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内涵融合性的思考
2015-08-15孙学刊吴锦程
孙学刊,吴锦程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350002)
近几年来,以大学视频公开课、大学资源共享课为代表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如火如荼地建设,为促进高校教学资源社会开放,提高全民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在建设的同时忽略了课程内涵融合,这不利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及内涵融合的解读
(一)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概念解读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指由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部分组成的,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1]基于大学视频公开课及大学资源共享课的定位及目标,不难看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以服务高校在校师生为主要目标, 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提高全民学习意识,促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大规模建设的高等教育资源社会开放的网络学习课程。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首先,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不仅包括网络视频课程,还包括高校免费开放的优秀学术讲座和其他形式的高校教育教学资源。 其次,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资源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大力推动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建设,推动高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快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应用人才的需要和必要措施。 再次,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高校在实现满足校内师生“自给自足”的前提下,着力通过一些公共网络平台对社会开放, 为广大社会学习者免费提供。以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为倡导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二)课程内涵融合的概念解读
课程内涵的融合, 笔者认为是从课程论的专业角度出发,分析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标准、课程的空间、课程的目标等方面的融合性。 具体来就是:课程价值上的融合,即课程应该起到对人的发展、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统一;课程管理上的融合即是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 课程目标上的融合即是知识的获得与品德提升兼备。
课程内涵融合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能够有效做到使开放课程通俗易懂、趣味性强,迎合了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 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知识背景,可以对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能够对该领域专业知识有个系统和总括的认识和全面的学习。通过课程内涵融合,学习者不仅能学习到具体的专业知识,还能激发自己的情怀、社会责任、道德情操。
课程内涵融合, 能够约束课程学习达到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从而能够提升课程的价值;可以调动高校的主体角色,发挥高校的课程自主权,根据高校和地方实际开设一些适合学习者迫切要求的、 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课程内涵融合有效地处理了核心课程和边际课程的相互关系, 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双重功能,能够帮助在校师生与社会学习者从单纯的知识的学习向知识体验的身份转变。
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内涵融合的内容
在高校教育资源社会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我国促进高校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加快高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和途径, 为此课程内涵融合显得更为重要。
(一)课程价值的融合:人的提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统一
任何课程的学习对象都是各项各色的人, 而其开展的基本出发点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和技能、品德的提高。 作为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开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关键的是对学习对象——人的知识、技能、品质的提高。 也就是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的发展价值是相互统一, 缺一不可的。 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培养与挖掘,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发展路向之一。[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受众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在校的师生,更伟大的使命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开放,由于社会大众教育水平的差异,必然要求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做到通俗易懂、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起到对个人有所变化,自身的知识、涵养、品德有所提升,课程的制定和建设务必追求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统一。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价值融合是要追求人的提高(知识、技能、品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偏离任何一者或缺少任何一者都是失败的课程。
(二)课程管理的融合: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相辅相成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在国家教育部主导下,各高校自主申报建设的一项巨大、长期工程,体现了国家课程的政策性、纲领性的指导。 由于各地高校教育水平的差异,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以保证大多数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达到国家标准,如果过高就不能保证全国同时享有相等的待遇和机会。[3]地方课程结合本地具体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而进行的,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 最能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拥有最大的自主权,成为了事实上对课程最根本、 最重要的决定者和建设者。 为此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管理的的融合,是要追求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相辅相成,三者不能忽视任意一方,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三)课程目标的融合:知识获得,品德提升兼备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教育性意义的实现, 对教学的要求则远远高出纯技术的层面,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你就会获得教学的道德意义,不考虑教学的道德性和教育学目的的话,学生面对的只是一个教学机器。[4]
我们知道, 课程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地获取知识和进行学生思维的开发训练,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事物的认知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 对遇到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技能、 独立的人格品质和修养魅力。 课程的目标不仅仅使学生获得表面上的知识, 更应该使他们具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最高级的目标是让他们在文化的熏陶中,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5]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作为面向社会大众和高校师生免费开放共享的优秀教育资源, 其对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远远不止在于传授给学习者一定的学科知识,而更多的是为提高学习者求知技能、解决问题的技巧、事物判断能力、自身的文化涵养和道德品质。 为此,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在课程目标融合要坚持做到知识的获得和品德提升两者兼顾,缺一不可。
