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个案与司法进步
2015-08-18张宁
张宁
《熔炉》讲述了韩国聋哑学校的孩子遭到校长及其他教职人员惨无人道的性侵、虐待以及东窗事发后艰难诉讼过程的故事。影片真实感人,极具震撼力。
来自首尔的哑语美术老师姜仁浩驾车前往小城雾津慈爱聋哑人学校履职。到了这所被雾津教育厅指定为最优秀学校之后,他不仅亲身感受了那里的行政腐败,还亲眼目睹了一起起学校教职工针对聋哑学生残忍的暴力事件。更令人心惊和发指的是,他随后得知多名学生包括男生长期遭受校长、老师的性侵。于是他和偶然相识的人权维护中心工作人员友真一起,试图揭开慈爱聋哑人学校的层层黑幕。然而,在腐朽的司法体制和黑暗的司法环境之下,他们还是失败了。影片结尾,是蝼蚁般可怜人们的悲泣与邪恶者的狂欢。
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律师是前任法官,因为当时韩国司法体系中有“前官礼遇”的潜规则,法官判决结果可以理所当然倾向对方。而那位律师又是推荐姜仁浩到雾津慈爱学校任职的老师的朋友。老师和律师请他吃饭,对方许诺,如果放弃诉讼和解,不仅可以拿回缴到学校的5000万韩元赞助费,而且还可调回首尔工作。姜仁浩果断拒绝,从谈判的餐馆出来他歇斯底里地砸碎了自己的车窗玻璃。不知他是对自己深深敬仰的老师的失望,还是在痛恨自己的渺小与无力。
青年教师姜仁浩能拒绝金钱与利益的诱惑,但丧失劳动能力的民秀奶奶却不能。那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儿子瘫痪在床,儿媳弃家出走,孙子是残障儿。可怜、无知的奶奶收下了对方的钱,在和解书上签了字。特写镜头里,奶奶深深低下了头,也放下了人的尊严。她简单地认为有了钱就能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但她一定没想到,她会因此失去剩下的那个唯一的孙子。这部影片中所反映的司法、教育、贫困和残障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社会都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影片中,男孩民秀在法庭进行毫无公正可言的判决之后,选择了与施害人同归于尽。在司法机器罹患肌无力病症的情况下,这或许是饱受践踏的弱者能做出的唯一有效选择。因为另一种选择,也就是片尾人们的游行抗议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被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警察用高压水枪和暴力冲散了呼唤正义的人群,水注之中,姜仁浩抱着民秀的遗像疯了一样反复地说着:“这个孩子,既听不到声音,也说不了话,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民秀……”是的,那些即听不到声音也说不了话的孩子,那些折翼的天使,他们遭受了人间最无人道的摧残与不公。
迟到的正义,出现在电影之外。这部电影来自真实事件——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残障人学校的性暴力案件。当时的判决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主要当事人没有接受任何实质性的惩罚,仍继续在学校担任职务。作家孔枝泳据此创作了小说《熔炉》。知名演员孔侑读了小说后深受震撼,竭力奔走,促成同名电影《熔炉》于2011年诞生,并在影片中饰演姜仁浩一角。《熔炉》公映后,又一次引发了韩国民众的哗然,并前所未有地以电影作品被评选为当年韩国十大法律新闻事件之一。迫于舆论压力,韩国光州警方组成特别调查组再次对“仁和学校事件”进行调查,案件随后重审,涉案犯罪人员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此案之后,韩国国会先后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社会福祉法事业法修订案》《教育公务员法修订案》等一系列法律和规定。
在大陆法系国家,个案推动司法制度变革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个案推动立法,并非法治进步的主流进路和必经之途。然而在体制上诸多问题无法一时彻底厘清的情形之下,自下而上由个案逆推立法,则是一个既无奈又有效的方式。如果把目光拉回我们自己的国度,许多法律人应该对十几年前的孙志刚案记忆犹新。可以说那是一人之死换取一国法制之变革,一起个案推动立法之进步。这中间,尽管带着悲情,但至少是在向前推进。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