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生态模型的构建

2015-08-18刘艳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设计现状出发,结合教育生态学系统、动态和平衡的观点,构建了由学习共同体、培养共同体、学习任务和培养环境构成的生态培养活动模型,旨在切实有效地提高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生态学;职前教师;活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172-04

●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使得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无法跟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处在教育教学的一线,职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与“亡羊补牢”式的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比,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从源头上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使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并驾齐驱,更为有效地培养其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如果做好这种“未雨绸缪”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探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设计现状

从2004年我国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教育技术能力已然成为合格教师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随之展开的是全国自上而下的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但是巨大的投入与相对较小的成效却一直遭人诟病。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力量,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同样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但是,多项研究表明,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仍然无法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欠缺,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整合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活动设计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多样性

目前,对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通常采用开设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方式来完成。课程的形式无外乎课堂讲授加上机操作,个别学校设置有微格教学活动。[1]有的学校即便设置有教育实习,也并没有在实习中明确提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并设计相应的培养活动。这种单一的活动设计没有关注到职前教师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群体,不仅是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基础等不同,更重要的是职前教师未来的输出方向是不同学科的中小学教师,以我校为例,教育技术课程开设的对象是所有师范类的专业,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象来自不同的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音乐学、美术学以及体育教育等,因此,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和学科专业要求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实现。而且,教育技术能力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又突出实践的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对教学人员提出了应该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多维度的能力标准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活动来完成。

2.活动内容孤立,缺乏与学科知识的联系

目前,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活动内容主要囿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网站制作与应用等。教师在讲授时由于经常变换培养对象,因此难以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结合,通常都是就理论言理论,就技术谈技术。然而,教育技术能力恰恰是一种应用于学科知识中,能够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的能力,因此,孤立的活动内容,没有考虑到职前教师未来从事学科的知识,欠缺智慧型知识的传授和应用技能的训练,直接导致了职前教师在应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的时候,经常出现理论技术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3.活动主体单一,缺乏中小学教师的参与

目前,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主体是职前教师与教育技术教师,然而,很多教育技术教师根本没有从事过中小学教学,缺乏基础教育实践经验,课堂讲授的也是教育技术教师心目中想当然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陈旧老化,跟不上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无法满足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中小学课堂是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的主战场,缺少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像空中楼阁,没有落在实践这块地上,因而,培养的教育技术能力也显得曲高和寡,不切实际。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它并不受职前教师的欢迎,也没有得到中小学的认可。虽然高等师范院校一厢情愿地努力做这件事情,但是最后的效果却始终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有效的活动设计方法来弥补当前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设计中存在的种种缺憾,从而提高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生态模型的构建

1.教育生态学基本观点

“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来的。克雷明提出,不能把教育失败的责任全都归咎于学校,必须考虑学校以外的种种教育现象,他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重新审视各种教育机构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教育生态学把教育看成一个整体,将其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认为教育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它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处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2]教育生态学主张用系统、动态、平衡等观点来看待教育中的问题,强调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的思想以及动态发展的观点。这些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即“人们做什么”,它通过人们与环境交互的动作反映出来。活动是由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三个核心成分以及工具、规则和分工三个次要成分组成的系统,活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3]在学校教育中,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途径,是学习者学习的必要条件。[4]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结合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构建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如图2)。我们认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是以学习任务为基础,学习共同体和培养共同体为主要要素的生态系统,它处于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生态环境中,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图2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

(1)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技术工具,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的设计是活动设计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学习任务是学习者应该完成的具体事务或者主题,它的设计主要包括目标、过程、规则、分工等的设计。目标主要指任务所要实现的最终结果的具体描述,设计时要能体现《标准》对教学人员的具体要求。过程指实现目标所要进行的任务序列。规则指任务开展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交往规则等。分工指任务完成过程中具体的角色分配等。任务设计强调真实性,能够充分考虑职前教师未来的工作需要,有效唤醒职前教师的原有生活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从而设计出基于职前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而且源于其未来工作场景的相对真实的学习任务,让职前教师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学习,促进其主动学习。

(2)学习共同体

目前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通常以学科专业为单位来组织课堂教学,有的再辅以一定的微格教学实践,这种组织形式容易产生“花盆效应”,不利于不同学科专业的职前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而且,微格教学通常是通过营造一种模拟的教学环境,对职前教师进行模拟教学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与真实教学中所需的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建立由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专业等职前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他们提供更多交流学习、分享经验的机会,这样遵循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原则,能够促进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将教育实习等真实教学实践训练活动纳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将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作为实习的重要目标来实现,使职前教师能够学到切实可用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

(3)培养共同体

传统模式的教师培训通常关注的是教师个体静态、封闭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巧掌握程度,认为教师是否能够得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投入程度,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而教师专业发展不再是一个只与教师自身相关的简单输入和输出的直线过程,而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外界支持和文化培育。[5]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我们需要建立由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学科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等组成的培养共同体。没有学科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参与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讲授的通常都是未进行过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高校教师心目中认为应该讲授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与中小学教学实践脱节。因此,职前教师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性知识,在进入中小学校工作后,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来应用这些知识,而这正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将学科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引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能够将活生生的一线课堂带给象牙塔中的职前教师,使学科知识和教育技术知识能够有机地融合,便于培养职前教师将教育技术知识应用于具体学科的能力。

(4)学习环境

生态学认为,人类生态环境是外部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物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环境作为生态环境的一种,也不例外,它是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物理环境指的是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网络平台等。社会环境指的是职前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学科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关系总和。规范环境指的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切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和评价规则等。作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三种生态因子,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环境。三种环境只有协调配合,才能共同构成良好的培养环境,给职前教师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融洽的培养关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从而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高。

● 结语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是由学习共同体、培养共同体、学习任务和培养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它处于教育改革和其他环境所组成的外部生态环境中。在设计和开展培养活动时,要密切注意外部大生态环境的发展,关注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将培养活动设计成系统、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丽.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118-122.

[2]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31.

[3]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6):9-14.

[4]张爽,李玉斌.从活动理论看远程教育中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5(21):49-56.

[5]岳娟娟.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模型的研究——以军医大学为例[D].广州:第三军医大学,2013.

本文系河南省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生态学视阈下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JSJYLX-040)和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gh-31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学
试论如何构建高中地理的生态课堂
小学科学课物理环境的建设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成就学生的路径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选修课师资失衡现象与对策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英语听说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民间美术游戏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