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现实启示

2015-08-15杨荣刚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苏俄列宁农村

杨荣刚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312088)

列宁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其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苏俄文化异常落后的具体国情出发,阐述了苏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苏俄农村文化建设的宝贵思想和实践措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 认真梳理和研究这些思想,对当前十八大号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诉求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俄在政治社会形态上实现了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但是,如何实现文化形态上的跨越是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关键。 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列宁晚年一直关心的问题。 1923 年,他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到,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建设工作是摆在俄共(布)面前的两大划时代任务之一。 也就是说,列宁把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地位,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苏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农村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十月革命以后,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摆在苏维埃政党面前的首要任务,而处于“半亚洲式不文明状态”的俄国文化状况严重阻碍其生产力的发展。 苏俄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文盲比例大,他们固守原有的经济耕作方式,不愿意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基础上的,而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获取就离不开文化教育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考虑,列宁强调,要恢复发展经济首先应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在《俄罗斯联邦电气化与世界经济的过渡阶段〈序〉》中指出,我们应该正视我们的文化发展水平是十分落后的,但是这没有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努力学习,而且要乐意学习。并且发出“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德国人的组织纪律和管理经验”的号召。 由此可以看出,列宁认为,文化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先进技术的运用,也必然影响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农村文化建设为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提供思想保障。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但是由于俄国农民占多数,而农民文化素质的落后性直接制约了苏维埃政权民主性质的体现。对此,列宁也深切地说道: 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基础的政治和经济手段都够了,唯一缺少的就是文化。 “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 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性, 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主义复活。 ”[1]这里的意思是说,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中坚力量,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直接参与到管理国家的活动中去。 而新生的苏维埃政党也缺少管理国家的经验, 这种历史现实倒逼苏维埃机关利用旧的政府工作人员参与国家管理, 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沙皇时代官僚作风的复活。由此得出,农村文化的落后是制约苏俄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瓶颈, 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参政能力,才能克服官僚主义,维护农民民主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

3.农村文化建设为推动苏俄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持久动力。 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苏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也取得了相当成绩,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现实一直没有得到切实改变。 列宁逝世前在 《日记摘要》一文中谈到无产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关系时指出,我们不仅无产阶级文化发展比较滞后,就连资产阶级文化发展的状况也是很差的,“这说明我们还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 ”[2]与西方文明国家相比,当时的苏俄文化发展状况异常落后,是处于“半亚洲式不文明状态”的一个“半野蛮人的国家”,与此同时,苏俄颁布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法律法规在封建腐朽思想浓厚的农村也变成了一纸空文。 对此,列宁指出,加强农村教育,增设文化教育专栏,普及文化知识是同沙俄遗留下来的野蛮、愚昧、不文明作斗争的重要途径。 只有提升占苏俄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级的文化水平,才能带动整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进步,才能使“半野蛮人的国家”真正进入现代文明的国家行列。

二、列宁关于苏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针对苏俄农村的具体国情, 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构建了一个多方位的农村文化建设体系。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农村文化建设任务化,为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苏俄农民阶级长期受到沙皇封建统治,旧风俗、旧习惯比较浓厚,封建腐朽的落后思想严重阻碍着苏俄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建设。 对此, 列宁倡导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用新的共产主义道德取代传统的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道德,并驳斥了一些有关“共产主义摒弃一切道德”的错误言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明确党和国家历史任务时指出,党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劳动群众克服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腐朽习惯和风气。 在封建思想浓厚的东方俄国要铲除旧思想的束缚绝非轻而易举,这就需要不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普及道德常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此外,为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列宁将农村文化建设任务化,将其作为党在过渡时期两大主要任务之一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环节来对待,这就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政策保障。 1923 年,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指出,摆在苏俄面前的两大划时代任务, 第一个就是改造旧社会的国家机关,“第二个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要是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 ”“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 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3]列宁晚年认为,合作社的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才能增强农民对合作社的认同感,才能推动合作化,也就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2.强化城乡互动机制,实现城乡文化共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苏俄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在城乡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城市优势作用,搞好文化联盟,带动农村文化建设是列宁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列宁从苏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几点设想:首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组织城市工人团体下乡学习实践。 在城市工厂中组织一些旨在开展文化教育的团体,定期下乡开展文化宣传活动。 因为与文化水平落后的农村相比,城市工人阶级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下乡实践可以帮助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把先进思想传播到农民中去。其次,城市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定点挂钩,对口支援。城市党组织相比农村党组织,在人员构成、能力素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城市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实现定点挂钩,一对一对口支援,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对此,列宁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并将其认为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文化任务”。最后,严防下乡团体官僚主义作风, 实现城乡文化常态化发展。 列宁强调城市工人团体下乡学习实践过程中应杜绝官僚主义倾向和“家长制”作风,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实现城乡的友好互助。 此外, 列宁主张要实现城乡文化共建的常态化发展。他指出,城乡文化互助工作应该具有“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城市党支部和团体在农村的文化建设指导工作应该有组织性、计划性,循序渐进的开展。 只要这些工作实现常态化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就“可以开始百倍迅速地前进”。

