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建筑潮流中重生

2015-08-15苏怡江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鞍山114051

江西建材 2015年7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重生传统

■苏怡江,刁 艳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十九世纪后半叶,新技术投入到建筑行业,到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兴起,偏重追求功能性,导致新建筑忽视了传统建筑文化,城市和建筑的面貌毫无生机,成了冰冷的机器,建筑从业者意识到这一现象,一波以反现代主义为目标的变革开始发酵。而什么样的建筑能够取代现代主义建筑一直众说纷纭,随着人们对于环保节能观念的日益深入,从目前建筑的发展来看,生态建筑越来越具备形成一种潮流的趋势。为了避免生态建筑重蹈现代主义建筑的覆辙,使传统建筑文化重生,让建筑在同一的生态建筑中找到各自鲜明的特点,传统建筑文化应该作为基本要素被纳入生态建筑中。

1 为何建筑文化需要重生

传统建筑文化是人在历经社会和自然的严酷考验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离不开传统文化,如若偏离传统的根,那么新的文化将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特点,无法长久立于世界。[1]区域间的地形、文化、气候等人文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工业革命还未来临之前,为了适应这一系列差异,人们通过不断的思考,对万物的认知以及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建筑文化。也正是由于存在这么多的差异,建筑文化才呈现出多样性,反之,人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文化来认知不同地域的文明和环境。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不断的提速,科技飞跃发展,为了追求较快的效益,一些建筑从业者忽略传统建筑文化,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随后风靡全球,很多建筑师无法冷静下来思考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功能性上的问题依靠技术的进步解决后,精神的需求被撇开,而脱离了文化的建筑就变成了单纯的技术的堆砌,世界建筑在这样的建筑潮流中日趋相同,不同城市的面貌似乎是从同一个模子出来的。而现代主义建筑本身伴随的能耗过大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长时间内没有解决的措施,人们把建筑和环境隔离起来,甚至到了与环境对立的状态,与现在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

近年来,生态建筑趋势在人们环保意识催生下迅速形成,解决了早期建筑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高能耗问题,但是,要摆脱现代主义建筑的弊病,建筑从业者应该回头重新审视传统建筑文化,善加利用,使人获得更好地生存环境。

2 何谓建筑文化的重生

建筑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物化形式;其次是外部形式与内在的结合,也可称如各种创作理论、规范和法规等;最后是最本质的内在,如宗教感性、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民族习性,这些本质的东西影响着前面两个层面。[2]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的显现出弊端之后逐渐平息下来,而后的后现代建筑试图重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弥补之前的不足,但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效果也并没有如预期一样,止步于建筑文化的表层,在本质上没有摆脱现代主义建筑的弊端。

传统建筑文化是在它们所在的时代产生的满足它们那个时代要求的建筑,而我们所在的时代由于需求,背景的不同,同样需要具备我们时代的特点。如果我们回头审视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传统建筑文化整体上是在特定主题下发展的,属于建筑文化的第三个层次。和谐观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出自于我国“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系。自古以来,中国主流的传统建筑正是沿着这条清晰的路线发展的,这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当代建筑文化重生的主干。建筑文化的重生所指的绝不是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形而上学地附着在建筑体中,这样低层次的建筑文化的表达方式最后只能导致建筑文化的面目全非,轻浮而没有内涵。真正重拾建筑文化是指在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背景,资源和要求加以创新,使建筑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才是建筑文化活络重生的之道。

3 建筑文化在生态建筑中重生

近年来,生态建筑潮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的良机。生态建筑是将建筑本身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利用技术、建筑学、生态学等将建筑内外的生态因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建筑生态系统内的自循环,从而解决建筑低耗环保的要求,这与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是一个填补建筑文化缺失的一个契机。

古代中国建筑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在古代中国先贤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基于这样的观念,古代匠师从基地的选择到建筑的功能的布局、结构、造型等方面都考虑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的相互协调与融合,建筑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或使建筑顺应自然生态,成为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即适应环境,或使建筑整体自成生态,创造自循环的小生态,即创造环境。这样的建筑观念本身就已经契合了生态建筑的生态学的主体。

3.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的作品中充斥着传统低技术的运用,如碎砖瓦片拼凑而成的建筑外墙不拘一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古朴而优雅的质感;建筑的水平发展趋势通过披檐的加入而得到加强,同时竖向层次也丰富了;大面积透明玻璃的应用增加了建筑的透光率,也使建筑通透清心,更加古典雅致。由王澍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建筑细部的单纯的植入较少,而是通过创新来塑造建筑氛围和空间趣味使我们能够感觉到传统中国建筑环境的。正如安藤忠雄所提到的,建筑并非模仿形式,而是继承内涵。[5]

3.2 吉巴欧文化中心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伦佐·皮亚诺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温暖中心的灵感来源于当地人的“棚屋”文化。当地人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生死是人生命的历程,但是灵魂永恒存在,躯体只是灵魂的一个载体,终究还要尘归尘,土归土。“棚屋”是由自然界中的材料搭建而成的,当地人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赋予建筑,使之与人一样同样有类似于生命体生老病死的过程,建筑来源自然,并最终归于自然。皮亚诺在理解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后,在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的同时采用新型的钢结构结合计算机的精密计算形成建筑编织结构的主体,并且在建筑中运用百叶窗调节自然通风使建筑更加生态节能,而经过精密计算的主体不仅具有形式美,更具有实用性。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他使建筑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更加深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的形式完美地融合于周围环境,营造出符合传统建筑文化的氛围,同时又不失时代感,是一次传统建筑文化与生态建筑结合的成功尝试。

4 结语

生态建筑的潮流兴起,可以说与国际主义建筑一样同样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一股潮流,但不同的是这股潮流是在人们重视环保和节能的情况下促使建筑技术优化创新形成的。国际主义建筑脱离建筑文化的设计使建筑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裸奔”。生态建筑在一开始就得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而建筑文化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让建筑能够披上独特的皮囊,增加建筑的识别度,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建筑透露出非凡的内在气质,使人乃至其他生命体都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对于生态建筑来说,建筑文化将助生态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走的更远,更有魅力,更为多样。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建筑设计管理,2011年第8期(第28卷总174期):2-5.

[2]李思孟,宋子良,钟书华主编.自然辩证法新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制定用书(三).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

[4]刘先觉,阿尔瓦·阿尔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30.

[5]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8.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重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微软重生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趣玩:南下重生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