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胸腔镜下Nuss矫治术治疗漏斗胸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08-17申绍辉李柏东姜文波刘大勇
申绍辉 李柏东 姜文波 刘大勇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Nuss矫治术治疗漏斗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诊的100例漏斗胸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需要在胸腔镜下接受Nuss矫治术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90.0%)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漏斗胸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胸腔镜下Nuss矫治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成为治疗漏斗胸的最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胸腔镜;Nuss矫治术;漏斗胸;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B
漏斗胸是一种先天性并常常是家族性的疾病,漏斗胸男性较女性多见。漏斗胸的外型特征为前胸凹陷、肩膀前伸、略带驼背以及上腹突出[1]。漏斗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当前漏斗胸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胸腔镜下Nuss矫治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本组试验中选取在我院接诊的100例漏斗胸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诊的100例漏斗胸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经过相关检查包括68例男患者和32例女患者,并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10~43)岁,平均年龄为(25.21±1.04)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8~39)岁,平均年龄为(24.38±1.0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胸腔镜下Nuss矫治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长度的支架,并适当调整支架的高度和弯曲度,找到胸骨凹陷的最低点,在两侧各行2cm左右切口[2]。在胸腔镜的辅助下,使扩展钳通过胸骨下陷处,在胸骨后方越过,并在对侧的切口穿出。将支架与扩展钳连接起来。将支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将支架翻转180°,适当调整胸骨和前胸壁的形状。然后套入固定器置于肋骨骨膜之上,术后3d可以适当下地活动,切忌剧烈运动。
1.3 疗效判定
优:通过胸部线片,表现出胸骨无凹陷的现象,在矫形钢板、固定片位置方面,均表现正常,胸廓比较平坦且光滑,患者家长对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良:在矫形钢板、固定片方面均发生移位的现象,胸廓表现出凹凸不平的现象。
差:外观变形,甚至出现塌陷的现象[3]。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90.0%)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优 良 差 优良率
观察组 50 40(80.0) 5(10.0) 5(10.0) 45(90.0)
对照组 50 22(44.0) 18(36.0) 10(20.0) 40(80.0)
3 讨 论
漏斗胸指胸骨、肋软骨及部分肋骨向背侧凹陷畸形,形成漏斗状。漏斗胸是一种先天性并常常是家族性的疾病。轻微的漏斗胸可以没有症状,畸形较重的压迫心脏和肺,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近年来在漏斗胸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微创手术Nuss方法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该手术创伤轻,术后恢复快,术后下床活动早,手术后并发症少,畸形矫正效果满意率高,复发率低,对成年人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4]。在本组试验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胸腔镜下接受Nuss矫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在漏斗胸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在胸腔镜下进行Nuss矫治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 刚,贲晓松,唐继鸣等.胸腔镜辅助下Nuss矫治术治疗漏斗胸[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9,25(2):114-116.
[2] [1]戎保林,梅新宇,余美青等.胸腔镜辅助下微创Nuss矫治术治疗漏斗胸(附35例报道)[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6):475-476.
[3] CHEN Gang,陈 刚,BEN Xiao-song等.胸腔镜辅助下Nuss矫治术治疗漏斗胸(附341例报告)[C].//2010全国胸壁矫形研讨会论文集.2010:18-21.
[4] 刘文亮,喻风雷.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在矫治复发性漏斗胸中的应用[J].{H}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03):
44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