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究“原”,品得文香
2015-08-15徐严伟
徐严伟
[摘 要]通过几个教学实例体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中,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激发,从而撑起思维的轻舟,向文章更深更远处探寻,品味文章的芳香。
[关键词]教学实例 阅读对话 品味文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13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或不能结合文本对句子进行解析,一味地照本宣科,或望文生义,机械肢解语意,就会造成语文课堂“原汁原味”的缺失,甚至有的时候显得牵强附会,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探“本”究“原”,深入语境理解文句,这样才能品得文章深处的芳香。
一、结合选文原著,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把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特别是学习长篇节选,更要结合原著,否则,就会理解片面,把握不准。其中有些问题或现象的产生因为有前因后果,只有结合原著,从整体把握,才能理解通顺,把握得当。
比如,在学习《童年的朋友》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外祖母的黑眼珠儿为什么会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童年》的内容理解:
在外祖母的家里,外公是个凶残自私贪婪的人,性格粗暴而有病态倾向,有时甚至对外祖母拳脚相加;两个舅舅不务正业没有什么出息,经常为了争夺家产勾心斗角,对外祖母毫无孝道可言;她的女儿(我的母亲)早早丧夫,后来再次落进婚姻的漩涡,直至被其吞没……文中节选的部分是母亲带着我寄居到外祖母家,在船上梳头时,外祖母难免会流露出烦恼和对生活得不如意,所以“她的黑眼珠儿为什么会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就不难理解了。
教师因势利导,引发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本文的中心意在表现外祖母的乐观坚强以及我对外祖母的感激热爱之情,这样写是否与本文中心有冲突?
学生的答案马上出来了:“‘我对外祖母很熟悉很热爱,对她的关注自然就多,这是写实的,显得更真实。”“在《童年》一文中,作者写了外祖母对‘我的许多次及时的帮助,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外祖母在自己的处境已经很不幸时,却给了‘我无限的关怀,包括生活和精神上的,这是一般的老年人很难做到的,更可见外祖母的坚强乐观,和本文的中心并不冲突。”“这是略写,文中详写了我与外祖母的对话,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她对我的无限的关爱、理解、宽容。”……
由于教学结合原著,所以学生理解得不至于很片面,也不会很牵强。
二、联系上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但凡绘画之人,都讲究作画时要适当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这正如文章中的详略处理,有的文字虽然用墨极少,但是如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结合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不但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涵,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也是极有好处的。
比如在《社戏》一文中有:“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柴盐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可是上文明明写到:“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教师顺势提问:“船上的柴盐少了,八公公注意到了吗?”
生:“一定注意到了。”
师:“那他为什么没有骂呢?联系文中的内容,揣测一下,他可能会怎么想呢?”
学生激烈讨论,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平桥村,男女老少都非常热情好客,对于来做客的‘迅哥儿公公自然也不会吝啬,何况只是一些柴和盐。”“他可能会想,这班小鬼,肯定是饿坏了,才偷豆来我船上烧的。”“他可能会想,这班小鬼还真细心,在我船上烧豆吃,竟然没有弄脏我的船。”“他可能会想,迅哥儿是城里来的贵客,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真是委屈他了。”……
三、抓住关键词语,细细推敲琢磨
很多的文章,特别是大师级高手的作品,且不说整篇文章如何精妙,单就一个字一个词,就于不露声色之中“尽显风流”。教师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加以推敲琢磨,定有许多的收获,而学生,也定会又一次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更多的热爱。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片段时,我曾这样引导学生读句子:“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是静静地笑着:你太性急,来不及等他走到中间去。”
教师引导:“静静地笑着”看似平淡,结合文中的内容,你能揣测一下当时的我的心理感受吗?
学生马上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一些答案:“儿时的我很调皮,‘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对捕鸟自然也很感兴趣,但是自己却不能,‘费了半天力,捉到的不过三四只。对闰土的父亲自然羡慕不已。”“我不能做的事情,闰土的父亲却轻而易举做到了,在‘我看来,他太能干了。”“静静地笑,这是神态描写,写出了闰土父亲的平静。他并没有为自己捉了太多的鸟喜形于色,反倒很平静,这让我愈加感到敬佩。”……
因为抓住了人物的一个神态,让学生从“我”——一个儿童的角度出发进行揣测,就读出了很多字面以外的东西,对指导学生字斟句酌,细细推敲很有帮助。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