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十)
——中国橡胶沧桑百年带来的启迪

2015-08-16于清溪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5年3期
关键词:胶鞋橡胶轮胎

于清溪

(原化工部橡胶司,北京 100013)

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十)
——中国橡胶沧桑百年带来的启迪

于清溪

(原化工部橡胶司,北京 100013)

本文作者 于清溪

编者的话:

本文是我社顾问、资深橡胶专家于清溪老先生,在积14年来于我社三刊杂志陆续发表了80余篇有价值的橡胶技术论文之后,又一次为我社撰写的以技术创新为题材的大型力作,它是2012年我社出版的《橡胶创业三部曲》的姊妹篇。

新编的《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以30万字的丰富内容,巧妙构思,精炼纂修,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轮胎120年和中国橡胶工业100年来的技术创新成就。紧密地把国外成功的创新发展事绩同国内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橡胶工业历史创新事例同当今现实创新案例相结合,各种产品创新同工艺、设备、原材料及加工方式创新相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同市场经营创新相结合,产业科技创新同机制、制度等其他各类创新相结合,从微观一直扩及到宏观,涉及整个橡胶工业技术创新的诸多方面,是一篇难得的专著性技术经济论文。

它的问世,对于目前我国橡胶工业为实现在2020年进入世界橡胶工业强国而广泛开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活动,想必当有一定借鉴和帮助,可为读者带来新的视野和启迪。

《橡塑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中外橡胶工业三部曲》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轮胎120年和中国橡胶工业100年来的技术创新成就。紧密地把国外成功的创新发展事绩同国内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橡胶工业历史创新事例同当今现实创新案例相结合,各种产品创新同工艺、设备、原材料及加工方式创新相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同市场经营创新相结合,产业科技创新同机制、制度等其他各类创新相结合,从微观一直扩及到宏观,涉及整个橡胶工业技术创新的诸多方面。

橡胶工业;技术;创新;轮胎;橡胶;材料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此前几年,中橡协与其脱离了依靠关系并另起炉灶自办展览之后,中联橡胶即同德国埃森共办亚洲埃森轮胎展。然后,入会中国翻胎协会并同其有意联合。此次在展会上又大量展出轮胎翻新设备工具、汽保汽修设备工具等领域的展品,正式宣布进入橡胶工业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全国大橡胶工业技术展览和交流体系。

11月12日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1.0时代”进入“2.0时代”。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构建透明市场规划和着力清除市场壁垒的新形势下,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的“关于探索发展一业多会、适度引入竞争机构”的精神,涉及橡胶行业的各相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诸如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协会橡胶塑料专委会、中国化工装备协会橡胶机械专委会、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以及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和中联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均立即行动起来,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分别以召开年会、换届会、论坛会的形式,提出进军橡胶工业的大目标,各自在自己的角度上确立发展战略。橡胶行业组织即将迎来群雄竞逐中原的新时代。

随着以企业家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行业协会办会方针的体现,各类协会也将进入改革的阶段。即由指挥型协会、转变为真正代表企业和市场、反映民意的纯民间组织,在不同的领域服务于企业和市场。那种无所不包、随意设置机构、职能的乱象也将终止,并明确其在服务中的责权利范围。同时促使行业协会中的制造商协会、贸易商工会、企业家协会、工程技术工作者学会、同业公会、系统同业工会等社团组织均应在有章可循、有序竞争的范围内各自开展有效的活动,构筑成政府、市场、协会和企业四方有机结合的社会体制。

中国橡胶产业联盟近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它是由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和中国天然橡胶协会以及国内橡胶加工大型用户企业共同发起的,有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参加,是以促进原材料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安全健康发展为目的的联合组织。这是继2011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为解决天然橡胶短缺而成立的杜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后,又一个跨行业、多元化的社会团体机构。标志着行业协会已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

我国橡胶工业重要基地——山东大地的今昔巨变

山东的橡胶工业以青岛为中心,经过80年来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橡胶工业基地。尤其是轮胎的火爆腾飞,不仅使其由原来的第3位跃升为全国第一,而且对中国轮胎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在,全国轮胎产量的37%是来自山东,而山东的1/3又来自广饶一个县区。广饶已是全球无与伦比的轮胎最大群聚地。

