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中学学生成长环境因素探究
2015-08-15王效柳
王效柳 刘 悦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一、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成长环境现状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乡镇地区的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等理念,希望以此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成长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随着人们的关注目标逐渐扩展到乡镇,探究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成长环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城乡接合部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处于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地带,既具有一定的城市色彩,汲取着一定的城市文化,又与农村紧密相连,和农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形成了半城市半农村的社会形态。由于城乡接合部的居民虽然有少量的土地,但多以进城打工为主,生活的压力迫使父母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再加上乡镇中学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等,造成了城乡接合部中学学生成长环境令人担忧。
(一)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校园环境。受到地理位置影响和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目前多数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中学基础设施薄弱,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由于地处乡镇,这类学校往往发展速度较慢,难以有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来支持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设备。除此之外,乡镇中学的薪资待遇较城市来说也比较低,这导致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往往会选择在市区的学校工作,不愿意留在乡镇中学,所以,师资水平较低也限制了乡镇中学的发展。在这种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偏低的环境下,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成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即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决心,但是由于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的限制,学生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辛苦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所以,相对而言,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校园环境不够理想。
(二)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家庭环境。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农民,除了务农之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打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整体生活水平偏低。物质条件的欠缺对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心理有着较大的影响。物质条件的欠缺使得不少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的学生早早就辍学步入社会,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家庭物质条件的限制成为了影响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成长的又一大不利因素。
(三)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环境。除了上述影响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成长的因素之外,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城乡接合部处于城市和乡村交界处,居民多以农民、打工者和社会底层人员为主,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对中学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较小,对中学学生的成长较为不利。另外,最近一些年出现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由于没有受到严格的管制,也逐渐成为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光顾的场所,父母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导致了一部分中学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不但荒废了学业,也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因此,影响成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主要可以分成三类:校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对乡镇中学的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成长环境分析
人生活在社会中,时时刻刻都与其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影响着人的心理和实际生活。城乡接合部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每个人的心理上的差异,相类似的环境因素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产生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中学校园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
1.城乡接合部的校园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校园环境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特质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和加工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中学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欠缺,这种环境也能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改变自己所生活的现状的决心,并将这种决心转化为动力,体现在日常的学习上。物质条件的欠缺,激发了学生的斗志,使得学生不安于目前的生活,逼迫学生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人生处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学习才是脱离贫困环境的出路,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
2.城乡接合部的校园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校园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欠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讲,许多困难是无法逾越的。这些现实的困难成为了限制中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多数的学生在这些困难面前选择了屈服,迎难而上并且创造条件突破限制的少之又少。另外,最近几年,受到私立中学的冲击,公办中学招生难成为不争的事实,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源质量下降必然导致学生整体素质偏底,同时,同学之间又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不良的风气便会在学生中广泛传播。例如:晚自习铃声响起,许多班级学生还不进班,簇拥在走廊上嬉笑打闹;晚自习下课时操场上学生抽烟,烟火点点;围墙边不时看到翻墙逃课的学生;操场周围男女学生的行为暧昧。在这样的校园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二)城乡接合部的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学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
1.城乡接合部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由于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的学生父母多是当地农民,从事的工作除了务农之外,就是去城市打工,从事的大多是层次较低,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的工作。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经历的磨难多,往往比同年龄的孩子更加成熟,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大多数家庭家庭和睦,父母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孩子,即使物质贫困也要求孩子堂堂正正做人。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长普遍重视子女的学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希望子女在学历上能超越自己,或者将自己未完成的“大学梦”寄希望于下一代,往往对子女抱有较大的期望。这些中学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父母的身份和自己的出身,并没有因为是农民的孩子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反而将这种境况和父母的期望当做促进自己努力学习和艰苦奋斗的动力,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2.城乡接合部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一些父母对孩子溺爱,造成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并且城乡接合部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被宠着惯着;或者某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上存有缺陷。某些学生由于父母是底层的农民而觉得自卑,因为自己身处农民家庭,觉得不如城市的孩子,常常拿自己的生活与城市学生的生活相比较,不想自己有什么,只想自己缺什么,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失衡,不但影响学习,更会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觉得自己本身就不如他人,只靠后天的学习也无多大用处。还有一些父母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孩子灌输不正确的思想,例如读书无用,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等,这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从客观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三)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
1.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环境复杂,居民大多知识层次较低,生活水平较差,严格意义来说,对乡镇中学学生的成长是较为不利的。但是这种环境给乡镇中学学生提供了一个较早接触社会的机会,使乡镇中学的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因此他们相对来说会比同龄的学生更成熟,能够通过对周围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了解和认知,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脱离这种生活环境。在这种时候,逆境会成为人生努力向前的动力,会促进乡镇中学学生树立努力奋斗的目标,这样的经历能够赋予乡镇中学学生更多的生活技能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2.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在城乡接合部地区,居民成分虽然较为复杂,但整体知识水平不高、文化程度偏低,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容易浸染学生。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中学周边存有很多不规范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吸引了许多中学学生光顾,某些学生甚至上瘾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例如,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他们的父母不得不放弃工作而来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但他们仍然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苦心而疯狂痴迷网络,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不仅荒废了学业,也影响了其一生的发展。同时,中学生也更容易受到一些社会不良人员的诱导,做出一些对社会对自身都不利的行为,甚至诱发犯罪,当今社会犯罪低龄化和社会环境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综上所述,环境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一分为二的,不可一概而论。因此,我们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之外,也应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对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成长环境因素探讨的意义和必要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主要受到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即校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成长均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影响。所以,要使学生能健康成长,必须要净化校园环境,重视家庭教育,呼吁社会给学生一方干净的空间。对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成长环境因素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了解成才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做好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的教育工作,使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学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利用周围环境的积极因素而健康发展。此外,我们应更加关注乡镇中学的发展,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加速城市带动乡镇的工作,在净化城乡接合部环境的基础上,给予乡镇中学学生更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人才的合理培养和环境优化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张翡英.城乡接合部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4).
[2]杨亚琴.青少年成长环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张孟银.谈城乡接合部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教育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4]沈燕.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环境[N].扬州日报.201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