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手法

2015-08-15杨志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底层故事情节监狱

杨志梅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030600)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作家, 其作品不仅幽默诙谐,而且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并对社会上的黑暗面进行有力的批判和讽刺。 欧·亨利的代表作品 《警察与赞美诗》就是一部通过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反映沉重黑暗的美国历史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苏比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的荒诞滑稽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腐朽。

1 幽默的写作手法

幽默的写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起源于英国戏剧作家琼生,他以幽默诙谐的创作手法的戏剧作品受到人们的追捧,其后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幽默的写作风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委婉含蓄地写作手法结合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意味深长的文章思想。 具有这种写作风格的作品往往通过滑稽可笑的语言和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而通过文章所要表现的深刻的思想使读者回味无穷。

2 幽默手法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2.1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幽默的写作手法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体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的主体(即小说的读者)和审美的客体(即作品本身)两个方面。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社会底层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苏比为了谋求生存, 用各种看似幼稚的办法力求被警察抓进监狱, 然而最终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他无意间被一首赞美诗所感动并准备重新做回好人的时候, 却被阴差阳错地抓进了克莱岛监狱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内容滑稽可笑,不仅表现出了文章主人公的悲惨和无奈,也表现出了文章作者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力。 让小说的读者在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不仅能够自然流露对主人公无法真正把握自己命运的同情, 而且能够体会到文章背后所体现的作者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的情怀,体会到文章蕴含的凄美的情愫。

2.2 突出了人性在生存困境中的顿悟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故事主人公苏比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 为了能够勉强度过寒冷的冬季,不得不为了生存进行各种恶意破坏。这个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大众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窘迫, 虽然这个情节看似不符合逻辑,主人公的行为看似荒唐幼稚,然而却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们对于命运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无言抗争,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行为也是在无助情况下的自救行为。 当主人公无意间听到赞美诗,人性顿悟之后,突然决定改变自己,力图重新做人好好生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人性的善良和对美好生活地极度渴望。 这个故事情节不仅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在困境中的人们人性的光芒。

2.3 对现实进行有力的批判

在《警察与赞美诗》文章开头就通过一段背景描述,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苏比和社会高层人物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用华丽、 夸张的词汇描述了一个穿着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奢华地装扮,继而描述了苏比为了能够不忍饥挨饿而辗转难眠的场景,通过这两种有天壤之别的场景叙述,反映了当时美国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对美国当局的无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主人公苏比为了让自己能够在冬天不用忍饥挨饿,不用因为没有避风之所而饱受寒冷的摧残,绞尽脑汁,想出了以身试法,让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的想法。 监狱本来是一个人人避而远之的地方,然而苏比却认为监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在他的想法中,监狱的生活是那么美好,不用挨饿,能够遮风挡雨,监狱是他最好的选择。 他的想法看似可笑,实则可怜,看似可悲,实则可叹。 试想能够让一个公民有这样的想法,社会是有多么腐朽,多么可悲。

3 《警察与赞美诗》中幽默的具体体现

3.1 “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

警察本来应该扮演保护人民的角色, 而赞美诗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然而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警察不仅没有尽到保护社会良民的职责,反而是非不分,狂傲自大,不仅使得小说主人公苏比试图通过恶意破坏进入监狱的梦想破灭,而且在苏比受到赞美诗感化,人性顿悟决定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时,将其莫名其妙的抓进监狱使得他重新好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 而欧·亨利的 《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赞美诗虽然感化了主人公苏比,让苏比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支撑着苏比重新做人,好好生活的梦想,然而在警察面前,在统治者面前,精神的力量是那么不堪一击。 虽然有美好的愿望,然而苏比也挣脱不了命运的摆布,不得不进入监狱去“享受”自己开始梦寐以求的监狱生活。 文中作者用了警察和赞美诗两个如此美好的词汇,然而却反映了这样一个残酷却也无奈的社会现实,幽默的写作手法和刻薄的写作风格都表现的酣畅淋漓,不得不令人啧啧称赞。