山东橡胶工业最早始于1927年,由在朝鲜经商的孟显初伙同国内德新号的老板、以4万元资金在威海开设的一生产胶鞋的小橡胶厂,取名为中国威海橡胶股份公司。聘用日人平译为技师,从朝鲜和东北招来几名技术工人指导生产,日产胶鞋仅为100双左右。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一直到1945年年产量只有4.4万双,没有什么发展。同年,由北海银行、威海市人民政府参股增资,办起了解放区第一家公私合营橡胶厂,1949年生产胶鞋27万双,还有小量自行车胎。1950年中威橡胶厂将烟台同样生产胶鞋的新兴橡胶厂并入,生产继续扩大。1953年纳入中央橡胶局管理,排名国营第十二橡胶厂。

就是这个点点的星星之火,通过1974年将轮胎车间分离出去成立威海轮胎厂,以后成了燎原的大火。现在威海已形成三角集团和成山集团两个位居全国前10名的轮胎大企业,如包括邻近烟台地区的玲珑橡胶集团,轮胎年产能力已达7 000万条以上。尽管威海橡胶厂作为生产胶鞋的母厂在行业已经消沉,但它下了一个可贵的大蛋,为轮胎行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0~1931年,青岛开始出现福字和隆裕两家橡胶厂。福字工厂系由1921年杨文申设立的维新织带厂转产重组而成,职工30人,年产胶鞋3万双,聘用日人山大为技师。在此前的1928年和1930年,还有由日资抢先开办的青岛护漠工厂和大裕胶皮工厂,资金为7.5万和10万元,日产胶鞋2 000双,均比民族资本要大。1934~1936年又出现青岛胶皮、泰安和鑫和3家橡胶厂。尤其是青岛胶皮工厂(即青岛橡胶二厂前身),不仅在青岛地区,也是全国仅有的几家大厂,资金100万元,生产胶鞋,1938年又增资100万元生产轮胎和力车胎。泰安系将福字工厂并入重组而成,之后同青岛护漠合并形成共和护漠,资金25万元。鑫和建于1936年,资金30万元,生产自行车胎。建于1932年的同泰于1938年同日本合资增资到35万元,也生产自行车胎。

1939年青岛地区的生产量达到年产轮胎0.9万条,自行车胎120万条,胶鞋620万双,处于全国第3位。抗战胜利后到1946年下降至0.6万条、14万条和885双。大裕橡胶被接收改为联勤总部被服厂橡胶厂,青岛橡胶厂经经济部、军政部倒手,最后成为由国民党中央党部财经委员会接管的党产,改名为齐鲁公司青岛橡胶厂(即青岛橡胶二厂前身)。同泰返回民间。共和护漠转卖民间,改称大元橡胶厂(即青岛橡胶九厂)。鑫和设备迁往台湾。

青岛解放后,由山东省工业厅接收改称山东橡胶总厂,下分二(大元)、三(青岛)和四(威海)3个分厂。1953年由轻工业部橡胶局接管分成青岛橡胶二厂(总厂)、六厂(将辽阳十三厂并入到三分厂)、九厂(二分厂)和十二厂(四分厂)。1964年由中国橡胶工业公司组建为青岛分公司。进入70~80年代,二厂成为全国轮胎四大家族企业之一,六厂和九厂各成为胶带胶管和胶鞋行业的龙头老大。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三个企业分别成立黄海、橡六和双星三个集团。其中,双星集团在21世纪初叶又先后吸收华青集团,并购东风集团成为全国轮胎十大企业之一。尤其是1956年由沈阳搬迁到青岛的橡胶高职,升格为山东化工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之后,实行产学研结合于2001年出现了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一路走来不断壮大,成为国内最大的橡胶机械生产厂家。其原来的示范基地——赛轮,也独立发展迅速扩大为轮胎企业集团,并收购沈阳、山东等地企业。近年,在此基础上又设立青岛橡胶谷,吸引海内外的企业进入发展。现今,青岛不仅是轮胎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还是橡胶工业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教育基地,也是国内外橡胶贸易的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营的兴源、万达等一批农业产业大军涉足橡胶工业开始办起子午线轮胎厂为标志,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仅广饶县内就出现了40多家颇具规模的轮胎企业,其产量一下占到了山东全省的1/3以上。象兴源迈进了国内轮胎的前10强,他们以自己资金的优势,吸引外来技术,从种菜到造胎,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吸收消化能力之强,都使国有轮胎企业咂舌,令不少外资企业感到不可思议,望洋兴叹。