3.发展基础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教育体系。 列宁认为要进行农村文化建设, 不仅需要发展学校基础教育,还需要通过新闻报纸、科普读物等其他媒介推动社会教育工作,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教育体系。首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扫盲活动。文盲是苏俄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障碍,要扫除文盲,提高农民的识字率,就要发展基础教育。 在列宁的提议下,苏维埃做出了开展扫除文盲和国民识字运动的决议, 成立了扫盲工作委员会并开展相关工作。 苏俄在城乡成立了各种识字学校,创办成人学校、讲习所等基础教育机构,帮助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识字率,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加大财政支持,发挥教师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 1923 年,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指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经费去发展国民教育,即使是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我们也要重视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 甚至可以削减其他部门经费优先保证教育部门的经费投入。 除此之外, 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列宁高度重视国民教师的地位, 认为教师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纽带。 他指出:“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的高度,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 ”[4]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媒介推进社会教育。 列宁针对当时苏俄受教育状况分析得出, 工农群众对于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需求正在急剧增长。 对此,他主张除了发展学校教育之外,应该通过发行工农读物、出版新闻报纸、拍摄电影等方式来完善社会教育体系。 以上这些实践措施, 拓展了苏俄农村教育的路径,为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多层次的保障。

三、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部分农村贫困落后,文化发展速度较慢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重温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历程,结合我国实际, 可以得出一些启发。 要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着重从思想政策支持、城市辐射带动、农村自主发展三个方面进行。

1.强化思想意识,加大政策支持,实现文化建设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列宁思想的一个闪光点就是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无产阶级政党在完成政治革命以后,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来,并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对待。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又在苏俄经济落后的现实国情下发展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文化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和政治和谐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协调发展,社会才会稳定和谐。 也就是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程中,应该继续强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仅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更应该关注农村文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此外,列宁针对苏俄农村文化建设还形成了一个由政党领导、地方负责、 城乡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苏维埃政党制定了旨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国家向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一些人力、财力的支持,地方机关调动城市工人团体全员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这种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启示我们,要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政府组织是前提条件,民间参与是关键所在,要建立一种“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也是结合国情,制定出了很多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央、省、市政府将分别设立专项资金。2012 年2 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指出,中央将设立专项资金,对村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设备更新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予以补助和奖励,并要求地方财政要积极落实应负担的资金, 持续不断的开展、 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这些方针和政策对加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发挥城市辐射功能,以城带乡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列宁曾经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城市是科技、文化、 教育和人才的凝聚地, 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文明标志,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转站。 列宁建立城乡文化联盟的思想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首先,城市带动乡村要实现从经济援助向文化智力支持的拓展。 城市援助乡村,不仅仅是经济援助,也要加强文化支持。 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城市知识分子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要利用城市优势条件, 强化城乡一对一对口帮扶, 做好定点培养,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核心骨干。 其次,完善城乡互助联盟制度, 为城市带动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完善有关惠农方面的政策方针,并将相关措施制度化、法律化,为更好的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最后,发挥戏曲、电影等主流文化的作用, 丰富农民业务文化。 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比较成熟,应该发挥城市样板效应,带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等,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舞台。 此外, 把农村题材融于艺术创作中去,出版一些有关农村文化的书籍、电影等等,将先进文化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

3.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特色,实现农村文化自我发展。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农村是文化建设的载体,这些都是关系到农村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挖掘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 首先,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素质。抓好基础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办好职业教育, 加强对中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 做到多形式、多层面普及科技知识;充分发掘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骨干,发挥农村老艺人余热,栽培新人,为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其次,清除农村不良文化,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繁荣农村现代文化。 农村文化既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不乏封建社会腐朽的“糟粕”文化,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去除糟粕文化,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农村濒危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文化产业,将农村地域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走文化富村之路。最后,依托各类组织,创新文化发展形式。 在政府政策引导下, 创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形式,实现农村文化生活多样化。 发展民办公助、鼓励农民自办的文化新格局,支持农民自筹经费、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学校、农村书院等文化新载体,积极扶持农村剧团的发展。 建设集镇文化中心,发挥样板效应,带动农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1]列宁全集(第36 卷)[M].人民出版社,1985,150.

[2]列宁全集(第43 卷)[M].人民出版社,1987,356-357.

[3]列宁选集(第4 卷)[M].人民出版社,1995,773-774.

[4]列宁全集(第43 卷)[M].人民出版社,1987,358.

猜你喜欢

苏俄列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