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化视野下阅读教学的解构与演绎
2015-08-18陈晓红
陈晓红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整体化 解构 演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47-01
语文课堂中倡导用解构文本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众多现象中找到联系、分清主次、把握主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文本(包括比较不同观点的材料、批评文本)进行对话,以寻求更加深刻的认识、多元的思考和开阔的视角。
一、进行结构化梳理,让思维多元化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环境作用下,由若干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化观点强调各部分及其内在结构关系的优化,追求“1+1>2”的整体效果,强调了认识事物要“从其整体出发,把握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这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为课堂阅读教学(包括写作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姥姥的剪纸》时,课文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会说话的剪刀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许多快乐与回忆。首先,从内容角度来说,这篇文本可以分成三个板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祖孙两人融融的亲情”“姥姥对‘我的牵挂”,教师还从作者的情感角度出发,梳理出文本所寄托的“情”:一是表达了“我”对姥姥的崇拜与敬仰——“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乡亲们的需求里,到处都是姥姥的剪纸”,这也是作者先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原因所在。二是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感激,从剪“喜鹊登枝”图时的玩耍,到三幅“牛兔图”的倾情表述,缓缓道出了“祖孙两人融融的亲情”,也道出了因姥姥陪伴“我”度过快乐童年而产生由衷感激,更道出了“我”因姥姥教诲而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心怀感恩。三是表达了“我”对姥姥的牵挂,文本最后描写了“姥姥对‘我的牵挂”,让情感得到升华——“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我”都是在姥姥的眷顾下成长的,也由此让“我”终生不忘姥姥。以整体化观点为指导,坚持以“首先从综合出发进行分析再综合”这一思维训练为主体,培养了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能力。教学坚持阅读文章同认识事物的统一,整体化思维同作品结构形式的统一和同语言形式的统一,有助于全面而立体地进行文本演绎。
二、进行整体化体味,感知言语个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同样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蕴。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汉语的语境,联系文本所处的特定背景,真正走进文本深处去理解文本言语的内涵,触摸文本言语的个性特征。再如,在《姥姥的剪纸》一文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四个词语: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教师如果单从这四个词的词义引导学生理解,就可以联想到“无赖”“蛮不讲理”“过分”等形象,而这样的理解自然与文本中所表述的意蕴相距甚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教师就要从文本这一整体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这四个词是由“贬”变“褒”的一种手法,是作者通过由“贬”变“褒”的方法来突出“我”与姥姥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如理解句子“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这里的“调皮蛋”不是真正调皮的孩子,而是姥姥眼中爱玩耍的孩子,同样,这里的“刁难”也不是故意为难姥姥,而是寻找一种开心的渠道。文本中的文字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不管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只有秉承作者的情愫,引导学生从整体进行把握、体味,才能真正感知文本别样的言语个性特征。
三、进行综合性归纳,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种文体有着相对独立的语言形式与风格。教师往往可以借助文本的“叶”去感知一种文体的“秋”,但却无法就文本进行全面地阐释,这就需要我们从同一体裁中的多个文本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炼出相对独立的语言形式与风格。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时,笔者在导入环节运用迁移方法,由已经接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说理性文章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先通过《说勤奋》一文观点、事例的回顾,揭示说理类文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比较《谈礼貌》的三个事例,总结表达上的相似点,即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叙”“议”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最后训练学生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写一个有关礼貌的让人感觉温暖的故事。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解构要因文而异,解构的深度和效果有赖于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广阔的人文视野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等,当教师在整体化视角下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就会更为清晰地把握文本的内在逻辑,体味别样的言语个性,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