现在,这股势头不仅已蔓延到周围的几个县市,骤增到60多家轮胎企业,而且在鲁西和鲁南地区也开始形成气候。全省轮胎企业已达287家,其中子午胎企业59家。崎偏的布局愈演愈烈,产业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在全国10大轮胎企业中,山东就占了5家。如三角、玲珑、双星、赛轮和兴源等都已挤进10强行列,而黄海等原来的国有企业则不甚景气,发展滞缓,一再改组,已被并入中国化工集团,失去往日的光芒。

全国最大制鞋基地—— 晋江鞋城已成耀眼明珠

地处海峡西岸前沿的福建晋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运动鞋以来,经过30年的炽热建设和执着经营,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基地,被誉为“中国鞋都”。

在晋江,这个不足50万人口的县级市,家家户户都同鞋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全市已建立起鞋成品、鞋机、鞋材、皮革、塑料、橡胶、纺织和鞋业化工材料等齐头并进、上下游互动的鞋产业生态链,形成了完善配套的制鞋工业发展格局。目前已拥有鞋类生产企业3 016家,从业人员超过38万人。2011年生产各类鞋品10亿双,年产值达7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25%。

目前,晋江生产的鞋已占福建省的约一半,产值为全省1 500亿元的47%以上。而福建的各种鞋产量已占全国的20%,出口占25%,成为仅次于广东(生产占全国25%,出口占42%)的我国第二大鞋类生产和出口大省。在莆田、泉州、晋江一线已组成以晋江为中心的鞋产业集群。尤其是晋江,更以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和技术创新能力强而著称全国。

现在,全国20大运动鞋生产厂家约有一半是来自晋江,形成名闻国内各地的安踏、361°、美克、飞克、野力、鳄莱特、清美、求质、显泉、华远、喜得龙和喜得狼等12家上市公司。规模以上制鞋企业有400家,纳税1 000万元以上的达15家,占据国内40%的市场地位。晋江旅游鞋已出口世界上百个国家地区,其花色款式、质量性能已可同世界著名品牌耐克、锐步、阿迪达斯、匡威、斐乐等相媲美。

晋江的旅游运动鞋独具特色。在生产上已集胶鞋、皮鞋、布鞋和塑料鞋的技术于一体,取长补短,标新立异;产品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他们以出口为主,不断升级,更新换代,适应市场的时尚,具有很强竞争力。特别是采取产业整体配套、上下游互动和集群式的发展方式,发挥地区优势,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一跃成为我国鞋业的一颗耀眼灿烂的明珠。

晋江的旅游运动鞋不仅有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休闲锻炼的时尚鞋,还有功能齐全、助推竞赛成绩提高的体育专业鞋,更有体现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的工艺艺术鞋、各种功能鞋,款式品种已达1万种以上。一双高档旅游运动鞋,橡胶用量不过100余克,仅为轿车轮胎的1/50,而售价却高达300~600元,超过了轮胎的价格,产品的附加值很高。晋江一年鞋的纳税额已高达30亿元之上,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晋江由于以鞋兴市,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容市貌也跟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早在2001年即被国家授予“中国鞋都”称号。2007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安踏、361°等鞋企还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赞助商,有力地提高了晋江鞋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2004年以来,投放到电视等媒体上的广告费已逾100亿元。通过一系列品牌战略培育,在国内已有8个名牌产品,5个驰名商标和1个免检产品,还有不少企业已走出国门打造国际品牌。

晋江因为突出鞋业发展,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运动鞋城。从1999年开始,中国国际鞋业博览会已在该市举办了14届。10余年来,吸引了600余家国内外鞋企在晋江设点经营,投资办厂。仅在鞋业一枝花的陈埭镇上,即有30多个国家地区的鞋机、鞋材客商入住经营,市场年贸易额超过200亿元以上,现已为全国最大和世界少有的鞋材、鞋机市场。特别是从第8届鞋博会设立台湾馆之后,更成为台湾鞋材、鞋机展出平台,悉数前来大陆发展。福建成为他们投资创业的热土,在晋江、泉州、莆田一带形成台资鞋业群体。