3.2 幽默的语言艺术

《警察与赞美诗》主要反映的是在美国黑暗社会下苟且偷生的美国底层人物悲惨的生活,然而却没有直接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的悲惨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通过夸张和变形的语言艺术,以主人公苏比的遭遇为线索,通过主人公苏比的眼睛来描述美国社会, 通过这些小人物扭曲的视角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扭曲和黑暗,通过主人公的荒诞可笑毫无逻辑的行为和想法来反映社会的可悲可叹。 例如, 作品中在对苏比的生活背景进行交代的时候, 通过苏比的眼睛看到了让主人公饱受严寒之苦却被视为可爱老人的霜冻,看到了因为没有栖身之所而不得不栖身的露天公寓,看到了被称为淑女的妓女,看到了被称为人民的保护伞然而却是非不分, 黑白混淆的警察。作者用调侃的语气叙述了这一切,似乎没有悲伤的情愫,然而在言语之中却饱含着贫苦大众的苦涩和无奈。 作者将如此悲惨的生活情境变得如此哭笑不得, 而又令人深思,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和艺术。

3.3 幽默的情节设置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的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分为5 节,也即主人公苏比与警察的五次令人苦笑不得的相遇。 第一个情节是主人公苏比为了能够被抓从而实现自己进入监狱享受监狱生活的目的明目张胆地去破坏商店的玻璃,并心满意足地等待被抓,然而警察却无视现实,凭借自己错误的判断认定是赶车人砸坏的玻璃, 从而使得苏比入狱的愿望第一次破灭; 第二个情节杜比了能够被抓故意在警察面前去调戏一个看似文静娴淑的女子, 然而这个淑女却是可耻的妓女,这个妓女反而主动勾引苏比,而警察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 第三个情节为苏比为了能够达成自己的愿望大吵大闹扰乱治安, 而警察却自以为聪明地将其认定为学生, 从而使苏比入狱的愿望第三次落空;第四个情节为苏比在前三次失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希望通过偷伞来引起警察的注意,然而不料看似正派的持伞人却也是个小偷, 而警察为了能够奉承金发女郎,而无暇顾及偷伞事件;最后一次为警察和苏比在教堂的相遇。 苏比被教堂中的一首赞美诗所感化, 认识到自己的堕落,决定重新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重新做一个良民,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地一幕发生,故事情节突然发生改变,苏比被警察阴差阳错地逮捕,又阴差阳错地实现了自己入狱地愿望。

具体地看每个故事情节, 每个故事情节都那么让人哭笑不得,对于主人公的每个遭遇不知道该说幸运还是悲惨。 而从整个情节设置来看, 故事的主人公苏比想要通过进监狱过上自己想要的“安逸”生活却屡遭坎坷而不能够实现,然而当他终于放弃这个梦想,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堕落并试图通过找一份工作而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时候,却又被抓进监狱, 让自己重新好好生活的愿望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不管是每个小的情节设置还是整体的情节构思无处不显示着不合逻辑然而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矛盾思想,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和扭曲, 却让读者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彰显了作者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而又能够让读者在一个个哭笑不得中领会主人公的可怜与可悲,体会美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3.4 幽默的人物塑造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时,每一部分的人物刻画似乎都是漫无目的的,然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却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每个故事似乎不合乎逻辑的发展有了依托。 例如在文章的开始为了反映当时美国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现象,简单几句就描述了一个美国高层的贵妇形象和一个美国底层的小人物的落魄形象,通过简单地具有对比性的描述鞭挞了美国残酷的社会现实。 本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最具特色也是最让人动容的是末尾作者对教堂中苏比的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在教堂的赞美诗的感化下,他想到了自己以前幸福单纯的生活,他恍然醒悟,自己已经变得不再善良,甚至有一些可耻,于是他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准备去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来拯救自己,使自己挣脱出生活的沼泽。 然而这时候命运再次转折, 他被警察逮捕,这个时候相信会有无数读者为之感到惋惜,为之心痛不已。

4 总结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 《警察与赞美诗》通过题目中“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幽默的语言艺术、幽默的情节设置、幽默的人物塑造等方法将其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这种写法不仅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突出了人性在生存困境中的顿悟,与此同时也对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1]覃春华.《警察与赞美诗》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初探[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6(12):12-13.

[2]鲁华山.浅析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写作特点[J].时代文学,2011,3(12):22-23.

[3]张树生.如何把握苏比的形象机器意义——兼谈《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艺术[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09):21-22.

猜你喜欢

社会底层故事情节监狱
监狱选美
善良者的苦难,无法忽视
论监狱企业立法
雷蒙德·卡佛
欢迎你到监狱来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逃出监狱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