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儿童本位的品德教学探索

2015-08-18楼靖怡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儿童

楼靖怡

目前,品德教学空洞说教的现象相当普遍:一种是简单的“告诉”,教师照本宣科,进行单一的品德教学内容的传授;另一种是“政治化”的训导,把品德课上成“洗脑课”……其教学效果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品德教学中不了解儿童心理特征,教学内容不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而是采用了成人化的教育方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表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标实施已有十余年,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对教材的分析不深,认识不透。如何从儿童出发,改进并优化品德教学?我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品德教学要符合儿童心理特征

夸美纽斯曾提醒教师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和上进心强,具有可塑性、不稳定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思想品德教学要力求做到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具体形象,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到强烈的思想感染。因此,品德课中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品德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通过讲故事来说明道理,学生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往往立即聚精会神,兴致勃勃;但当听到的是听厌的老故事,他们就会顿感失望,注意力也开始分散了。还有些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故事,读给学生听,教师自己都没有进入意境,学生当然更不会感兴趣。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品德课的趣味性不可忽视:有趣味,就有教育作用;反之,就没有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趣味性为品德教育目的服务,努力做到不仅材料的选择注意趣味性,教师的讲述和课堂的组织形式也要注意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列宁曾说过:“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从小学生的记忆特点和思维特点来看,他们对具有情节的、形象的内容比较容易记住。趣味性越浓,教育作用越大。因此,我们要注意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寓思想教育于故事之中。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给学生讲了《五十六个小使者》的故事。由于故事生动,事例感人,又富有时代气息,学生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学生不仅懂得了中国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尊敬国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也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热爱祖国,并维护祖国的尊严。由此可见,运用生动、新颖的故事来阐明道理,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的最好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也是教育和趣味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一位教师在教《家里来了客人》一课时,设计了童话剧“熊猫的客人”,请学生自己推选熊猫、小黑熊、小白兔的扮演者,按游戏的要求进行表演。熊猫热情接待,小黑熊和小白兔彬彬有礼,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在欢乐的笑声中,学生们接受了具体、形象的礼貌待客的教育。

趣味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儿童心理特征,能使小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悦地接受启蒙教育,教育的实效性相当大。

二、品德教学要基于儿童认知规律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而小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由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现实。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并不等于行为习惯就形成了,这中间还有个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这个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克服品德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倾向,从而因势利导地处理好学生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的关系。

一种倾向是对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解过于狭隘。只注意有形的行为习惯,而比较忽视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感情、意志品德、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高。如教学《诚信》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考试考得不好,回家对父母不说实话,这样做对吗?让学生根据各人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这种做法的看法。通过演一演、议一议的方法,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既是不诚实的行为,又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然后教师采用榜样导行的方法,夸奖诚信方面做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谈谈自己得到尊重时的感受,让学生学有榜样,知道诚信是一种美德,有了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最后教师还采用名言导行的方法,让学生说说有关诚信的名言、成语,如“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人生最高尚的美德”等,让学生从这些名言警句中受到教育,教育他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做到诚信至上。这个环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说一说、议一议、谈一谈、演一演,设身处地认识到了诚信的可贵,也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说实话、守信用的重要。

这一种品德虽然是无形的,却是小学生需要从小着重培养的、为生命奠基而不可缺少的一种良好习惯。诚信处事,诚实待人是做人的根本。

另一种倾向是“导之以行”方法过于简单。从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习惯,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在实践的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导行”环节做到“导实”——“导出实效”。如教学《同学之间》一课时,教师通过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夸一夸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和同学相处,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学生们往往课内讲得头头是道,情绪激昂,可课后教师却发现有个别学生歧视后进生,不理不睬,甚至讽刺打击。在这种时候,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有效地训练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为此,我们请来了全国百名好少年、苏州市十佳少年等,由他们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的示范,给学生指出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在集体中要团结友爱的道理,很好地培养了在集体生活中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的良好习惯。同时,注意在具体的情景中强化训练,如春游时主动让座,同学生病时主动探望等。

三、品德教学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品德教学中,如何与校内外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渠道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品德教育实效呢?我们可以从感性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着手,把品德课的“课内”教育有机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看、听、讲、练等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道理,同时引导他们把课堂上学习到的道德认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劳动、生活中去,从而强化思想教育,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品德课的实效。如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教师课上举行“花草朋友知多少”知识竞赛,课后开展“花草也会说话”的班级活动。学生通过讲、演、做的实践锻炼,明白花草树木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是美化环境的好伙伴,是人类生活离不开的好朋友,从而爱护花草树木。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这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十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品德课内的教学内容,强化道德认识,提高学生判断是非、认识事物的能力。如教学《身边的变化》一课后,结合教材要求,教师有目的地深入开展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到农村、工厂、研究所等校外德育基地参观访问,让学生目睹身边的变化,感受变化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从而立志为身边的变化尽自己的力量。学生就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认识了社会,锻炼了能力,培养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又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水的重要作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社区、学校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水”,让学生目睹水污染、水浪费现象,继而有的放矢地创设各种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知—体验—激发使命感,真正树立缺水忧患意识和节水从自己做起的责任感。

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在品教学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上好一堂品德课,必须做到课内讲清基本道理,课外实践滋养心灵,从而使课内播下的思想教育的种子,在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四、品德教学要激发儿童探究欲望

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讨论、启发、设情境、讲故事、直观演示、榜样示范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小学品德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在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的方法、形式,采用探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品德教学实效。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醒我们,教育学生“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教他去怎样发现真理”。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学不能扼杀他们的天性。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感悟与表达,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收获和提高。

如教学《春节与圣诞》一课时,教师通过“春节与圣诞”系列活动的研究,分别从由来、饮食、活动、其他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性,懂得应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同时体会不同国家的人民在不同的节日里有着不同的习惯,但是都蕴含着共同的心愿:关心、祝福、团圆、幸福等。探究比较中,教师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些饮食习俗和活动习俗展开对比交流,如春节里贴对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拿压岁钱、放鞭炮、迎财神爷;圣诞节圣诞老人坐着雪橇送礼物、唱新年歌、装扮圣诞树等。课堂上学生滔滔不绝、津津乐道,因为他们喜欢这样有趣的话题,这样的话题能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表现他们纯真的童心童趣,抒发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浓浓的趣味中,学生谈春节、说圣诞,不知不觉收获了两个节日的全部知识与快乐,深切体验到不同国家的节日营造出的氛围是共同的:欢乐、祥和、喜庆、美好。

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品德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儿童品德教学只有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才能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将来的发展绘好人生底色。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儿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