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山体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分析

2015-08-15尚玉虎张福军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254000

江西建材 2015年7期
关键词:滑坡体前缘滑动

■尚玉虎,张福军 ■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济南 254000

1 滑坡体概况

某山体滑坡位于一景区水库的东南部,滑坡体平面长约67m,后缘宽约30m,前缘宽约63-64m。后缘裂缝宽约0.4-0.5m,高差约1.2-1.3m,裂缝可见深度约为1.1-1.3m,呈圆弧形向西北方向扩展,且已贯通两侧。在滑坡体的前缘高陡边坡的顶部分布多条平行于坡面的细小裂缝,坡体前部的走廓及路面受挤压严重变形,并出现边坡垮塌现象。

2 滑坡体特征分析

2.1 滑坡体结构特征分析

区内滑坡体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和奥长花岗岩单元。奥长花岗岩在形成过程对斜长角闪岩进行侵入,并且地壳运动,奥长花岗岩抬升形成山地,表面表现为直接覆盖于斜长角闪岩上。由于斜长角闪岩在抬升过程中上升幅度不一,在滑坡体所在区域形成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倾斜面。斜长角闪岩岩层表面倾向西南,与地形坡向基本一致。上覆的奥长花岗岩受构造影响,岩石破碎,沿顺坡岩层滑动,形成岩质滑坡类型中的顺层滑坡。

2.2 滑坡体滑带特征分析

根据调查,水帘峡滑坡体边界特征明显,后缘及两侧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并且裂缝已贯通,倾向西北。为了查清滑坡体滑带特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布置了五条物探剖面线,物探验证孔一个,探槽一个。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生产的WGMD-2型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本次选用的工作装置即为温纳装置和对称四极(施伦贝尔),受场地限制电极极距为1.5m、2m、3m,电极数50~60个。根据物探解译结果可知,滑动带高低起伏,呈不规则状态,总体倾向西北。滑动带在不同部位变化不一,其中在滑坡体前缘部位,滑动带两侧低中间高,在滑坡体中部及后缘部位,滑动带两侧高,中间低。对滑坡体体积进行分析计算,滑坡体体积约为27376-35515m3。从滑坡体体积分析,滑坡体类型属于小型滑坡。按滑坡体的厚度分析,该滑坡体属中-浅层滑坡。

3 滑坡灾害形成机理

根据现场调查与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滑坡灾害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3.1 地质作用

根据现场调查和观察,区内地质构造发育,垂直与水平节理裂隙,岩石破碎,随着气温升降和岩石干湿变化及水的楔入和冻胀,岩石沿着已有的破碎部位形成新的裂隙,原有裂隙进一步增宽、加深、延展和扩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岩石的破坏。地壳抬升时,上港奥长花岗岩单元覆盖于斜长角闪岩单元,形成上港奥长花岗岩单元出露时东南高、西北低,坡面倾向西北,为滑坡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2 降雨

该地区降雨偏多且集中,径流在坡面形成时间相对较长,坡积物孔隙大,植物根系发达,雨水随根系及孔隙进入坡体,造成岩土体呈饱和状态,加上坡体上挖坑植树给积水入渗创造了条件,坡体吸收较多的水分导致坡体严重增重,下滑力加大,抗滑能力降低。

3.3 根劈作用

滑坡体上植被发育,根系发达,树根深入下部岩石裂缝中,形成“根劈”作用,岩石裂隙加大,为雨水渗入坡体创造了条件。

3.4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滑坡体前缘为一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边坡坡度70°-75°,高差约14-17m。地势较陡,高差较大,并且坡度倾向于水库,未采取有效的边坡防治措施进行治理,致使滑坡体前缘抗滑力降低,为滑坡体形成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由于地质构造造成侵入岩水平、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侵入岩层底部坡面倾向水库,岩石在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下,铁锰浸染现象普遍。植被发育,坡积物孔隙大,降雨偏多且集中,造成岩土体饱和,自重力增大。滑坡体前缘人工开挖形成高陡边坡未进行有效治理。在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从而产生滑坡灾害。

