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设计好导学案中的问题并组织教学

2015-08-18周建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解决问题

周建平

“设问导读”是课堂导学案编写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学案”的灵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学生在课本上学的知识化解为问题,即知识问题化和问题具体化、层次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就可以化解知识的难度,层层深入,直至掌握知识。所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我对问题的设计及组织教学有了如下感悟。

一、问题的设计

万事开头难,既然是问题导学,摆在教师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题导学中的问题。整节课教师是以问题来导学的,所以这个问题要设计得好。那么,怎么设计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全班学生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因此,问题的设计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资源,设计容易理解并有一定意义的问题。由于特定对象是小学生,因此问题要简单明了,难易适中。问题太浅,索然无味;太深,难以理解;太偏,重难点不突出;太泛,又无从下手。总之,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找出关键,问题要层层深入,问题深度逐渐提高,不能太高,也不能太显而易见,要让学生有“跳起来摘到苹果”的感觉,这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2.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就教学与发展问题,维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顺序的结果而形成;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些问题,但在成人或高水平同学的帮助下可以成功地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实际水平与在指导或帮助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力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挑战性”问题的设计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的联系性,从旧知过渡到新知,这样可使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使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思维。

3.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探究对学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对数学来说又是一种极其难得的资源。

如例题:1000×20= 20000    360×24= 8640

1000×40 =40000    360×12 =4320

1000×60= 60000    360×6=2160

提问:观察每个算式中乘数的变化,你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吗?

又如:13÷2=6……1

14÷2=7

15÷2=7……1

16÷2=8

提问:观察除法算式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再根据学生的发现提问: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多角度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有生活性的问题

《千克和克》要让学生利用感官充分体会l千克、l克有多重,这样的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利用感官寻找1千克水果的环节:已知6个较大的苹果是l千克,那么较小的苹果多少个才是l千克呢?让学生猜一猜,并说一说理由。

这个问题的设计具有生活性,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价值。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我觉得如果从这四方面来设计问题的话,学生学习本节课就有很浓厚的兴趣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如何导学

问题设计好后该怎么去导呢?“导”是引导的意思,教师应以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为前提,然后将学生“导”向问题解决与实践研究,做到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也应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数学表达方式、数学学习方式等产生兴趣,特别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排除万难”之后获得成功,使学生具有长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先抛出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问题,然后由学生思考或者学生之间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不仅如此,由这个问题引申出来的问题也要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但一旦教学没设计好,教师没有导好,一节课就比较难进行下去了。因此,怎样设计教学、怎样导呢?接下来是我的两点看法:

1.把握学生预学后的疑难点设计教学

学生有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设计就不能假设学生什么也不知道了,教学环节就要以交流、展示、解决问题为主,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通常上课一开始的五分钟,我会把这段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对能解决的问题达成共识,同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出来,新课学习时才能有针对性。教师把握了预学后学生的疑难点,精讲多练就能更加到位,更有针对性。讲在疑惑处、练在需要处,学生已掌握的不多讲,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2.用学生碰到的问题导入教学

小学生的预学毕竟比较浅显,而且在预习当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利用这类问题,我对学生预习后交流展示的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深化,把学生遇到的问题提炼出来,设计有层次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在知识巩固中引出新的知识生长点,达到学习深刻、理解透彻、实现有效的目的。

总之,“问题导学、互动探究”可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的活动。教师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当中,再根据学生的疑难点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问题推进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改进教学。这样一系列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乡愁导学案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