2012年的第14届中国(晋江)国际鞋博会于4月19日在晋江隆重开幕。有来自美、英、德、意、日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500多家鞋企齐聚盛会参展。展出面积达5万m2,设有国际标准展位1 600个,分成鞋类成品、鞋材和鞋机三大展区。其中台湾鞋机企业占据73个展位,展示了一大批科技新气息。像鼎盛公司的真空加热定型机,天岗公司的双色EVA注射成型机,川奇公司的循环式双层红外线技术等,成为一大亮点,不少已处于世界技术领先水平。台湾制鞋工业同业公会、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等也前来参会助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晋江通过鞋博会这个平台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扩大鞋业发展的活动。一是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运动鞋设计大赛。二是召开中国童鞋产业高峰论坛。三是举行欧美采购团·晋江企业对接洽谈会。配套活动的重头戏更是有33个投资与科技创新项目要在会上签约,项目涵盖制鞋、机械、光电、纺织和金融等领域,总投资已达174亿元之多。为期四天的鞋博会,吸引了海内外客商6万多人,意向成交额达118.65亿元,同比增长18.2%,被世界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展会之一。

展会之后,全国最大的晋江国际鞋纺城即将开工建设。计划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晋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为主线,以打造精品、推动三产跃升的科学发展为主题,造建一个新鞋城。年GDP达到1 000亿元以上,成为世界运动鞋业的生产制造、经营销售和技术研发的中心。

上海橡胶工业外扩内迁追忆

首先是上海正泰橡胶厂在1943年南下广东,同兴隆合资在广州设立正泰橡胶厂广州分厂,生产适于广东穿用的胶鞋,南北相互呼应。其次,大中华橡胶厂于1948年北上天津,独资收购天津第二化学厂(兴满),同样生产胶鞋,其规模比正泰的广州分厂还大。紧接着,正泰又与广州大华合作生产自行车胎。

从1954年开始,在对私营橡胶企业进行合营之后,为了解决上海地区橡胶生产厂点过于密集集中的问题,除内部合并重整之外,采取了转行和内迁的重大措施。一是将10余家橡胶厂划转电子公司、笔业公司,它们后来有的已成行业的骨干企业。二是把一部分企业迁往内地,支援橡胶空白地区。从1954~1965年先后分四批连人带设备全迁到全国各地,从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福建、贵州、山西一直到大西北的兰州,遍及10多个地区城市,其生产能力占到上海的1/4。上海橡胶工业真的“走出去”了,由上海沿海一处,撒遍全国各地。

第一批,1954年有普利翻胎厂应福州的需要,首先外迁到福建,改名为福州翻胎厂。

第二批,于1957~1958年至少有4个企业外迁。一是上海五大胶鞋厂之一的金刚橡胶厂迁往长沙,利用总后的仓库继续生产胶鞋,改名为湖南橡胶厂,并将上海国营第十四橡胶厂的部分设备并入,在60年代成为我国最大的胶鞋企业之一;二是南洋橡胶厂迁往湖北,改为黄石橡胶厂继续生产胶鞋。三是义生橡胶厂(处于上海胶鞋企业老三地位)部分搬迁到江西,改名为南昌橡胶厂生产胶鞋,后又改为江西橡胶厂;四是大成橡胶厂部分搬迁广西,改为桂林橡胶厂继续生产工业橡胶杂件。

第三批,在1960~1961年有6家企业从上海迁出,计有合众橡胶厂迁往南宁,成为南宁橡胶厂,生产胶鞋;中华兴记橡胶厂迁往太原,成为太原橡胶厂,生产胶鞋,即现双喜轮胎的前身;兴华和协本橡胶厂迁往福州,成立福州橡胶厂和福州翻胎厂,分别生产胶鞋和翻胎。1961年大达橡胶厂搬迁安徽,成为马鞍山橡胶厂,生产胶鞋;华成橡胶厂搬迁贵州,成为贵阳橡胶厂,生产胶鞋。

