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快乐
2015-08-15王丽珍
文_王丽珍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对此,我深有感触,阅读的意义在于,它是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我们经常说开卷有益,但阅读是有一定门槛的,科学经典通常设有较高的专业门槛,相对而言,人文类书籍的阅读门槛往往较低。因此,我这里所说的“阅读”,主要是指阅读人文类书籍。
记得上小学时,我还懵懵懂懂,不知读书为何物。直到有一天,老师发给我们两本杂志——《小星星》和《小学生天地》。第一次翻开杂志时,我一下子就被其内容吸引了,虽然当时识字不多,每每遇到生僻字总是要查字典,但我还是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两本杂志把我带到了一个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书中有很多童话、寓言、成语、典故、中外奇闻轶事……它用浅显的语言,教会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小星星》和《小学生天地》是我最初阅读的儿童文学期刊。
出于对文学的挚爱,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阅读让我受益匪浅,因此我更喜欢阅读了,学校发的文学期刊都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了。但那时受家里经济条件限制,没有闲钱添置课外书,于是我就想法设法借书看,一听说谁有好书,我就会找人家借。其间,我通过借书,陆续阅读了《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等。读书在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我获得了两个好处:一是通过阅读,我比同龄人认识了更多的生僻字。因为每次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我都会查字典,后来班上同学遇到生僻字,都很自然地先问我。二是通过阅读,我脑子里装满了故事。课间休息时,班上同学经常会叫我讲故事,我也因此成了班上的“红人”。
上初中后,我阅读的层次有了提高。毕竟人都是要长大的,不能总沉迷于童话的世界中,我开始接触一些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都是那个时期阅读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天放学写完作业,都会迫不及待地捧起喜欢的课外书阅读,一天里,那个时候就是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刻。
我沉浸在书的海洋中,贪婪地汲取文学的汁液。阅读让我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增长了我的见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也使我了解了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生活,激发了我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我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感悟更丰富多彩的人生。
每当我情绪低落,感到生活枯燥乏味的时候,我都会选择阅读,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我才可以暂时忘却烦恼和不快,它是可以使我心情转好的一剂良药。
但是有一段时期里,阅读使我沉迷其中,像吸毒上瘾一样,让我陷入了很危险的境地。记得读高中时,高一我还能管束自己、好好学习,争取不偏科,各科成绩平稳发展。高二文理分科时,其实无论选择哪一科,我都可以从容面对,全校化学竞赛我还得过第一名,家里人和不少老师都满心期待我选理科,但是我毅然选择了文科。读文科后,我自认为通过多年阅读,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所以文科我一点都不觉得学习吃力。有一段时间我甚至飘飘然了,觉得反正考试每次都能考好,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在学习上呢?因此我疏忽了学习,开始疯狂地租课外书看,那时基本上每天能看两本书,学校租书店的言情小说和名家武侠小说基本上都被我租遍了,我一度沉迷到甚至连早读也被我花在看闲书上,简直到了无法自拔的状态。
之后一次月考,我的成绩急剧下降,班主任找我谈话,声色俱厉地说了:“你再这样子,大学肯定考不上。”一瞬间,我突然明白,阅读能带给我快乐,有时也会带给我痛苦。此后,我收心开始刻苦学习,每次想看闲书时,我都极力克制自己,并告诫自己高考才是最重要的。
2001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进了我钟爱的专业——中文系,终于能名正言顺以学习的名义看闲书了。当然从那时起,阅读就不再单纯属于个人喜好了,当我重新阅读曾经看过的中外文学名著时,由于年龄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心智的成熟,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答疑解惑,我在阅读的时候会更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对于书中的思想和见解也时常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比如看小说,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注重情节和人物,还会运用自己学到的文学理论透过人物和事件去剖析小说所要表达的意义。对于文学书籍的涉猎,我也拓宽了许多,以前我只钟情情节性很强的小说,随着专业素质的提升,我渐渐喜欢上唐诗宋词等文学表现形式。课堂上,老师对诗词歌赋的深刻解析,总能让我体会到文学之美。出于对文学的挚爱,使我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了。
阅读的快乐,来之不易却能长久。现在,我已参加工作近十年,对阅读的热爱,我始终如一。每天下班回到家,或是在节假日,倒上一杯茶,窝在沙发里,心无杂念地静静阅读喜欢的书籍,管他外面是刮风下雨还是阳光明媚,我独享这一份清净,这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