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5-08-18李琪
李琪
摘要:目前,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工业化的主要因素。据此,针对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宿迁;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2902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中的诸多环节,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涉农服务业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
目前,“十二五”计划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符合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竞争力。近年来,宿迁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服务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以至于服务业迅速发展。日前,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攀升。
1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
就我市的总体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始终保持着蓬勃发展态势,投资逐年增加,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逐渐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至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地区生产总值1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大多数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增长10%,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了26%、20%、13%,包括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业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增长达21%,房地产业增速为3%。到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全省的增速加快2.9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实现228.71亿元,增长4.3%;二产实现713.18亿元,增长16.9%;三产实现574.88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也从上年的15.9∶46.5∶37.6调整为151∶47.0∶37.9。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17元,比上年增长12.1%。而且我市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1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
2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几大行业的发展状况
2.1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
近年来,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力。“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实现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2.26亿元,是“十五”末(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为7.68亿元)的4.2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18%,金融业从业人员已达2万人。至2012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1.12亿元,可比价增长25.0%,比上年增快10.2个百分点。加快金融改革试点,浦发银行、苏州银行宿迁分行挂牌运营,在苏北率先实现企业债融资、票据融资、信托融资、私募债融资的整体突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26.87亿元,比年初增加229.08亿元,增长23.0%。其中个人储蓄存款62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23.53亿元,增长24.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02.86億元,比年初增加242.86亿元,净投放超过上年103.87亿元;比年初增长32.0%,比上年增速快9.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87.21亿元,比年初增加78.32亿元,增长37.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7.60亿元,比年初增加55.21亿元,增长26.0%。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4.6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89亿元,增长29.7%,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年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544亿元,比年初净增3.5亿元。
2.2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邮政通信业
邮政通信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1.46亿元,增长10.0%;邮政业务收入3.30亿元,增长18.7%。全市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66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6.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82.26万户。全年征订报刊5133.79万份,增长18.6%;投递特快专递106.48万件,增长9.5%。
2.3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我市相继建成了皂河三线船闸,刘老澗三线船闸以及泗阳三线船闸,大大提升了京杭运河宿迁段的通行能力,彻底解决了连续多年的堵航状况;建成了大运河和古黄河大桥十余座,为中心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构建了主骨架,为加强网络化功能和全面建成宿迁交通大循环的格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大增强了宿迁市经济发展的动力。2012年全年共完成客运量14997万人,比上年增长12.0%;旅客运输周转量140.9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1%。货运量10056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公路7970万吨,增长10.7%;水路2086万吨,增长6.1%。货物运输周转量173.3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7%。
2.4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2.5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是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2011全年新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22家,总数达422家;主营业务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79.1%。目前,我市已建成宿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宿迁软件园(包括宿迁科技创业中心)、宿豫软件创意园、沭阳软件产业园、泗阳生态科技产业园、泗洪高新产业园等6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园区,面积达25万平方米。
2.6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猛。截止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达到10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6%以上,特色产业园区达到11个。“洋河股份”,“秀强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
虽然我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在不断取得成绩,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市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起步较晚,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我市目前存在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弱。当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基础软件、商务服务业、工业设计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业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2)宏观管理比较薄弱。当前我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管理体制不尽合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促进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统筹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其次,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划,尤其是个别县区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明确,定位不准,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发展不协调。
(3)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科技创新不够,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宿迁的科研机构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科技人才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投入有限,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一些位于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低端的产品和服务,与以生产服务企业作为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研发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4)信息化融合支撑作用不够。信息产业对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力、支撑力仍然不强,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运用不高,自主研发的比例更低。由于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了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不充分。
4建议及对策
(1)应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加强对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是保证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重点吸引现代物流、楼宇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入驻我市。一是大力引进,立足当前实际,抓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时机,把握当前对外开放契机,有效利用服务领域外资的传导机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依托产业间的联系提升经济效益。二是联合多赢,一方面,面向长三角,积极周边大中城市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同时尽力与周边县市区错位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积极打造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群;另一方面,面向市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提高民营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
(2)针对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宏观管理制度比较薄弱,由于我市的经济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发展十分缺乏经验,切合实际的是先向周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实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管理,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制定企业主辅分离扶持政策并积极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主辅分离,支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内部服务功能剥离,整合组建专门的服务企业,有序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同时加强行业的运行调度,做好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服务性生产企业的统计工作,完善数据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控工作,及时把握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3)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宿迁市的教育教学资源,搭建生产性信息服务业的一个载体,培养专业、规范、高效的行业共性技术中心,创新办学和教学模式,推动学校开展多层次、多岗位的职业培训。例如,对宿迁学院、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学院等继续加强嵌入式软件工程、创意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大创项目《延安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问题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霍刚强(1992-),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卢东宁(1968-),陕西清涧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本项目指导老师)。现代物流等专业课程,为本地及周边地区培养紧缺服务外包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注重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和企业新入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端引进、中端转换、低端职训"的人才培养体系。
(4)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信息产业核心基础产品、网络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有序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应用。实施工业电子产品提升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创新,提高汽车、船舶、机械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提高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交通、物流等服务业信息化。培育和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业务和信息安全服务,提高工业设计信息化水平。
(5)交通是经济联系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宿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必须壮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构建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目前的高铁投入建设将为宿迁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便捷和动力。
(6)要大力提升物流产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实现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过渡。不断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并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具有自身经营特色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扩展仓储、配送、联运等运输服务领域,逐步提高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
(7)出台落实各项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对符合宿迁市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栽培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意的骨干企业。目前,宿迁有一批较有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微小服务业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科研力量较薄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税费较重等问题,亟待政府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和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企业进行取长补短的整合来将这些优势能量凝结成巨能量。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后发优势分析[J].产业经济学,2011.
[2]沈沁.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空间分布研究[J].空间经济学,2013.
[3]赵冬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学,2008.
[4]李孟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动因研究[J].企业管理,2008.
[5]王琢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J].应用经济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