小的刚大学毕业。任聘方式与社会一般企业类似,专业基本与该部门工作性质对口,也没有特殊的宗教信仰要求,前提是尊重佛教信仰并热心为僧团服务。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也显得尤为突出。寺院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新时代,寺院既需要始终如一地保持传统信仰,又需要与时代相适应,正是在这样大前提下,白马寺的日常管理组织成立起来。为了让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更加有效率地完成,寺院与服务人员之间达成共识,成立了这样一个规范化的组织。目的是全心全意为寺院服务,并和寺院一起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白马寺,什么是佛教。
(二)核心文化理念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一千九百多年中饱经兴衰沉浮,既有隋唐盛世的辉煌,也有三武灭佛时的衰败,经历过如此多的起伏发展,佛教却在当今依然包含生机蓬勃发展,正是靠着佛陀恒常不灭常读常新的大智慧,佛教的发展是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而要保证佛教能够在新时代仍能继续发展,这就需要佛教既要与时并进,又要保持传统。而这点也就是白马寺和方丈一直坚持并深受社会广泛好评的“维持清净、保持传统”,坚决拒绝商业合作广告宣传的发展方针。
方丈在对寺院文化发展方面更是强调,关键就在于佛教如何更好地力行为众生服务,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解读佛陀的大慈悲心普度众生,建设人间佛教,使人民大众的内心得到升华。
(三)未来发展规划
关于白马寺的未来发展规划,则是白马寺立足于自己中国第一古刹、祖庭释源的独特历史地位,本着佛教无国界,加强对外佛教文化交流,兴建国际佛殿区,促进外国佛教思想文化在国内的传播交流。
同时兴建一批文化区,鼓励吸引大众入住,借由白马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加强国内不同地区年龄文化程度民族的人互相交流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四、以白马寺为例看佛教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一)、赋予人生特殊意义,有利于人的自身和谐
据传佛祖释迎摩尼亲自制定“僧律250 条,尼律500条,印度僧尼以这些戒律为宗教生活的规范。中国僧团除了遵守这些戒律外,还制定了其它的清规戒律,其中有寺院自订,也有历代王朝立为僧制的。”②其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指出了持戒的重点不在外而在内,即“自净其意”。在此精神的指导之下,佛教的克己观念就要求人们修行“戒定慧”三学,并兼修大乘六度,以期消除“烦恼”和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白马寺作为佛教寺院,要遵守佛教基本戒律,而僧人的修持落实在每日的生活实践中。从这方面来看,佛教的观念,能够帮助信徒提升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内心的和谐。而这种修行观提供了有益的历史资源,为其扩大传播效用,帮助不信教群众的自身和谐提供参考价值。
(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佛教的许多伦理观念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佛教具有去恶从善、平等与自利利他等观念与原则,这些观念与原则经过必要的转化,渗透于人際关系之中,将有利于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立乃至敌对,进而有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友爱、和谐和诚信的关系。③
对白马寺周边居民的调查问卷中,在佛教对个人的影响方面主要有:1.怡悦心情;2.教人向上,对道德修养有帮助;3.让人为人处世,心胸更为宽广;4.生活态度转变,家庭和睦。从这一数据来看,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佛教的积极意义。
(三)弱化国际民族地区冲突,最终达到世界大同。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必然也会越来越高。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必然会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不断发展,中国的发展必然需要形而上的佛教的精神上的指导;同时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有着内中之义的佛教将在未来的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在中国佛教界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际交流方面,白马寺已修建的泰国佛殿苑、印度佛殿苑和缅甸佛塔苑不仅加强了对外佛教文化交流,而且也加深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白马寺正朝着“多国佛殿”的目标努力,在充分展示白马寺作为释源祖庭的地位的同时,弱化国际冲突,加强交流合作的作用也愈发的明显。
注释:
①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西北大学,2004.
②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③杨明.宗教与伦理[M].译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