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追寻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2015-08-18柳先芬
柳先芬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因此,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境界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反思如今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课前预设”,甚至是“课前上课”的痕迹,学生课后毫无收益。这样的课堂是虚假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负效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面对真实的社会,面对纯真的眼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实实在在地为学生谋求真正的发展,我们语文课的返璞归真要真正落到实处。摈弃以往的繁华与迤逦,怎样构建一种扎实有效、实实在在的有利学生发展、成长的课堂,让我们在课堂上能听见孩子生命之花绽放的声音呢?我认为心中时刻放着学生的课堂才是真实的,对孩子付出真情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一、真情付出才能情情相融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没有真情的语文课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苍白、无味的。这样的语文课就会上成生字词的机械识记,课文的零碎肢解。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也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因此课堂上教者往往会充满激情地渲染,高亢激昂地讲解。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学生却似乎有点麻木不仁。曾经很钦佩一些教者,他们拥有演员的演技、播音员的嗓音、诗人的风采。课上他们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情深意长……可学生的眼睛始终没有发亮,小手也没有情不自禁地高高举起,课堂上学生这一头沉闷依旧。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冷眼旁观,成了懵懂的看客。这样的尴尬原因何在呢?无外乎“情感”二字。情感这东西是世间最美、最纯,最玷污不得的,一旦情感带上了某种功利性、目的性,它就变了味,它原有的魅力也就消失殆尽了,这样的情感何以感染学生,何以叩击他们的心灵?
再看看诗意浪漫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如果不是对文物毁灭的一份真情流露,又何来“面对残垣断臂,你想说什么?面对英法联军,你想说什么?面对……”的一连串追问?在老师愤懑的追问中,在如泣如诉的音乐中,孩子们尽情控诉,欲罢不能。那份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恨”随之喷涌而出,两个强盗也被永远地钉在了断垣残壁的十字架上。
可见,教师只有付出真情,才能与读者、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课堂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当然,这也需要教者要有深厚的情感积淀,有了丰富的蕴藏,情感之源才能在课堂上涓涓流淌。
二、真实教学才有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等人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上好常态下的课、家常课。因为课堂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而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常态课要避免失真、作秀,要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还要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更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
我对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的《说名道姓》一课仍记忆犹新。尽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时髦、前卫的教学方法,但教师用淳朴恬淡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他平易外表下的丰富内涵。学生表达得积极主动,听课老师也倍感亲切,整堂课给人清新质朴之感。我认为这才是真真实实的语文课,是实实在在的好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在教师为之搭建的平台上,学生的智慧飞扬、情智共生,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魏星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文,魏老师引领学生从课文语言中去比较诗词的不同,在宽松的氛围中质疑解惑,在自主学习中找准词眼,从而体会词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整堂课平实自然,细细品味却颇具匠心;整堂课如涓涓细流,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却像这首清丽的宋词,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看似随意的语言却直击学生的心田。这正是他虔诚守望的一种课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不可否认,这种返璞归真的“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是最迷人的!
三、真诚评价才能情动辞发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及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创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因此,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 “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理解得很好”……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表扬充斥了课堂。事先预设的评价语乱往学生头上扣。哪怕是学生的表达完全词不达意,朗读完全违背了文本的情感,想象也脱离了原来的意境,老师却还是大加表扬。如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产生迷惑,久而久之,难免会被老师引入歧途。其实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是很多时候这种缺乏激励性、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探索的动力,反而会使他们步入思维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立足于课堂的真实,面对学生真实的学情,作出中肯、科学的点评,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心坎,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当然,评价语有时需要归纳,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有时需要引申,纵横发散,左右逢源;有时需要指正,由表及里,指点迷津;有时需要突破,走出定势,另觅新途;有时需要针对个体,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清楚地记得一位老师在校内磨课活动中执教《清平乐·村居》时,他让学生朗读后首先肯定孩子“你的朗读听了挺舒服的”,然后话锋一转,问该生:“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该生很谦虚地表示不够满意,老师即请他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被推荐的学生激动而又自信的朗读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真诚的赞赏。此后学生越读越出色。这跟这位老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适时的激励是分不开的。还记得我校一教师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时,让学生学着课文中的表达方式,用“老师,我们要送您 ,让您 ;我们要 ,让您 ”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将真情凝于笔端,述说着自己的留恋与不舍。老师也情不自禁地用言语表达着自己的情怀:“你永远是老师最欣赏的学生。”“春风也会捎去我对你的祝愿。”“你甜甜的笑容已深深印在老师的脑海里。”……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使学生们真情涌动。一位男生竟流着泪要拥抱老师。师生相拥的那一刻,在场的听课老师无不动容。
崔峦老师曾说过:“掌声雷动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才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最高教学境界,我们更要追寻教师那种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崔老师的话毫无疑问地告诉我们——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只有真情付出、真实教学、真诚评价,才能有精彩的生成,才能使学生的生命之花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