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2015-08-19高艳芳王勋姜珊张振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儿童

高艳芳++王勋++姜珊++张振新

〔摘要〕在关于元记忆监测的大量研究中,不乏以成年人为被试的研究,而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元记忆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元记忆监测;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儿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6-0004-04

一、引言

有关元记忆的研究始于Hart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晓感的博士论文,迄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和国际心理学界有关元记忆监测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无疑推动了对元记忆研究的开展。

元记忆监测是程序性元记忆的一种,是指从客体记忆接受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的难度、自己的记忆(学习)程度、提取情况等的判断,以了解客体记忆的情况。无记忆监测包括预见性监测(prospective monitoring)和回溯性监测(retrospective monitoring)两大类。前者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前,后者则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后。预见性监测包括任务难度判断(easy of learning)和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两种;回溯性监测包括提取自信心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和知晓感判断(feeling of knowing)两种[1]。

任务难度判断发生在学习和识记之前,是对要学习的项目的难度的一种推测。如果评定的难度和记忆成绩成反比,则说明当初的评定是准确的。学习判断是对当前已经学过的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比较估计的记忆成绩与实际的提取成绩的一致性程度或差异大小,以此作为学习判断的准确性指标[2],按其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即刻学习判断和延迟学习判断[3];提取自信心判断是在提取之后进行的提取自信度的判断,考察等级评定的结果与提取准确性之间的一致性,作为其准确性的指标[2];而知晓感判断是发生在提取活动之后,对当时不能回忆的项目能否在后来的提取任务中获得再认的一种评估,通常用评定等级与再认成绩的相关(常用G相关)来说明知晓感判断的准确性。

良好的监测判断能够准确地预测学习材料在之后记忆测验中的成绩,并以此为基础调节以后的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预见性监测发展的一般趋势

预见性监测包括任务难度判断和学习判断,在有关儿童任务难度判断的研究中,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和学前儿童常常高估自己的记忆成绩,而小学儿童则估计得准确得多[4]。儿童高估自己的回忆成绩可能是由于一些单纯的愿望或者信念,有研究证明,在某些条件下年幼儿童也能很好地监测自己的行为。另有研究发现,任务难度判断的准确性在小学二年级时还很低,由小二到初二期间有了较大的飞跃;任务难度判断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即年龄越大,预见越准确[5,6]。姜英杰等所做的研究也发现4~6 岁儿童任务难度判断监测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7]。

在有关儿童学习判断的研究中,国外研究者首先进行了探讨。如Flavell在很早就探讨了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发现5至6岁的儿童对自己的回忆成绩常常做出过高的估计,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预测得更准确一点。Lipowski等人[8]研究了学龄前儿童和三年级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及准确性,结果发现三年级儿童的判断准确性显著高于学龄前儿童。但Finn等人[9]的研究发现,3年级和5年级儿童的学习判断准确性差异并不显著。

国内研究者对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刘希平[10]考察了小二、初二和大二学生的学习判断准确性,发现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存在着明显的发展趋势,甚至在初二到大二之间,仍有提高。周楚等[11]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判断水平从小三到小五在缓慢提高。贾宁等[12]采用联结学习任务,考察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即时逐项学习判断的绝对准确性存在年龄差异,其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存在年龄差异的原因是判断依据的线索不同。姜英杰等[7]的研究也发现,4~6 岁儿童的学习判断监测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说,儿童的预见性监测判断的准确性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改善的,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且国内外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这说明进一步的跨文化研究还是有必要的。此外,儿童在做判断时倾向于高估,可能是由于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自信或使用监测线索不当所造成的,因此在之后的教育中需要进行训练以提高儿童的监测水平。

(二)儿童回溯性监测发展的一般趋势

回溯性监测包括提取自信心判断和知晓感判断。有关儿童提取自信心判断的研究不是很多。庞虹[13]运用信号检测分析方法来探讨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提取自信心判断的发展,结果表明,随年级的增高,儿童的提取自信心判断水平明显提高。唐卫海等[14]研究发现,提取自信心判断的准确性从小二到初二发展迅速,表现出显著差异;初二到大二阶段年龄差异不显著。姜英杰等[7]采用不同难度图对为记忆任务,考察了4~6 岁儿童提取自信心判断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提取自信心判断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