第四批,天星橡胶厂与金星橡胶厂迁到重庆,合并成为长江橡胶厂,生产工业橡胶制品。联一橡胶厂(上海最大的胶带企业)迁到贵阳,改称贵阳橡胶制品厂生产胶带和汽车橡胶配件)。大中华橡胶厂轮胎部分搬迁1/2到贵阳,成立贵州轮胎厂生产轮胎,即现在我国轮胎10大企业之一的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上海胶鞋三厂(大中华三厂)于1971年创建上海合成橡胶厂,年产1万t顺丁橡胶厂。企业耗尽所有的资金力量在1976年终于建成,新建工厂划入上海高桥化工厂,大部分职工也随之跟去。胶鞋三厂已成空架子,名存实亡。

进入80年代,上海橡胶工业又开始新一轮的扩散,在市郊和外省市先后建立起50多家联营分厂,同时上海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全上海的橡胶工厂最多时达到342家。90年代后,一大批企业从市区迁到市郊区县,并同外省市企业联合兼并乃至收购,对内则转制为股份公司。例如轮胎公司收购海口和徐州2家轮胎厂成为跨地区的企业,胶带公司收购武汉、南昌、重庆的多个胶带厂并同外资合办企业,胶鞋公司重新组建为“回力”、“双钱”2个鞋业总厂。

诚如上述,情绪教育可运用发展性书目疗法的理念,协助个体舒缓负面情绪。鉴于发展性书目疗法系情绪教育的有效方式,基隆市立暖暖高级中学图书馆遂规划名为“我读·故我在—我是元气王”的主题巡回书展系列活动,进行以发展性书目疗法应用于初中生情绪教育的实践工作。

现在,上海的橡胶工厂几乎皆已全部迁到市郊各区县,只留下了几个总部在办公,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跨地区的混合制企业。其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已下降到不足10%,虽有1987年成立的上海橡胶工业同业公会,但处于极端分散的状态。然而与之同时,外资企业不断增多,现至少已有100家以上,并成为多家外企总部的所在地。现今,长三角一带已成为外资发展的中心地区。

4 历史经验

回顾往昔历史,橡胶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很好记取:

一是严防盲目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橡胶工业是产值高、利润大、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社会各界都对橡胶工业发展有积极性。因此,很容易一哄而起,大干快上,形成盲目发展,造成过剩。结果是产品积压,价格不断下降,企业产生亏损,又被迫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使一部分企业关门倒闭,造成社会不稳和很大损失。历史上,在我国每5~7年即要发生一次这种现象,已成一种痛痼疾,必须下决心严防、纠正。

二是提高质量意识,杜绝粗制滥造。橡胶产品大部分系要求安全性很高、关乎人的生命和设备主要性能的重要制件;同时又是质量变化因素最多、最难掌握控制的器材。加之手工操作多,受气候条件变化、人和设备工艺的影响程度特别大,因之,任何细小环节都有可能对质量性能带来无法预知的后果,导致产品性能的差异性非常大。质量不稳、产品低劣已成橡胶工业历史上难以治愈的顽症,几乎绝大部分企业都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由此使企业走上破产倒闭的也不乏其例。因之,一定要警钟长鸣,时刻警惕,把质量放在首位,必须决心加强、改善、提高。

三是加强安全生产、消除事故隐患。橡胶工业生产具有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双重特点,粉尘污染、易燃有毒、机械伤害的环节特别多。历史上由于易燃导致火灾造成厂毁人亡的事例很多,操作工人因机械事故致残伤亡以及粉尘、中毒、劳动强度过大而产生职业病的更是层出不穷。因此,一定要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牢记: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四是杜绝跑冒滴漏,绿化环境现场。橡胶工业要使用大量蒸汽、高低压水、压缩空气以及化学溶剂。各种管线路与动力设备交叉联结,动密封端点非常多,因此,最易产生水、汽、风的跑冒滴漏。尤其是,炭黑等粉料在混合中的飞扬污染和溶剂挥发逸散到空气之中形成的灾害最为严重。另外,由于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比较多,在间歇加工的过程中,需大量存放堆积在现场待用,很易使生产现场变得杂乱。因此,跑冒滴漏、脏乱差经常成为橡胶工业生产最为头痛的现象。其危害性反过来不仅影响环境,还很容易出现事故和质量问题。所以橡胶厂一定要努力设法做好整齐生产、清洁生产、有序生产和物料平衡生产的工作。

