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2015-08-16张永顺
张永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53-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本第80、81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难点:画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1)(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幅建筑工地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观察到哪种平面图形最多?
(2)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3)引入课题: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去更加深入地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好吗?(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教学教材P80-81例1、例2)
1.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画一画: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
(2)摆一摆: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请同学们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找一位学生上投影前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看一看:老师这里也画了一些图形,它们是不是三角形呢?(课件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4)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才更准确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看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三条线段”“围成”,并板书。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根小棒的教具在实物投影上摆放帮助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师补充板书)齐读一下三角形的概念。
2.认识三角形的高。
(1)提问引入。
上学期,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有高,能画它的高,那么三角形有高吗?(三角形有高,也能画它的高。)
(2)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指名朗读)
(3)教师板演。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4)学生画高。
请同学们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质疑: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合作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时学生互评互议,总结画高的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谈谈画高时的感想与收获。
(5)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作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学生试画,画后发现高是另一条直角边。
(6)课件出示钝角三角形,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吗?学生讨论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钝角三角形画高的方法。
3.创设情景,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1)大图形和小图像的较量。(到手操作)
(2)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物体中哪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作游戏的方法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的得以调节,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更加愉快的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巩固拓展,加深认识
1.填空:
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2.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教材86页第1题)
3.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吲它呢?(教材86页第2题)
4.(课件出示)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进行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会评价
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样?
【评析】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初步学会评价,实现了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作业设计
教材86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评析】这两道题是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责任编辑 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