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企业信用评价研究
2015-08-18李翔
李翔
摘 要:本文将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评价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首先总结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需要具备的特点,之后对各机构的现有电商信用评价模型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对于电商评价体系的优化,并提出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大数据
一、“互联网+”概念与电商崛起
在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对其他行业的渗透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互联网+”战略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将成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战略布局。“互联网+”战略就是将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中进行扩散和应用,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这个概念正是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多行业互联网化的前提下被提出的。据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底我国网民总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在所有传统行业中,零售业是互联网化程度较高的一个行业:数据显示网络购物用户总数为3.61亿,在网民中的占比为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渗透率也达到26.67%。而“互联网+”的效应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比如传统零售+互联网就有了淘宝,传统百货+互联网就有了京东,电商行业正是趁着互联网的东风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14年网上零售额达2.8万亿元,占到同期零售总额的10.6%。电商已经成为市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而且其经营灵活、实时性极强,拥有巨大的资金需求,需要一个成熟的信用评价体系规范其融资业务。
二、电商评价的特点
对于电商这一相对较新的企业群体,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信用评价,电商信用评价体系主要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轻资产、重销售
从事电商运营的企业主很多都是“80后”甚至“90后”,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地人,所以并不一定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等可以抵押的财产,针对传统企业的抵押等手段不一定适用于电商企业,故对于电商企业提供的贷款一般为信用方式或担保方式。
2.考虑企业主人品和经营能力的因素
相对于传统企业,电商企业的运营更依赖于业主的人品和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由于电商企业的运营与各电商平台的规则密切相关,企业主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适合电商理念的推广和运营,需要其具有较为成熟的电商数据分析能力、运营方式和战略规划。
3.加入电子商务线上独特性指标
与传统行业只关注于成本、库存、毛利率等指标不同,对于电商企业还需要考虑很多独特性的数据指标,如:访客数、转化率、流量成本等。这些都是能充分反映电商运营状况的关键数据。其中也突出体现了“互联网+”的数据共享性特点,可以通过大数据的采集来掌握企业的全貌,更好地刻画企业的还款能力。
三、电商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
1.现有的体系与研究
(1)理论界评估模型
在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中,众多学者提出了针对性的评估模型。包括L.Mui等研究得出的评估模型用来计算网络代理商的信誉分数;彭丽芳等提出可以根据电商的历史交易数据来判断电商信用;法国科法斯集团提出的@评估体系,可以让电商企业在线申请评估,然后该公司对企业进行认证,反映企业的贸易付款能力,且提供在线查询。
(2)电商平台金融模式
作为电商依托的平台,阿里巴巴集团为电商提供纯信用的贷款。阿里巴巴掌握了电商的所有交易数据并且控制电商资金流,采取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把控和资金管理,为平台上的电商提供资金周转的贷款服务。其信用评价体系主要依托于平台拥有的大量电商交易数据,并依据数据进行建模,对用户的风险等级进行测评。优势在于操作方便快捷,数据规模庞大,但利率相对较高。另外还有一些P2P平台为电商提供融资,但并不仅仅针对电商。
(3)传统金融机构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也逐步将视角转向庞大的电商群体,作为业务的拓展点,有多家银行推出类似“电商贷”的产品,并制定了针对性的信用评价体系。但是多数银行还未形成完善的电商信用贷款模型和尽职调查流程,仍处于探索阶段。传统机构的指标体系在原有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修改,比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三品三表”体系,并加入电商相关的特征性数据作为补充。
(4)第三方评价机构
一些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自有的数据资源或评价体系对电商的评价提供独立意见,包括拥有工商局、税务、法院等信息共享的机构以及拥有大数据采集能力的机构。这些机构根据自己能够搜集到的不同角度的数据建立各自的指标体系。
2.在“互联网+”理念下的拓展
现阶段虽然各方均设计出了侧重各异的指标体系,但有的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评价模式和风控模型。此时需要综合各家的评价体系探索更为完整成熟且针对电商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拥有“互联网+”理念的体系,这种体系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既包括线上大数据实时信息更新的优势,又包括线下尽职调查的严谨。
(1)线上数据的采集以及实时更新
采集电商信用评价的关键指标——电商店铺的销售数据,该数据能够真实反映电商的还款能力。并且针对不同电商平台的物流运输成本、客户服务、信息安全措施等方面加入相应指标,其他重要指标还包括流量、转化率、流量成本、主营销售占比、好评率、退款率等,综合反映电商的销售、经营、利润情况。
(2)传统的尽职调查
对于企业主人品的调查从来都是信用评估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企业主嗜赌成性或没有信誉,即使销售流水数据再好也可能会成为一笔坏账。需要综合法院、税务、工商等各部门的信息,形成综合的个人评价体系。
其次根据银行的传统尽调流程,包括审核电商企业的三张表以及银行流水、对个人征信进行查询、进行库存盘查,并了解企业的债务、固定资产、资金运营等情况。
最后还要了解企业主所在的行业形势,是否存在淡旺季、“双十一”等活动占收入的比重、是否存在主要货品频繁的变动等经营策略信息,以及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如果在近期有诸如大量囤货、转变主营产品的经营策略,可能会对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3)线上线下的复核及互动
电商的销售数据可能存在“刷单”、“刷信誉”等造假行为,一方面电商平台会对这些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措施,另一方面对电商评价的机构也需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线下核实。其中包括店主身份和对店铺所有权的核实、店铺经营数据真实性的核实、店铺主要货品销售量和库存情况的比对,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
四、对电商的动态信用风险管理
对于信用评价这一体系,评价得到的结果不应该是静态的报告,而应该是具有动态实时更新的特性,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电商领域瞬息万变的形势。信用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实时更新相关指标数据,并且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控,对于出现的异常波动进行预警。
首先,对于客户的店铺经营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如果出现销售的突然下滑或商品下架,不排除有出现信用风险的可能;其次应依据电商所在的行业类目来判断该企业的经营情况,并监测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来评价企业;最后根据企业主个人的公信记录实时进行调整,如有个人信用风险需要立即预警。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对电商企业信用评价提出了一些初步观点,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地完善。由于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同时缺乏电商评价的经验,所以还不具备电商信用评价的成熟体系。但是电商这一新兴群体必将成长为一个拥有庞大贷款需求的群体,所以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大势所趋,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参考文献:
[1]陆伟,徐蕾.电子商务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初探[J].评价与管理,2008,12(4):52-56.
[2]彭丽芳,陈中,李琪.网络交易中信用评价方法研究[J].市场营销,2007,10(2):76-81.
[3]王叶毅,张伟,陈铁.电子商务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196-197.
[4]郑王力.电子商务时代的信用评级.商业研究,2002(12):132-133.
[5]L. MUI, M. Mohtashemi, A. Halberstadt.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trust and reputation[DB/OL].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