五是破除旧的习惯势力,锐意创新。橡胶工业同塑料工业相比,最大不同之点在于,塑料更多是来自于材料和技术的创新,而橡胶则大多依靠材料和技术的改性。在设备加工方式上,橡胶以间断为主,而塑料则多是连续化生产。正因如此,就其所用原料来讲,橡胶至今最多也不过10余种,而塑料则已发展到上百种之多;橡胶的加工方式主要为压延和挤出两种类型,而塑料则有注射、吹塑、挤出、注压、浇注和搪塑等多种形式。因此,在创造出的产值上,塑料比橡胶要多3~4倍。其实橡胶同塑料的加工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塑料比橡胶还大约晚了100多年。借签塑料工业快速发展的经验,橡胶工业必须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

历史经验提醒我们,为什么橡胶工业的产品领域越来越小,连我们为之起家的胶鞋现在也大部分被分离出去。工业橡胶制品例如胶带、胶管、胶布等相当一部分已被塑料取代。近年,以聚氨酯胎面材料进入轮胎为标志,橡胶工业最后固守的橡胶防线也即将被冲破。看来,扩大橡胶工业视野,以塑代橡,橡塑结合,应是橡胶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橡胶同石油在近百年来都被列为战略物资,为什么石油、石化工业能够高度统一,国家只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组织,甚至把上下游企业全部都统一管起来,直到最终为汽车在路上行驶方便的加油站。而橡胶工业现在不仅没有一个央企,甚至在地方上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地区橡胶公司也都散掉。别说同加油站常常并列在一起的轮胎服务店(打气、平衡、修胎),甚至连翻胎、售胎都同轮胎工业完全分开,由两个不同部门系统分割,各自为政。如今,不但没有任向联合的迹象,而且在许多观点上相互对立、背道而驶。历史上仅仅统一很短一段时间,又分道扬镳,同世界的发展形势大相径庭。

历史经验告诫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起,集中国内最优势技术力量建起的大研究院,尽管列为国家重点、投入相当大的资金,20年间却攻不下一个子午线轮胎的生产技术。只能从国外花上亿美元引进意大利、英国、美国甚至是捷克子午胎的技术,通过引进吸收才真正使我国全钢和半钢子午胎实现了产业化。科技研究与工厂设计是两股道上跑的快车。一个是属于工程公司类型,以基本建设的工厂施工现场为基地;另一个是属于科技企业类型,以橡胶制品的生产现场为基地,它们各自分别为基建和生产服务。我们为了实现大研究机构的目的,强制把两者硬扭合在一起,结果是分分合合,怎么也磨合不到一起,两边都得不到独立发展,反而难以同工厂企业结合和同工程公司联合,造成科技与生产的脱节。

历史经验也启示我们,工厂企业到底应该如何管理,才能真正保证走上有序、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历史上,我们长期用过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的模式,把企业都国营化、实行清一色的计划经济,使企业成为管理部门的附属物,限制了工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了依赖上级的习惯,出现了“三无”工厂。

图1 中美日及世界轮胎生产增长变化

现在实行了20年的市场经济和企业自主的管理,政府工业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工厂企业的微观放活,又成为一门很大学问。甚至在不少地区已出现虽都无权干涉,随意就上一个大项目;随便一个社会组织都可以以服务为名向企业收取各种名目不同的费用,乃至评价企业、授予各类称号,又开始呈现有人管又无人管的乱象。另外,还有忽视合理布局,形成地区畸形发展,不少产品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而无法制止的现象,使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今调整结构,解决深层矛盾,已成行业发展的关键。上述现象虽然仅是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但也需要引起高度的注意。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的30多年,给橡胶工业带来了极大的红利,使之走上了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图1为中美日及世界轮胎生产增长变化情况。它以事实说明,30年来我国橡胶工业取得的伟大胜利,改写了中国橡胶工业的历史。

改革开放35多年来,我国橡胶工业的企业大了,壮了,强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3年8月在视察辽宁涉化企业时指出,“老工业基地很多企业浴化重生的实践说明,无论是区域、产业还是企业,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只有如此,我们的橡胶企业才会更大、更壮和更强。只有大胆探索,企业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中国化工报资深记者2013年8月23日在专题报道“山东轮胎驶上转型升级路”之时,对我国轮胎工业的现状做了一个精辟分析,从媒体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要害问题和未来的结局,发表了”一题一议“。

