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5-08-19付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联动机制

付颖

〔关键词〕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社会适应;联动机制

近年来,学者对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绩,涉及内容主要包括人口规模、教育管理、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等诸多方面;而已有关于随迁儿童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教育管理、城市融入及权力保障等方面。

然而,以往的研究似乎都将随迁儿童和留守儿童看成是静态且独立存在的两大群体。事实上,多数留守儿童会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及其父母意识的提高而被迁入城市成为随迁少年留守儿童。现实中,大量的随迁留守少年儿童潜藏于随迁儿童之中却没有引起相应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此群体规模也将不断扩大。若不能解决好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其将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所谓随迁留守少年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曾经被留在户籍所在农村地区由父母单方或其他监护人监管、照顾达6个月以上,后因多种因素而被带至父母务工所在地生活且历时6个月以上的少年儿童(6~14周岁)。不难发现,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具有随迁和留守的双重身份,但也正因为这种双重身份的生存境遇,使之在现实社会适应当中呈现出复杂多元的问题特征。

一、城市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分析

(一)心理适应问题严重

当个体进入新环境或所处周边环境发生变迁时,其心理、行为和思想情感均会发生一些显现或微妙的转变。部分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致使群体心态脆弱和多疑,滋生了一些非理性的情绪、不恰当的认知和偏离规范的行为,使自我变得更加闭锁、失意和退避,加大了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可能性。随迁留守少年儿童进入城市后深切感受到了城市的便捷,但由于自身家庭条件恶劣,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不能改变自身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生存境遇,他们分享不了本应享有的公共生活和教育资源,享受不了与城市儿童的同等待遇,过着与城市儿童相差甚远的生活。城乡资源和资本等方面的差异极易在其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甚至导致个体心理不平衡,并出现系列负性情绪,或感慨命运多舛、自暴自弃,或妄自菲薄、消极待世。消极情绪的积压且长期得不到有效消解,势必加剧其心理适应问题。

(二)行为适应问题明显

随迁留守少年儿童来自农村,且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对城市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然而,其父母又大多疲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对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监管。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形下,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容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极易导致其缺乏道德感,沾染上不良的习性,甚至违法犯罪。此外,城乡居民社会行为模式的差异,也会导致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出现一些明显的行为适应问题。邱家洪认为:“受政治、经济、文化、职业等方面的影响,城市居民的社会行为主要受法律、规章及契约等约束,而农村居民的社会行为则主要受社会人伦、宗法和习俗观念等因素影响。”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由农村居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的过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激烈碰撞的过程。固有社会行为模式被妥协或平衡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无疑会致使其产生一些行为适应问题。

(三)学习适应问题突出

影响学习适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个人因素外,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性质、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性质、教学环境、课程设置、班级环境、教师态度、同伴关系、师生互动风格)以及社区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因经历由“留守”到“随迁”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大都学习适应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农村教育水平的低下和家庭教育条件较差,致使很大一部分随迁留守少年儿童进入城市后不会说普通话,存在较大的语言交流障碍,进而导致学习不适应、学习效果较差。再者,城乡中小学所开设的课程及课程内容的差异也会导致随迁儿童存在系列学习适应问题。此外,农村学校熟人社会关系网的断裂以及对城市学校人际环境的适应和人际交往模式的重新构建,同样会影响其学习适应的发展。

(四)文化适应问题复杂

个体在与城乡文化互动中产生的抵触情形,即个体母体文化与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难以趋同的一种心理行为状态,就是所谓的文化不适应。在与城市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随迁留守少年儿童需要对城市文化的价值判断、生活规范、行为方式、社会规则产生认同,而对农村文化的价值判断、生活规范、行为方式、社会规则予以解构或扬弃。事实上,随迁留守少年儿童适应城市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逐步解构原有农村文化的过程。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固有的母体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或者说固有的母体文化被解构,是需要历经诸多考验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行为过程。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在以往的留守儿童生活经历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适应农村文化的模式,进入城市后此模式无疑会对其现有文化模式的价值判断、生活规范和行为方式、社会规则产生冲突或抵触,并呈现系列文化适应问题。