知晓感判断是元记忆监测机制研究的核心。在有关儿童知晓感判断的研究中,国外研究者Cultice等[15]运用成人和儿童的照片让学龄前儿童完成知晓感判断任务,发现学龄前儿童能够对自己的记忆进行准确监测,这说明了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发展之早。Butterfield等研究发现,6岁被试的知晓感判断准确性要高于10岁和18岁的被试,但是知晓感判断的信度要低于10岁和18岁的被试,且18岁和70岁被试的知晓感判断准确性和判断信度水平是相当的。这说明知晓感判断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下降,而知晓感判断的信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Lockl等以7、8、9、10岁的小学儿童为被试所做的研究发现,知晓感判断的准确性不存在发展的趋势。白学军等使用RJR研究范式,对小五、初一和高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知晓感判断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优生的知晓感判断准确性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后进生的知晓感判断准确性随年级的升高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关于儿童知晓感判断发展的研究表明,知晓感判断的准确性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发展的趋势不是很清晰,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

儿童回溯性监测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这与儿童预见性监测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正式的学校教育或执行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助于儿童判断准确性水平的提高,即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以及接受教育的增多,其对自身的监测能力将会不断增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监测自己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儿童预见性监测与回溯性监测发展的比较

儿童的两种监测类型的发展趋势虽然是一致的,但是有研究发现其发展的早晚是有所不同的。刘希平的研究比较了小二、初二和大二学生的前瞻性和回溯性监测,结果发现提取自信心判断发展最早,学习判断发展较早,而任务难度判断发展最晚[10]。姜英杰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采用不同难度的图对为记忆任务,考察了4~6 岁儿童任务难度判断、学习判断和提取自信心判断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三种元记忆监测在低难度任务下没有发展速度差异,高难度任务下4~5岁时回溯性监测(提取自信心判断)发展较快,5~6岁前瞻性监测(任务难度判断、学习判断)发展加速[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回溯性监测要比前瞻性监测发展得更早,原因可能是回溯性监测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后,此时,儿童对学习材料与自己主观经验的吻合程度、对自己就相应的学习材料的学习效率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如果儿童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线索,就能够相对准确地对自己的学习程度做出判断。

总的来看,儿童元记忆监测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元记忆监测比较简单,需要借助尝试回忆来预测学习的程度或进行判断;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已开始依靠直觉意识进行监测判断,但他们在记忆活动中还缺乏主体意识;到了中学以后,尤其是大学阶段,学生监测判断的准确性虽有下降趋势,但这恰恰说明他们的监测判断能够依靠直觉快速进行,不需依靠尝试回忆,他们的元记忆监测能力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

(四)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的关键期

国外有研究者发现学前和小学阶段可能是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的关键期,但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才是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的重要时期,整个小学至青少年时期,无记忆监测都在不断发展中[1]。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者在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关键期问题上存在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有可能是各国的教育背景不同,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不一致等。所以应该在保证研究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跨文化研究,以揭示更加一般化的发展规律。

三、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的影响因素

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发展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总结起来大概包括三类:客体因素(如材料难度等)、主体因素(如人格等)以及环境因素(如情境的熟悉性等)。

(一)客体因素

材料难度是影响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唐卫海等[14]研究发现,材料难度对不同年级被试的提取自信心判断准确性的影响不同。材料难度越小,提取自信心判断准确性发展得越早。姜英杰等[7]的研究发现,任务难度不同,元记忆监测发展水平也不同,对低难度任务的元记忆监测显著好于高难度任务,这说明有效元记忆监测与任务难度有关。

测验方式对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发展也有影响。Shaughnessy发现,被试对多项选择题的提取自信度的判断与测验成绩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有研究表明年龄小的儿童在利用非口语的方式来进行测验时比传统的口语方式进行测验预测得准确。Schneider还发现儿童对逐项学习判断比对总项学习判断表现出更高的过分自信。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发展受到学习材料难度和测验方式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材编制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在编排内容时要注意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测试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元记忆监测水平的发展。

(二)主体因素

有研究发现,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受到人格的内外向特点和情绪稳定性特点的直接影响。在以知晓感判断和提取自信心判断为元记忆监测指标的研究中发现,两者受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的影响,外向者所做的判断水平比内向者高,而情绪稳定的被试,两种判断水平的值也更少有波动。

有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判断等级显著低于学优儿童,这与学习困难儿童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有关[11]。俞国良等对小学四到六年级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记忆监测特点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从元记忆判断等级差异来看,学习不良儿童在难度判断和知晓感判断上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判断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从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看,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记忆监测水平与对照组儿童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在个体身上发展较晚的前瞻式记忆监测上。

有关智力与元记忆监测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对于超常儿童与正常儿童而言,元记忆监测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超常儿童的监测判断优势将不会出现。但也有研究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超常儿童在许多技能领域的发展都表现出早慧[2]。因此,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三)环境因素