一题一议

总在低端混,早晚要出局

江北

前不久,笔者的一位朋友购车时,相中的第一款车型因配置的是国产轮胎而放弃,直到换了一款装着米其林轮胎的车子才满意而去。或许我们可以指责这位消费者的观念过于狭隘,但如果消费者大都喜欢选择国外品牌轮胎,国产轮胎就该深思了。

我国化工行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相比而言,轮胎行业产品低端化的矛盾似乎更显突出。当前,摆在我国轮胎行业面前的三大突出问题,需要在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尽快解决。

一是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目前我国自主轮胎生产企业约有300家,加之大量国外轮胎企业在我国抢滩登陆,使我国轮胎总产能超过4.7亿条,一些普通型轮胎结构性过剩十分严重。即使如此,半数以上轮胎企业仍在准备扩产。产能无序扩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市场同质化恶性竞争不断加剧。

二是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轮胎企业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基本还处于低端仿制阶段。自主品牌轮胎企业并不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令人十分遗憾。我国轮胎原创技术少,多数为引进技术,由于先进技术不可得,二流技术成为大多数轮胎企业的主流,导致产品雷同、高端占有率低。米其林等国外跨国公司乘机进入我国轮胎市场,迅速占据了利润率较高的轿车、轻卡子午胎以及高档子午胎等高端消费市场,而我国大量轮胎企业只能进入货车、农用车等利润率较低的中低端轮胎消费市场,在国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与国外知名轮胎企业相比,国内轮胎行业整体缺乏对市场深入研究,销售过程渠道混乱,一线市场跟进不及时,代理商经营实力参差不齐,销售人员素质不高,销售推广单一等问题突出,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

总在低端混,早晚要出局。我国轮胎行业正面临激烈竞争,是接受失败,还是完善自我,轮胎企业正面临生死抉择。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轮胎企业开始觉醒,正在加快创新步伐,无论是彩色轮胎、绿色牛筋轮胎、还是巨型工程胎,都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而我国正在酝酿的行业准入标准一旦出台,必将加速行业洗牌进程,助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1] 于清溪. 橡胶工业发展史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

[2] 于清溪. 中国橡胶工业大事记. 中国橡胶工业总览. 2001.

[3] 史进. 中国橡胶工业发展史. 橡胶工业手册(修订版)第12分册(张启跃等主编). 1996,86~183.

[4] 上海橡胶工业志. 上海橡胶史料组,1992.

[5] 顾秀莲. 中国化学工业大事记.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6] 于清溪,橡胶创业三部曲. 橡塑技术与装备、橡塑机械时代、橡塑节能环保杂志社,2013,1~122.

(XS-02)

(未完待续)

Rubber industry innovation trilogy at home and abroad (10)—— enlightenment bring from 100 year history of rubber industry of China

Rubber industry innovation trilogy at home and abroad (10)—— Enlightenment bring from 100 year history of China rubber industry

Yu Qingxi
(The Original Ministry of Chemical Industry Rubber Bureau, Beijing,100013)

Rubber industry innovation trilogy at home and abroad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since 120 years of the world tire industry and 100 years of China rubber industry . A combination of foreign successfu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domestic practical experience, rubber industry history innovation examples and today's reality innovation case, all kind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equipment、raw materials 、processing mode innovatio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rket management,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echanism、system and other kinds of innovation are closely. This paper extended from the micro to the macro and has been involved in many aspect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the rubber industry.

rubber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tire; rubber; materials

TQ330.67

:1009-797X(2015)03-0011-08

ADOI:10.13520/j.cnki.rpte.2015.03.003

猜你喜欢

胶鞋橡胶轮胎
关于国内胶鞋标准及质量要求的探讨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橡胶
胖瘦自如的轮胎
固特异与橡胶
大轮胎,玩起来
胶鞋和冰淇淋/〔苏联〕
制鞋行业有新规,8项标准2017年元旦实施
《儿童皮鞋》、《休闲胶鞋》等行业标准将于2017年1月1日实施
轮胎业未来数年将现并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