4 滑坡危害范围及危害等级分析

4.1 滑坡危害范围分析

根据滑坡体体积、所处的位置、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滑坡产生可能危害范围进行了分析。根据滑坡体主要滑动方向分析,滑坡体滑动方向为西偏北方向,滑坡体休积约为27376-35515m3。滑坡体产生生,对下方水库及水库大坝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坝体破坏,水库里近1万m3水随着滑坡物质向下游倾泄,对坝下景区设施等造成影响。此外,滑坡产生后物质倾泄至水库,激起的水浪对水库西北岸坡产生影响。因此,通过综合分析,滑坡体产生后可能的危害范围为水库岸边及坝下范围。

4.2 滑坡体危害等级分析

滑坡体直接威胁的对象为该景区,虽然景区已经进行了封闭,但在景区内还留有20-30人工作人员,一旦发生滑坡灾害,对下方的水库产生破坏,影响景区恢复利用及下游村庄的用水等。综合分析,滑坡体危害等级确定为三级。

5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趋势分析

5.1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滑坡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降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植物及人类活动等。(1)降雨:区内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受冰雪冻融作用以及大气降水影响,导致裂隙宽度及长度逐步变大,将岩体分割成块体。大气降水沿裂隙的运动,坡体含水量增加,自重力增大。此外,降水入渗导致裂隙内软弱夹层力学性质降低或消失,形成无胶结裂隙或局部空洞。同时裂隙内静水压力或动水压力的存在,增大滑坡体岩石的不稳定性。(2)地形地貌:陡峻的斜坡地形是形成滑坡的条件之一,斜坡坡度越陡,越容易形成滑坡。区内滑坡体地处高陡边坡,地形坡度较陡,地形坡度一般为30-34°,给滑坡体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3)地质构造:区内地质构造发育,在滑坡体周围分布断裂,岩石垂直与水平节理裂隙,岩石破碎,随着气温升降和岩石干湿变化及水的楔入和冻胀,岩石沿着已有的联结软弱部位形成新的裂隙,原有裂隙进一步增宽、加深、延展和扩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岩石的裂隙。受地质风化作用对区内滑坡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在各种风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铁锰质浸染现象普遍,其强度和稳定性不断降低。(4)植物影响:生长在岩石裂缝、节理和层面中的树木,由于它根的不断延伸和变粗,使岩石裂缝、节理和层面不断张开,并使岩体进一步破坏,根劈作用不断加强,为降水入渗及进一步风化作用产生创造了条件。(5)人类活动影响:滑坡体位于水帘峡景区范围内,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可能边坡开挖,对滑坡体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5.2 稳定性评价

本次滑坡体的稳定性评价主要是结合滑坡体监测进行分析。(1)滑坡体监测:滑坡产生后,在滑坡体前缘、后缘及道路、长廊上不同位置设立的监测设施,24小时监测滑坡体的变化情况。根据滑坡体后缘裂缝监测情况表明,自滑坡体产生后,后缘裂缝仍处在蠕滑状态,特别是在降雨后,滑坡体有加速滑坡的趋势。根据滑坡体前缘设立的GPS自动监测仪监测表明,滑坡体前缘还处在不稳定状态,每天的位移量5-8mm(12小时)。在降雨后,前缘有明显的加速趋势。(2)滑坡稳定性评价:根据现场调查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还在不断地产生滑动,但滑动速度较慢,处于蠕滑阶段。在降雨过后,滑坡体滑动速度明显加快。(3)滑坡体发展趋势分析:根据前述分析,滑坡体目前正处在蠕滑阶段,降雨后滑动速度明显加快,滑坡体稳定性较差。根据降雨资料分析,目前还处在汛期阶段范围内,随着时间变化区内的降雨量处在增大趋势。随着降雨量的变化,滑坡体仍然处于蠕滑和快速滑动交叉变化过程中。汛期过后,随着降雨量的减少,滑坡体滑动速度也将发生改变,一段时间范围内处于暂时性稳定状态。在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彻底根治条件下,滑坡体总体下滑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猜你喜欢

滑坡体前缘滑动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一种新型滑动叉拉花键夹具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
前缘
滑动供电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