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问题怎样转化为教研专题

2015-08-18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量表教研组策划

彭敦运

新课改走向“深蓝”,视野越来越开阔,问题也越来越多。面对着这种新常态,怎样区分“问题”与“专题”,怎样将教学问题转化为教研专题,怎样借助信息技术策划教研专题,实现教研价值的最大化,已经成为教研组建设绕不过的门槛。笔者以下面的教研案例片段为例阐述教研问题向教研专题转化的方法研究。

教研片段回放:

……

教研最近目标:怎样制定观课量表。

载体:《淡竹》与《沁园春·雪》。(课型:九年级语文复习阶段阅读指导课;地点:区教师培训中心微格教室)

参与者:武汉市江夏区教师培训中心特聘培训教师团队。

活动目的:针对教师间如何进行合作发展,进一步推动“教学三大铁律的创新”,决定开展怎样进行看课的专题研究;而本次教研是这一专题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任务就是“学习怎样制定课堂观察量表”。

活动过程:

①为了将本次教研打造成学校教研的示范样板,特从不同学校抽调了张甲、黄乙、程丙、任丁、何戊等一共12位优秀教师,确立任丁与何戊分别上一节九年级的语文课,用做教研载体,全部教师在微格教室进行现场看课,并结合实际试制课堂观察量表。上传课堂录像。

②3月20日下午前,各成员在网上分别提交课案、授课反思和观察报告,上交各自制定的“课堂观察量表”。

③3月27日下午3点,全组教研人员在网上集合,隔空对话,依次审读课案、反思,并对不同的“课堂观察量表”进行逐条分析,整合并制定出“课堂观察量表”的原则性意见。

④在江夏区教师培训网站上公示“关于制定课堂观察量表的指导性意见”,接受专家和不同学校教师们的敲打与建议。

……

● 问题

上述教研依靠网络实现了不同时空的教研,并持续了14天,而且该教研中涉及到两个概念:即“问题”与“专题”。

什么是问题?所谓问题就是认识障碍或者事态出现的意外。而一个有教研价值的“问题”,则为一种教学情境,即一种没有直接的、明显的方法及框架可以遵循的情境。有教研价值的“问题”,它还是一个能提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兵与兵”产生解决欲望,挑起“兵与兵”认识上的反差,形成“认知冲突”的导航条。往往就是这个“条”的导航,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兵与兵”产生强烈探索欲望,并通过分工合作的过程,实现自主学习,积累知识、迸发智慧、提升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教研价值。窃以为,有价值的教研问题首先应是教师们刚刚开始关注的,其次是教师在处理时不能得心应手的,最后是教育教学所急需的。

目前,“怎样自制观课量表”就是能满足上述三个要求的问题,而且容易集成诸议,形成教研专题,并再度从不同角度划分成“什么叫观课量表”、“观课量表的组成元件”、“观课量表的功能”等不同子专题,以便在不同层面上驱动所有教师参与探索。

显然,从许多“小问题A”经过集成,形成“专题B”,再从不同角度重新划分,形成新的“问题C”(小专题),已经完成了一个从“问题”到“专题”的华丽转身,而且使其真正具有了教研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A”的集成并不容易。首先,我们必须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进行观察,才能发现什么问题具有“教本性”(教师需要性);其次,需要在一定高度进行俯瞰,才能看清楚什么问题具有“时效性”;再次,还要量体裁衣,衡量我们有没有能力来处理这个问题,并展开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

“问题A”变成“专题C”,不仅需要发展意识来遴选,也需要教育智慧来发酵。而目前许多教研常常是五味杂陈,不仅有荒谬、有遗憾,也有无奈,真正的有效教研并不多。为什么?就因为很多教研是被动的。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是教研问题的属主。但是,一些教研组长看不到这一点,常常心血来潮,随手抓住一个“问题(其实是问题A)”以为它就是“专题B”来发动教研,并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科研就是教研”的口号。且不说这种做法能不能有效驱动教研,单就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它也是说不过去的,因为“问题A≠专题B≠专题C≠课题”。对于有发展意愿的教师来说,他们在教研中真正需要的是“专题B”,而他们个人有能力解决的是“专题C”;只有通过多人合作,在解决多个“专题C”后,才能完成“专题B”,促进自己的发展。

很明显,教师从“问题A”中发酵出自己需要的“专题C”,也许比解决“问题A”更重要,因为它恰恰是驱动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 策划

“专题B”变成“专题C”,以及完成对许多“专题C”的探索是一个科学过程,必须进行认真的专题策划。策划是一种对未来采取的行为做决定的准备过程,是一种构思或理性的预设程序。

①时间(When)预设。许多学校都规定了教研时间,而固定的时间安排已经不能适应教研向虚拟空间拓展的现实。因此,学校在硬性规定参研的时间之外,必须规定相关资讯上传至教研网的最后时限,也必须规定反馈的时间上限。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者提前进入思考,促进师本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并突出教研中心内容,交流与整合师本性成果。

②地点(Where)安排。新常态下的教研,必须公布虚拟平台,方便固定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要接受随机访问者(包括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育专家)的咨询。

③内容(What)确立。内容确立主要是系列专题C,以及与不同专题C相关的各种资讯的确立。显然,这是基于对问题A的提炼、专题B的分解而确立的,是教研的核心。

④缘由(Why)解读。缘由解读是指必须陈述清本次教研的目的,也必须说清楚本次策划的意图。

⑤参与者(Who)。校园网和QQ群为教研提供了极为方便的虚拟时空,也丰富了教研对象,教师在平台上不仅能与同侪互动,也能接触学生、家长,还能得到教育专家的“面对面”指导,从而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效对接。

⑥方法(How)。即通过方法解读来预设校验过程,让每位参与者明白这次教研要做些什么,怎样做。

毫无疑问,这样的教研策划需要教研组长投入极大的精力。也正因如此,提高教研组长的综合素质,提高教研组长的学术地位,并适度释放教研组长非本职工作的压力是教研新常态所面临的新课题。

教研策划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和谐发展。“合”是方式,“和”是氛围;“合”是途径,“和”是目的,“合和”是教研新常态需要的互助文化。但是,教研不仅要通过“合”来追求“和”,也还要通过“合”来追求“不同”,因为教学本就是个性化的理性劳动。求“和”与求“异”并不矛盾,只有丰富的差异,才能构成丰富的和谐。同时,教研策划的整体行动都要依靠虚(拟)与(现)实紧密结合,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研究只能是雾里看花。

● 整合

新常态下的专题教研,由于得到了网络支持,整合是极为方便的,而问题是教研组长必须树立内化整合的理念。因为只有整合,才能将教师在教研中的表现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思考、品评、赏析。而这些思考、品评与赏析就是校本教研最精彩的靓点,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需要的营养与动力。

实践证明,教师们的专业化发展,不仅需要整合结论,更需要整合过程,有时甚至需要重新阅读原始资源……就这样,一次有策划、有过程、有整合的教研就成了教师对教研新常态的热切期盼,也成了教育督导的新要求。满足这种“热切期盼”,达成“新要求”的理想王国,只能是与时俱进的教研虚拟技术。

猜你喜欢

量表教研组策划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获省优秀选题策划奖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