二、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问题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不仅要以社会保障政策的强大支持作用为随迁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更应创造一个能增强其参与能力的优良环境,完善相应的保护性政策,构建发展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是逐步改革当前初、高中就学制度和城乡二元制结构,确保城市随迁留守少年儿童与城市少年儿童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及享受公共的社会资源。二是要合理规划并努力协调好儿童迁出地与迁入地基础教育资金的分配问题。儿童迁入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虽整体较好,但仍难以承担随迁儿童高额的基础教育资金,及其对公共资源的消耗。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儿童迁出地根据儿童迁出规模对迁入地予以适当补偿,或要求儿童迁出地为迁出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买单,再或要求儿童迁出地或儿童迁入地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费用,以此确保随迁留守少年儿童不因教育资本或资源的不足而出现系列社会适应问题。三是逐步完善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保障机制。制定并逐步完善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医疗保健、司法援助、生活居住、心理援助及接受平等教育等基本权利的社会保障机制,为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适应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二)家庭不仅要考虑对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生活照顾、物质满足和经济支持,更应注重加强对其心理、精神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完善家庭教养子女的基本功能,促进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处事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对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尤为重要。二是加强与其曾经监护人的沟通交流。由于城市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方式由以往单亲、隔代、上代、同辈监护或自我的监护转变为双亲监护,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隔代或上代监护的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可能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姑、姨、叔、伯有着深厚的情感,难舍难分,进入城市后难免产生落寞感。因此,应采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其与曾经监护人的联系,以解思念之情。三是不断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方式相对落后,加之平时也无暇照管子女,一旦子女出现不良苗头,多采取蛮横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剧其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可能。因此,家长应切实改进教养方式,关心并遵从其内心发展,多采用商讨式、朋友式的对话方式与之沟通交流。

(三)学校不仅要承担起对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管理功能,还应承担起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协调各方资源,完善管护机制,为随迁留守少年儿童构建社会适应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学生的电子档案数据库。自入学之日起,就建立一个能准确反映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心理、学习、行为、思想动态及家庭情况的动态电子档案数据库,档案资料随个体生命历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二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行动,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可以通过“城帮乡、师帮生、优帮差、大帮小和老帮少”等结对帮扶方式,让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在接受他人的帮扶中提升心理安全感和学习适应水平。三是切实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对其进行培训时,既要提升其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四是倍加关心和关注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群体。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共同属性和基本特点,通过座谈访谈、专题探讨、举办活动,以及采取个别谈话或心理咨询等方式深入其内心,消解其顾虑,促进其适应。

(四)社区要在综合考虑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现实性需求的基础上,深化社区改革,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氛围,发挥社区对随迁留守少年儿童教育补位的功效

一是社区干部应加强与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家庭的互动,准确把握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生存状况。二是积极建设好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家庭档案,包括随迁留守少年儿童基本信息,诸如就读学校、班主任电话、父母姓名和电话及父母务工地点等。三是组织动员社区和社会力量为随迁留守少年儿童服务。组织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家长积极参加由居委会牵头的亲子互动;组织社区文艺团体和文艺青年在社区搭平台、搞文艺,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氛围;动员新闻媒体、妇联组织和地方政府更加关心关注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的生存境况;邀请有关医学或心理学专家为随迁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卫生和健康保健方面的辅导;动员本社区假期返乡大学生为随迁留守少年儿童补习英语、语文等课程;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和有关机构,为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筹集基本的学习生活资金,提供必要的心理法律援助。

城市随迁儿童尤其是随迁留守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个人、组织或团体的单独或单项行动都不足以有效消解。个人的成长总会受到家庭、学校、政府和社区方面的影响,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网络概念,完善或成功的教育往往是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者共同教育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只有当政府、家庭、学校及社区的功能共同发挥作用时,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珠海,519041)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联动机制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研报告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滨州市编办以网上测评助推系统业务能力提升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