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魅力研究
2015-08-18胡绿叶
胡绿叶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它是一种知识传播教育,更是价值引导和素质养成教育。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集学术魅力、教学魅力、人格魅力于一身。《基础》课教师的学术魅力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专业,又要博学多才,同时要关注社会;教学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科学适用、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教学手段的现代高效、教学氛围的生动活泼四个方面;人格魅力通过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人文关怀来实现。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术魅力 教学魅力 人格魅力
“安其学而亲其师,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魅力直接决定教育的成败。《基础》课主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它是一种知识传播教育,更是价值引导和素质养成教育。这就要求 《基础》课教师要集学术魅力、教学魅力、人格魅力于一身。
一、学术魅力
“良師必定学者。”深邃的学术魅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基础》课是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专业,又要博学多才,更要关注社会。
1.精通专业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彻底性来源于《基础》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一方面,《基础》课教师要系统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了解科学体系,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这样能在课堂上做到深入浅出、信手拈来;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选择一些重要问题或者课程讲授中的难题,开展科研活动。通过深入研究,不断拓展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实践证明,凡是深入研究过的问题,在课堂上讲授都比较受欢迎,能够做到以理服人。
2.博学多才
《基础》课内容涉及大学生实际生活方方面面,这需要运用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对《基础》课教师的知识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础》课教师在钻研本专业基础上,要不断拓宽视野,广泛地涉猎吸收多学科知识,增强明辨是非能力。这样在课程讲授时,就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能够从广博的知识中选择与课程有关的精彩内容深入讲述,引起学生的思考,增强课程的深度。总之,“凡是教学对象感兴趣的,或对他们做人和成长有益的知识,《基础》课教师均应有所涉及。”这样,《基础》课教师才会教得有底气,说得有根据,学生也会因为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而信服和喜欢上教师。
3.关注社会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用以指导实践。《基础》课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这些问题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方向性指引,更需要借鉴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
《基础》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广大老百姓所关注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和提高洞察力,将自身的亲身感悟及他人的真实经历,包括经验和教训等,与学生分享。这样,才能使课堂的理论教学有血有肉,给学以启迪,不会落于空谈。
二、教学魅力
1.教学内容科学适用
《基础》课教材内容较为全面、系统,而课堂教学是一项具体、有限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全部、系统地呈现学科体系和教材内容,并且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授课,学生会感觉乏味。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要将教材吃透,按照“精、适、新”的原则,设计科学适用的教学内容。
“精”就是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结构严密。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学生特点和课程要求,重新组合,有所取舍,适当补充。“适”就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特点,适应学生需求。《基础》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困惑较多且急需解答的问题要多讲、讲透,并且要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给他们以真实的感染和启迪。“新”就是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前沿特点、即时。现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社会中成长与学习,获得知识的渠道广泛快捷,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时刻关注国内外热点、新闻,关注大学生的潮语言、潮文化,始终站在学科、社会、科技的前沿,掌握最准确、最新的知识,有效引导学生。
2.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在教学实践中,同样的课件由不同的教师讲解,课堂教学效果确实千差万别。这充分说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也是上好《基础》课的关键。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基础》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基础》课教师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热点辩论、新闻播报、团队体验等,但不能照搬照抄。《基础》课教师要结合自身知识、能力、性格,针对不同课程内容、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提高课程实效。
3.教学手段现代高效
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现代高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生动呈现,拓展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更容易吸引学生。
第一,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信息社会,多媒体课件因其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形象直观的优势成为《基础》课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教师主导地位被多媒体取代的现象。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科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第二,积极构建网络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不断延伸、拓展教学途径是基础课教师的必备能力。网络课堂建设不能仅限于将课程简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习题等传统课堂资料上传到网上,而是要积极运用网络平台高效、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增设讨论板块、师生互动板块等,加强师生沟通,拓展传统课堂教学内容。
第三,有效开展社会实践。《基础》课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学以致用。《基础》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直观感受理论、深刻理解理论,并将理论转化为自身的意志和行为。
4.教学氛围生动活泼
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课堂氛围是死气沉沉还是生动活泼。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学效果明显。这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随和的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活泼的教学个性等。
《基础》课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所接触和了解。《基础》课面临的教学对象是90后年轻大学生,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自己的主见,对教师居高临下的理论说教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因此,《基础》课教师要避免以古板严肃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这虽能提高教师的权威性,但也无意间与学生拉开了距离。要通过良好的体态语言,如得体的服饰、无言的微笑、关切的目光、良好的教态、自信的神态等,让学生觉得教师容易亲近友好,愿意与教师交流接触,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要走下讲台,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不妄加评论,而是真诚讨论,有效引导。
《基础》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流畅、时尚、幽默、生动的语言表达能使理论生动化、形象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实效。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是《基础》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讲解能够增强课程的感染力。了解学生的潮语言、潮文化,并适当运用到课程讲授中,学生会觉得亲切并乐于接受。此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是语言魅力的法宝,这是寓情理与快乐笑声之中的最高教学境界。”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机智、博学、大度、乐观和风趣,适当运用名人名言、民间谚语、顺口溜、流行歌词、学生流行语等,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三、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性格、道德、学识、风度、言行等综合素质内化而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无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基础》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只有真心热爱教师职业,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充满真情、热情和激情。
爱岗敬业要求《基础》课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课前认真仔细备好每一堂课;课堂上尽自己所能,将自己所学、所有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要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基础》课教师要始终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真心关爱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求与成长出发,不断学习,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升人格修养。
2.言传身教
《基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基础》课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理论自己要认同,并亲身实践,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始终做到言行一致,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要求学生志存高远,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使学生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教師自己要做到爱岗敬业、博学笃志、严谨治学;要使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友善,教师自身要做到爱生育人、宽以待人;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教师自身要做到求真务实、一视同仁。《基础》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被学生观察、评价和借鉴,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和影响学生。
3.人文关怀
《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碰撞与触动,《基础》课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大学生虽有独立的思考和主见,但也有许多困惑和迷茫,他们需要与人沟通,希望有人指引,但是他们又排斥单纯说教,而这些单靠课堂交流难以满足与实现。如果在课堂外《基础》课教师不积极和学生交流,则会使学生对《基础》课的信任和支持大打折扣。《基础》课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与学生进行不同层级的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交流方式包括课间直接交流,通过建立QQ群、电子邮件进行集体交流或单个的答疑解惑,单独的个体直接交流等。要保证交流的畅通有效,《基础》课教师不能以圣人的形象出现,而应以平凡人的形象走进学生中间,敢于展示自己的缺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才、交友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大学生终身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张毅,马海燕.浅谈教师个人魅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17):68﹒
[4]陈桂枝.从教师素质的视角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世纪桥,2009(08):119﹒
[5]査德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魅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