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子馒头本一家

2015-08-18锦瑟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蒸饼泸水人头

锦瑟

包子本不叫包子,追根溯源,它最初是以“饼”的名义出现的。明代周祁《名义考》中介绍:“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 中国人吃“蒸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中提到:“秦昭王作蒸饼。”

三国时,经诸葛亮之手,包子有了另一个名字——馒头。据晋人笔记记载,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讨伐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觉得太野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并将其命名为“蛮头”,即南蛮人的头。诸葛亮得到神灵的佑助,七擒孟获,最终奠定了蜀国大后方的安全。“蛮头”也因此传了下来,后人又将其改名为“馒头”。诸葛亮创始的“蛮头”,里面是加上了牛羊肉馅的,可见就是今天的包子。

不过,“蒸饼”的称呼并未因为“馒头”的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典籍文献中,时而“馒头”时而“蒸饼”,其实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到了讲究审美情趣的唐朝,包子也变得越来越秀气,连名字也开始文气起来,有了“玉柱”“灌浆”等美称。宋代,为了避皇帝赵祯名讳,“蒸饼”被改成了“炊饼”。《水浒传》中武大郎“每日挑卖”的“炊饼”,即“蒸饼”,也就是包子。

包子的名称,可能始于北宋。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诸般蜜煎香药……更外卖牛羊诸色包子。”北宋流行羊肉包子,而南宋品种更为多样,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不过最为盛行的则是猪肉包子。

到了清代,形式有了变化。包子、馒头出现了分野,无馅的称馒头,有馅的称包子。不过,江浙一带古风犹存,有馅无馅仍统称馒头。细分的话,无馅的叫“白馒头”,有馅的则分别称为肉馒头、菜馒头和小笼馒头等等,就是现在,还是如此。

自诸葛亮以“蛮头”代替人头祭泸水后,这种带馅儿的“馒头”常以傩食品的身份出现,作为祭享之用。每到冬去春来、阴阳交替时,人们祭以馒头,祷祝一年的风调雨顺。晋束皙《饼赋》说道:“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大约到了宋代,包子才成为民间大众点心。

如今包子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主食,品种繁多,既有南北通吃的肉包、菜包、豆沙包,又有名扬天下的天津狗不理大包子和粤式叉烧包;特别是颇具腔调的上海小杨生煎、无锡小笼包更是尽显“江南style”,那小巧玲珑的造型、吹弹可破的包子皮,犹如娇俏的江南美人细腻的皮肤,那一咬一口鲜美的汤汁,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那收口处的褶子,像精美的花纹,更显娇媚可爱,不仅老百姓爱吃,连向来讲究排场的土豪们也不介意一天吃上几个包子,简单又抵饱。这些舌尖上的中华传统美食比起来自西洋的热狗、汉堡,不知道美味多少倍呢!

猜你喜欢

蒸饼泸水人头
交出人头
泸水和平解放的重要序章 称杆事件
丝绸之路蒸饼香
“炊饼”献疑
假人头防盗大法
浅析泸水退耕还林后期管理与巩固
弟子吃蒸饼
怒江之畔的青铜文明 云南泸水石岭岗遗址发掘
云南泸水石岭岗遗址
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