三、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内涵融合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根据教育部官方权威规定,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部分。 剧笔者根据其官方网站—爱课程网(www.icourse.com)的长期统计研究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内涵融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学术专业性强、缺少必要的人文教育的交互融合
登陆教育部国家开放课程官方指定网站爱课程网(www.icourse.com)随机点播精品视频公开课专栏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板块的任意一门课程,不难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内容都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学术性,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教学,对在校师生来说是一门可以吸收的优秀教育资源, 但对于广大的校外社会大众来说,课程是一种“高、精、尖、深”的理论课,很难得到完全彻底消化吸收。 每一门课程教学从头到尾自始至终都是教师关于该门课程的口传心授, 很少有相关人文知识的传播。 而精品资源共享课更是面向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 课程教学没有一定的交叉学科及人文信息的出现,仅仅是高校部分课程的一些基础入门课。 目前为止,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已经上线了近千门的课程,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规划建设精品开放课程时,只是追求了课程数量及规模建设,却忽视了课程寓情于理、寓情于景、寓情于物的人文信息的交融。
(二)国家课程色彩浓厚,校本课程难发挥自主权
前面已经谈到, 尽管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和立场来规划建设和推广, 但具体的课程申报、课程筹备、课程调研、课程评价还是由各高校做出最关键的决定。 也就是说,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应该尊重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资源的调配, 发挥高校的特色专长,根据高校的具体实际申报建设特色专业和课程。 然而事实却是高校申报建设的课程,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团队进行评审,把关。 不难想象,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甚至会阻碍了一些高校特色课程的建设。 国家课程设置严重超过了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的自主权。
(三)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不易产生思维的共鸣
通过长期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视频研究后不难发现,这些课程教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观后总感觉这些具体的课程并没有让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脉络和课程知识架构,主要原因是这些课程的讲授方式与日常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差异,只是换了一个视频录制的环境而已。 教师仍是原来的教师、学生仍是原来的学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并没有显现一定的创新。 纵览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 我们发现差距不仅仅表现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区别,更关键的是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思维碰撞。而我国精品开放课程教学目的仍是单纯的知识识记,通过课程的学习并没有保证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并没有对学员产生一定的心灵启发。[6]
四、精品国家开放课程内涵融合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实践证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两者水乳交融。 人文主义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文思维的养成,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促进学生以新奇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往往能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奇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专业教育有助于学生认知自然、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断能力。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和推广使用, 不能忽视人文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互融合。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体,两者各有千秋,相互互补,人文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技巧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分析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只有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互融合,才能既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又能保证学生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商。
(二)以人为本,发挥高校建设课程的自主权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已经不言而喻。 但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由高校自主申报、建设,国家进行验收和管理的一项特殊工程。 为此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一定要顾及到在坚持不违背国家课程原则指导下,结合高校地方实际和本校特殊情况,本着节约教育资源和不重复、不浪费的原则,在科学调研取证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本校的国家级特色课程、重点发展课程等,提出申报。
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设计维度分析, 不同等级的课程内涵要素的融合,是一种全方位的分析和考虑,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 但不论是以国家课程为主导,还是以校本课程为主导,都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 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认知差异等,尽最大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启发学生思维
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自身的教学水平。 应重视提高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育技术、[7]教育媒介的使用的熟练程度,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指导,加强教学互动,调整和优化这些技术和方法,以满足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普遍性、通俗性、趣味性及个性化的优势特性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动了学生的情趣意志。[8]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内涵融合所要达成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获得丰富的课程知识,方法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自身涵养和道德品质提高。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开放推广使用,主讲教师仍需改进教学方法, 以达到获取知识、 提高技能、塑造品德涵养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9]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 号文件).
[2][5]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12:389—399.
[3]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4][英]A.V.Kelly 著,吕敏霞译,课程理论与实践(第五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
[6]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7]祝智庭,尚春光,郭炯.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系统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1-25.
[8]孙传远,刘玉梅.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
[9]李孔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