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学的因势利导
2015-08-18肖晓香
肖晓香
什么是文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同一文件的不同语言或不同措辞的本子。在本文中文本特指“文章”,进一步聚焦,指的就是小学教科书中的“课文”。什么是解读?《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未收这一条目。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所谓的文本解读指的是阅读者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分析—反应—综合,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评判的一个综合过程。解读文本要做到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做到文本细读与教学的因势利导相结合,就能在含英咀华般评析文本时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言语感受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喜爱语言文字的情感。以下,笔者试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依托文本语境,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的:“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教师就要通过以评促读、以练导读、以说带读、以读引读、以境诱读等多种策略保证学生在课堂充分地读,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学习表达方法,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培养语感”的目的。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文章内容的一波三折,上课时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文章中有几次情节变化,并尝试用成语来形容情节的变化。学生说的词语虽然不多但都比较准确,达到了既把握文章的脉络,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目的。
紧接着,笔者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熟,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比如,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问题一出,学生就饶有兴趣地读起来了,而且很积极地读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位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同学认为应该强调“盏”字,并说出了原因。说实话,他的答案不对,但我仍感到高兴,原因是:这位同学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且说话流利、完整。笔者耐心地听完了他的发言并且帮他纠正、指导。笔者还注重采用引读、师生合作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并培养了语感。
二、聚焦文本内容,培养品词析句能力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笔者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1. 出示学习提示: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烛光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性命及情况万分危急的句子。给学生充分的读文的时间,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指名读一读,相机出示课件: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当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情报就会泄漏,那么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 质疑:情况为什么是危急的?为什么暴露了金属管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性命就有危险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交流。出示课件:(金属管)里面装着地下工作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
3. 讨论:
(1)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2)“绝密” “绝妙”,可不可以换成“秘密”和“巧妙”呢?为什么?把“秘密”“巧妙”替换到课文里去读一读,去体会一下。可分男女生读。(3)为什么说这个办法是“绝妙”的办法呢?理解作者遣词用句的独具匠心。
4. 相机出示课件:烛光 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适时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惨烈与残酷。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进行对比,感受后果的不堪设想,体会内在情感。
以上环节,既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品析,让学生潜心会文,深入对话,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发展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关注文本空白,珍视独特多元体验
珍视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是新课标的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与教师的预设不尽相同,对此教师不必担心,反而应倍加珍视,因为这是学生智慧的种子,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课堂中可以生成的动态资源。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独特体验与个性化表达,仍旧按自己既定的设计进行教学,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对文本解读失去信心和兴趣。有时,我们应针对文本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独特体验与个性化表达。在本节课结尾时,笔者抛出一个话题:课文中人物品质之可贵,关键在于面对危急时刻、生死关头,能够保持镇静,机智化解危机。这是大智大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如果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哪一位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表明颁奖的原因。这里有意设置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发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深入探究。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会把勋章颁给小女儿,认为是她最后挽救了大家的生命,而忽略了这种勇敢与机智其实还有母亲、哥哥给予她的影响。在辨析中,学生才有可能认识到一家人所共同拥有的可贵品质——危急时刻的沉着、勇敢、机智。如何辨析呢?学生必须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其品质。这种假设的颁奖,其所谓正确的选择未必只有一项,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主要是促进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中人物面对危急的思考、表现及品格,更加深刻地领悟课文。当然,尊重学生个人体验并不等于无原则地、无条件地迁就学生,教师有必要进行精当的点拨。这样,在读与写中,学生再次亲近文本,深入文本,进一步触摸人物的心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发展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阅读教学抓住文本,根据语文课程总体设计与阶段布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因势利导,可让学生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之际,提升阅读素养,体验生命的成长快乐。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