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部项目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建议
2015-08-15彭珉珊
彭珉珊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有限公司钻井一公司,湖北 潜江433121)
1 开展外部项目经营管理审计的意义
外部项目是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一公司(以下简称钻井一公司)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在钻机规模、经营产值及效益方面占据半壁江山。经过多年深耕细作,外部项目生产经营管理日益规范和精细,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但外部项目距离本部远、管理幅度宽、人员变动频繁等,经营管理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公司坚持开展内部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效能监察等多渠道多方式对外部项目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管,为理顺管理流程,贯彻落实管理制度,协调部门规章,对外部项目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保全国有资产、防范经营风险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2 外部项目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多年的审计工作中,发现外部项目经营管理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物资管理
1)物资需求计划准确性不强,符合率不高。外部项目尽管建立了完整的需求计划编报体系,但执行过程中监督和考核不到位,造成需求计划管控偏松,没有形成必要的约束力,临时计划多、追加计划多和超量采购,造成物资库存积压。
2)自主采购管理不规范。外部项目的大宗物资及多数物料种类都实行了供应处集中采购,但也有少量因没有供应库点而就地自主采购,自主采购也存在程序不规范和缺乏监管的问题。
3)物资管理流程存在漏洞。外部项目自2008年开始推行物资“三关”管理(即入库、出库和库存),规范了物资在施工现场的收、发、存动态管理及价值核算,为增强现场管理科学性、克服“以领代耗”、提高消耗成本准确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偏差,如:验收环节缺乏监管;泥浆、柴油等没有承重设施;库存盘点不实,有的井队月底仅进行账面盘点,没有组织实地实物盘点,月底盘点库存倒算消耗。
4)物资库存缺少动态管理。外部项目物资管理中存在“重供应、轻管理”的问题,库存量大,超合理库存限额,长时间积压占用流动资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物资管理只满足于保供职能,没有将物资管理与成本管理、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二是物资管理人员观念没有转变,工作重点放在领料和发料上,对计划、库存、现场管理缺乏全面的认知,工作没有覆盖到物资管理的全部环节,出现管理薄弱点。三是部分物资管理人员是因年龄、身体、家庭等原因调整到物资管理岗位的,没有系统学习物资管理知识,也缺少物资管理经验,而物资管理比较专业和细致,难以胜任日益严格规范的管理要求。同时物资管理岗位缺乏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时间久责任心弱化,管理松懈甚至利用监管漏洞损害单位利益。
2.2 合同管理
1)合同或协议签订滞后,存在未签合同先服务或合同到期未续签、结算补签合同等问题。运输服务类、设备维修类、技术服务类合同特别明显。
2)合同履行过程缺乏监督。一是车辆使用时间、台班等签认存在事后补签的现象,没有在使用车辆的当天及时签认工作量,容易被车辆单位钻空子。二是设备修理没有组织事前鉴定,而是直接送厂家修理,修理过程也缺乏监督。
3)合同价格审核不严,商务谈判流于形式。缺少专业价格管理人员,部分商务谈判参与人员不专业,业务监督和参与性不强,自身缺乏必要的论证研究,提不出有说服力的理由;合同谈判存在重技术性能、时间和质量要求忽视价格协商的问题;存在为结算根据已经确定价格补签合同谈判记录的问题。
4)合同结算缺乏严格依据,因没有对合同过程实行有效监督和工作量写实,事后结算的依据不充分,被动接受服务商提出的要价。五是合同基础管理不够规范,合同管理台账不健全,缺乏实时更新和动态跟踪;未按照月度和年度汇总整理合同档案。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观念不正确,多数外部项目认为合同管理是合同管理人员的事情,忽视了合同管理只是生产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合同的本质是生产、技术、设备、安全等具体业务。二是合同管理存在局限性,多数人员认为只要合同文本签订就算合同管理到位,没有对合同实施全过程充分介入。三是外部项目合同管理人员均是兼职,缺少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多数依据以前的模式和经验运作,合同管理的质量不高。四是合同管理的阶段流程相互脱节,各自负责一段,缺少统筹贯通,导致合同管理出现衔接漏洞。
2.3 财务管理
1)成本费用结算不及时。外部项目普遍存在结算不及时的问题,材料费、运输费、修理费、租赁费、技术服务费、钻后治理费等外部费用跨月结算、跨年结算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甚至跨几年结算,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
2)成本分析深度不够,只有简单的数据对比,没有通过成本数据变化揭示生产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成本分析内容不充实,措施力度不够。
