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风药功效与应用
2015-08-15宿佩勇王健
宿佩勇 王健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5)
1 风能升阳
风者,春也、木也、生发之气也。春天具有生发之气,风药就好比是春风,把他这个生发调动起来,让脏器充满活力。“春升之气”是肝胆功能的体现。论治“风盛则动”诸证,如定泻下不止,重以祛风病可万全。《脾胃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刚则飨泄、肠僻不一而起矣”。这里突显了五行木的特性,经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之意。适合临证诸阳不升之病证。病证在上中下三焦均可运用。如东垣治崩漏下血不止,认为是阳陷于阴,阳气不生,无春升之气,仅秋冬之寒塞,只降不升。以风药升阳气,助肝胆行春升之气,再辨证论治,崩漏可痊。调经升阳除湿汤中有防风、柴胡、羌活、独活、蔓荆子、升麻、藁本诸风药,升阳救崩,是治暴崩良方。
2 风能胜湿
风药祛湿邪的运用,源于“风能胜湿””。湿邪之为患,常见泄泻、腹胀、痞满。如果单纯湿邪为患,则以风胜湿也,药用独活、羌活、藿香之属;或见有肝郁者,则必加入防风、柴胡、芍药共同取效。此风药之应用,又有差异。李东垣创升阳除湿汤治疗泄泻,以升举脾胃之阳气。风药升腾阳气能祛湿邪,对《内经》“风能胜湿”的治则,又从临床实践上有了新的补充。临床多用升阳除湿汤、羌活苍术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慢性结肠炎、溃汤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见腹痛、腹泻,糊状粪便,并伴有脾胃气虚,气陷症状者,临床疗效明显。再如孙曼之治湿热下注之阴囊潮湿,风药胜湿,风性疏泄,以分泌为主的病证,主以风药,主方以“二妙散”为主,加上风药独活、羌活、柴胡,用黄芪升举虚陷之气,则病证愈速。
3 疏肝健脾
风者,虽然有内风与外风之不同。然而总属肝木之所主。同气相求,内外相感,此邪气致病之共性也。故,风药者,多可以疏肝,疏肝即可健脾,脾健则湿去矣。叶天士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其中调动气机的是风药。李东垣《脾胃论》:“肝胆属木,其性条达而主疏泄,人身气血全赖肝气疏泄,方能和调舒畅。”如果肝气拂郁,失于条达,则气机阻滞,气血失和,诸证丛生。故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正常,取决于肝胆的疏泄条达。《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祛风之药,其味多辛,其性疏散,可疏肝理气,助脾健运。临床多选用防风、柴胡、薄荷之类。取“木郁达之”,“ 结者散之”之意。
痛泻要方妙在重用防风,取其能疏能升,还可助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使肝气畅达,痛泻自止。再如逍遥散的柴胡、薄荷,越鞠丸、酸枣仁汤的川芎等、都是取风药疏肝理气作用。比较而言,理气药物只疏不升,而用风药疏肝,则更强调以风药的升发作用启发肝胆的春升作用,而这正是肝胆功能的根本所在。配用风药疏肝,并通过治肝而达到治脾的目的。临床上对于肝木妄行,横克脾土者,郁滞实为脾胃病一大病理机转。肝主疏泄,脾胃也为气机升降之枢机,用风药疏散之性,疏理肝气,抑肝扶脾,从而使肝气畅达,脾胃升降之气,左升右降,气机运转条畅,布血气冲和,而病愈也。风药在胃痞治疗中可以发挥以上功效,由于脾胃病病机是复杂的,又常相互兼夹为病,因此,风药的应用更显重要,也更为恰当。不仅如此,风药用于其它脾胃病证治,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适合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应用得当,其效亦佳。临床应用风药,或以为主,或以为辅,灵活通变,辨证使用,常有桴鼓相应之效。但应注意:风药多辛香辛燥,多属辛燥之品,因此,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而且,临床应用,药味不宜多,用量不宜过,且要注意配伍佐制,以免过燥伤阴,变生它证。
4 调畅气机
风药辛散,通达气机。风性主动,通过左右者,为阴阳之道路。而使气机升降恢复。风药应肝木行左,是机理所在。肝者,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气机之条畅,全赖于此。气机郁滞,则内热生。此阴火之根本。阴火或起于痰郁,或起于气郁,然总属肝木失于条达也。火郁发之,故有东垣之用柴胡、白芍、防风,而天士也以疏肝健脾为法。至于东垣之用升麻、羌活、独活者,袪湿也。湿去,则郁无所以存。如胃部痞满,有虚实,又有左右,在左者,气不升腾,用风药而见功。此一法较辛开苦降多有互补,应该提倡。脾胃虚弱,浊气下注,清气不升,此为升阳益胃等方有大效之理。在右者自然通降为治。
综上所述,风药要站在“风者春也,春能生发阳气”的高度来看待。风能升阳,风性疏泄,脾气升而湿气除,气机得以上下。人体气机为要,气机升降诸病可祛。风药的运用要详细参透,临床运用会更为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