众多研究发现,研究控制的条件不同,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也有所差异。有研究发现,儿童在熟悉的情境中预见得更准确。有人对影响元记忆监测判断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社会信息能够影响任务难度判断、学习判断、知晓感判断以及相应的准确性。另外,有研究利用指导语对被试加工的有意性进行控制,考察在进行有意编码和无意编码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发现学习判断在有意编码的情况下更准确,这说明意识的清晰程度会影响学习判断[2]。

有国外研究以36个3~4岁的儿童为被试,让他们观察现场发生的以及电视上的事件,然后在没有目标事件的情况下进行源监测和再认训练。最后,再让所有儿童回答24个“目标—事件”问题。结果发现得到源监测训练的儿童比没有训练的儿童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更高。也有研究者发现,练习也能够提高学龄前儿童预测的准确性[8]。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儿童的元记忆监测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的。

四、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以往研究考察了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儿童元记忆监测的因素,探讨了各种元记忆监测判断的发展早晚以及发展速度的特点,并对这一规律进行了解释,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有的研究者还试图通过一定手段对儿童的元记忆监测情况进行训练以期提高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准确性,这对于了解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发展情况,并据此在适当的年龄采取有效措施以帮助儿童提高元记忆监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抓住监测发展的关键期

大多数研究表明,儿童元记忆监测发展的关键期是小学到初中这一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该阶段学生的元记忆监测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做示范,教会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如何对学习活动做计划、选策略以及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计划,调节学习过程,然后由学生模仿教师的做法来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最初单独进行学习活动时,教师也要进行督促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采用正确的监测方法,而在之后的学习中则需要学生进行自我监测,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学习计划。

(二)教会学生利用测试进行学习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多次的学习才能掌握。但有研究发现,在一次学习之后进行测试不仅有利于记忆的长期保持,而且也有助于监测准确性的提高,因此与重复学习相比,采用自我测试的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测试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更清楚,哪些内容已经学会了,哪些还没有学会,以便于更进一步地分配学习时间,调整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高效率学习。

(三)鼓励学生延迟做监测判断

有关学习判断的研究发现延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要高于即时学习判断,即出现了延迟学习判断效应,该效应对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在学习完一项新内容之后不要立即确定自己是否已经学会,而应在学习完成一段时间之后再做出判断。因为学习之后立即做判断会容易产生高估,即认为已经学会了,而实际上并没有,而过一段时间之后做出的判断则相对会比较准确一些。

(四)采用内部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

奖励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是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激发动机的手段。研究发现,不同的奖励方式激发的动机类型不同,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影响也不同,与外部奖励情境相比,在内部奖励情境下学生的判断准确性会更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内部奖励来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可以采用“接下来的练习能够使你的记忆力、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同学们的作品展示了强大的想象力”这样的语句来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带着兴趣和自信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小学教师元认知教学能力提升研究”(11YJA880161)。

参考文献:

[1]刘希平,唐卫海,方格. 儿童程序性元记忆的发展[J]. 心理科学,2006,29(5):1243-1246.

[2]唐卫海,刘希平,方格. 记忆监测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26(4):713-716.

[3]陈功香,傅小兰. 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176-184.

[4]Schneider W. Performance prediction in young children:Effects of skill,metacognition and wishful thinking[J]. Developmental Science,1998,1(2):291-297.

[5]刘希平. 任务难度预见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6]曹晓君,陈旭. 试论儿童元记忆监测能力的发展[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15-18.

[7]姜英杰,严燕. 4~ 6 岁儿童元记忆监测判断的发展[J]. 心理科学,2013,2:30.

[8]Lipowski S L,Merriman W E,Dunlosky J. Preschoolers can make highly accurate judgments of learning[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3,49(8):1505.

[9]Finn B,Metcalfe J. Overconfidence in children's multi-trial judgments of learning[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14,32:1-9.

[10]刘希平. 回溯性监测能力的发展及其与预见性监测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2001,32(2):77-81.

[11]周楚,刘晓明,路海东. 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190-193.

[12]贾宁,白学军,彭建国.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判断的发展[J]. 心理科学,2011,34(2):402-406.

[13]庞虹. 儿童有关组织策略知识和记忆监控的发展以及它们与记忆行为的关系[J]. 心理科学,1991,6:23-27.

[14]唐卫海,刘希平,方格. 学生提取自信度判断准确性的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36-41.

[15]Cultice J C,Somerville S C,Wellman H M. Preschoolers' memory monitoring:Feeling-of-knowing judgments[J]. Child development,1983:1480-1486.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4)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儿童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