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悲剧美
2015-08-18袁步坡
袁步坡
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譬如青春、爱情、尊严等等全撕碎了给人看,必将毁之而后快,残忍之极;但又绚烂如花,好比罂粟,让人眩目而胆战心惊,读之令人窒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毕竟它会带给人类的不幸与忧伤;但人们却喜欢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赏析作品中的悲剧美。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关汉卿通过基于现实主义的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法,广泛而深入地反映出元朝统治的极端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窦娥冤》杂剧集中描写了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污辱、冤屈,读者在为其悲剧命运感慨悲叹的同时,却又得到了一种美的感受。
美在其真
凡文学作品,都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有人认为古人的作品是源泉,但是古人的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元朝是一个外族,蒙古族入主而建立的朝代,当时的民族歧视和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他们把当时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然后依次是汉人和南人。按当时规定,当大官掌重权的只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笼络勾结汉族地主,让他们在经济上残酷剥削并任意践踏下层平民,不少汉族地主在蒙古贵族的保护下“广占农地,驱役佃户,无爵邑而有君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恣纵妄为,靡所不至”。在民族和阶级双重重压之下的人民,其生活是可想而知的。而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平民妇女,其命运之悲惨更令人难以想象。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3岁丧母,7岁替父亲还高利贷给别人做童养媳,17岁成了寡妇,后遭流氓张驴儿父子凌辱逼迫,被地主官吏桃杌拷打凌逼,判处斩刑。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窦娥所受迫害的愈多愈深,她对黑暗社会罪恶的认识也就愈清楚,她的反抗也就愈强烈。透过《窦娥冤》这出杂剧,我们看到了一幅黑暗的“群丑图”,也看到了一部那时社会底层妇女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主义手法的执着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当今的写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歌则歌之,该针砭则针砭之。只有贴近时代,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才真正感人心,才真正具有美感。
美在其善
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作家在表现恶势力扼杀悲剧主人公的同时,往往刻意表现主人公的勤劳善良或孝顺质朴等一切美好的内在。
《窦娥冤》杂剧在展示黑暗社会和恶势力酿就窦娥悲剧的过程中,也一步步突出了窦娥善良的性格。其善良具体表现在:窦娥为父亲还高利贷牺牲了自己给蔡婆做童养媳,这是窦娥一生悲剧的开始。窦娥看见桃杌酷吏严刑拷打蔡婆时,宁肯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年迈体弱的婆婆受刑挨打;她在被押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是怕婆婆看她披枷带锁而伤心,提出要求绕路走。这种为保全他人而牺牲自己,临死不念自己却顾念他人的善良性格,不可简单归之为封建孝道,儒学仁义。因为她心中明知蔡婆婆是与自己同命运的人,而这种对长辈孝顺、体贴且无微不至的品质,何尝不是当今时代亟需弘扬且光大的呢?
然而,窦娥这一形象的善良美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一个极其善良孝顺的女性楷模,却被黑暗的时代和恶势力置于死地,这能不激起读者对这个时代极大的愤怒和强烈的不满吗?作品也因此具有更深邃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美在其壮
恩格斯把悲剧的性质规定为表现“历史”的矛盾冲突。在悲剧中,主人公往往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矛盾冲突。在悲剧中,主人公往往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其存在就为实现这一要求,可是具体的环境又决定了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不能实现。因此,悲剧的主人公往往要与强大势力殊死搏斗,最终在激烈残酷的斗争中遭致毁灭。其人虽毁,可是在这种殊死搏斗中,作者又同时高扬了悲剧主人公追求的精神价值和不屈力量,激起了人们对他所尊奉的精神价值更加坚定的追求,预示了胜利的必然性。
正如《窦娥冤》第三折,窦娥的性格得到更集中的表现。起初,他对张驴儿这样的社会恶势力认识是清楚的,也敢于斗争反抗,但对官府却存有幻想,自认为“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一顿毒打之后,她的幻想消失了些,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但是她的幻想并没因此完全消失,还仍然认为上司会复审案情,而且冤枉事应该是“天地知”的,或许还有昭雪的机会。只有当她被押上刑场问斩时,她才完全清醒过来,真正对世道和王法提出了疑问和否定,终于惊天动地地提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以及“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控诉,喊出了同时代被压迫劳动群众的共同呼声。
窦娥遭遇可悲,但其情则壮。之所以壮,就壮在她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她的冤屈感动天地,誓愿变成现实;壮就壮在虽死而以鬼魂显形,给她的父亲托梦呼唤亲人报仇雪恨。正因为作品描写了这样超现实的壮举,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比起其他作品所描写的所表现的许多善良的妇女形象来,更别具一格,丰满完善,更加光彩照人。
《窦娥冤》这一悲剧,美在其真、其善、其壮,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