3)资金管理存在不规范细致的现象,如个别大额支付现金、资金计划存在串项、资金计划符合率不高等。
4)内部控制有薄弱环节,如超内控权限付款、拆分权限付款等。
5)会计基础有待加强,存在报销发票无注明事由、事项、超权限签批业务费、红字调整凭证较多等问题,不符合从严管理的要求。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财务管理思路没有打开,外部项目财务人员满足于日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没有深入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二是财务人员事务性工作过多,各级数据统计、成本分析及财务汇报材料等任务型要求很多,财务人员疲于应付,应接不暇,管理性、创新性工作做得不够。三是考核不够严格,不敢大胆监督和考评考核,财务监督的职能发挥不够。
2.4 资产管理
1)设备管理缺乏基础台账,外部项目在用的资产设备没有详细的报表体系和报告制度。
2)设备在项目部内部调入调出缺乏管理台账,不利于追踪设备调剂动态。
3)设备(包括车辆)修理内部程序执行不到位,缺少事前审批制度。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资产管理重在现场管理,忽视资产价值管理和成本管理,只要设备能用就不再深入进行资产管理,疏于台账统计等基础管理。二是外部项目设备管理人员现场工作经验丰富,但对购置选型、投资预算、结算价格、折旧成本等缺少认识,设备管理与财务管理配合不够。
3 规范外部项目经营管理的建议
3.1 物资管理
1)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编报的准确性。理顺需求计划编报程序,物资需求计划实行三级联审,提高计划科学性,从源头上切实控制材料消耗。
2)规范采购合同管理,通过招标选定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数量、供货时间、质量等内容,通过强化合同管理和招标管理,实施规模化和战略化合作,切实降低采购成本。
3)加强物资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推行专业化服务,大面积培训物资管理知识,构建简单清晰的管理网络,保证物资计划管理、“三关”管理、库存管理、结算管理等相关制度落实到位。
4)加强验收环节监督,所有供井物资到达井队,必须由二人以上参与验收。
5)大力推行代储代销模式,钻头、螺杆、泥浆、钻井工具、井控材料等重要物资,优选供应商,并与供应商谈判签订代储代销协议,将储备责任转移给供应商。
6)加大库存物资动态管理力度,由项目部对各井队普遍存在的库存物资集中起来调剂使用,对长时间积压的物资及时清理出来,并与供应商协商通过置换或退货退价差等方式协调解决,减少不良库存占用。
3.2 合同管理
1)组织专班和专门人员清理外委外雇情况,通知服务商在规定时间内谈签合同,在未签订合同前暂停费用结算,杜绝先干后谈、后签合同现象。
2)建立规范的外委外雇招投标制度,对车辆运输、修理、技术服务等业务,全部推行招标制,选择三家以上单位公开招标或议标,利用竞争降低结算价格。
3)建立服务或劳务过程监督制度,车辆运输、基建建设、租赁等由使用单位按天签认工作量,每天向项目部报送工作量清单,完工后,根据签认工作量情况据实结算。
4)建立修理事中监督、事后追查制度,在修理过程中尽量派人现场监督,以提高修理质量。
5)加强兼职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重点培训《合同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梳理合同管理全部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合同完结和办结速度。
3.3 财务管理
1)完善结算管理办法,对外部单位提供的各项供应、服务或劳务,验收合格或完工验收后要求一个月内必须办理结算,超过半年的不再结算。
2)完善成本管理基础台账,包括物资“三关”收发存、运输费、修理费、人工成本等统计台账,利用完整真实的成本数据开展成本分析,找准原因,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问题,为加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3)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3.4 资产管理
1)全面清理在用的和闲置的各类资产设备(包含营房、井控、固控、钻具等资产),建立资产设备管理档案,加大设备调剂力度,统筹进行设备配置,最大可能地盘活存量资产,使每台设备都能找到用处,都能发挥效益,切实提高设备利用率。
2)从严控制设备配套,设备配套尽量通过内外部市场的设备调剂完成,尽量减少新购设备。
3)建立设备购置责任追究制度,核查当初购置设备的需求和申请是否合适,对没有经过论证申请购置设备的要追究责任,确保设备购置从严管理,从紧管理。
4)建立设备修理后评价制度,修理后规定质保期,跟踪设备修理效果,防止重复修理。
4 结束语
通过内部审计帮助修订和完善了外部项目管理制度、政策,提高了外部项目贯彻落实公司决策部署的执行力,有效规避了重大的经营风险,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作用。
[1]谭伟.油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24(01):103-105.
[2]饶世鸿.论油田产品销售中的风险导向审计 [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25(04):89-92.
[3]乐小兰.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的思考 [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25(0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