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2015-08-15吴勇峰
吴勇峰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汾河中下游水务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1 汾河流域生态现状
1.1 流域概况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自北向南纵贯太原、临汾两大盆地,干流全长716 km。流域面积39471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3%;流域内盆地和平川区面积10179 km2,占流域面积的 25.8%。地貌形态依石质山地、土石山地、黄土峁梁塬、黄土丘陵阶地及平川河谷由高到低过渡。汾河流域为半干旱、半湿润型气候过渡区,流域内降雨时空分配极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7—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降水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山区多局部暴雨,地形对降雨影响较大,地形雨在山西形成了特定的富水区。根据1956—2013年实测资料,流域内地表径流量急剧减少,特别是2000年以后,降水量总体在增加,但地表径流量仍不断减少。
1.2 流域生态存在问题
汾河流域生态问题,既有历史时期生态变迁的因素,又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流域内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加大,使流域内城市建成区及周边形成了地下水超采漏斗。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系造成严重破坏,使得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流域内山泉全面衰减甚至消失。由于降雨和地表产流条件(下垫面)因素的影响,流域内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汾河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仅15.7%,失去植被遮盖保护的黄土地年蒸发量达到2000 mm左右,是降雨量的3~4倍,这也是流域内降雨产生水资源量远低于周边流域的重要因素之一。植被减少、洪水频发加大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由于流域内河道渠道化严重,大量滩涂、水域被开发成农田,水域面积大幅减少,严重减弱了河流的蓄滞洪能力,降低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导致河流净化水质功能严重不足。河流污染严重,水质差,劣Ⅴ类水质占比高。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大泉断流、河道基流减少,并影响植被生长;植被破坏又造成蒸发加剧,河道基流减少;河道径流减少,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造成河流污染物稀释不够、净化不足。
2 流域生态修复重要性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更为迫切,对生态文明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地下水补给途径破坏、河流自身产流的不足、植被差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重了面源污染,城市周边地区土壤和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因此,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维护汾河健康刻不容缓。
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目的是建立具有自修复功能的系统,加速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修复,主要依靠大自然自身的修复能力,再加上工程措施,使得生态环境趋于健康。更加注重流域尺度上协调处理人类的行为使之适应流域生态系统,这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公众参与、政府行为等因素。政府的政策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政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直接干预,这些政策又会对经济发展的模式、普通民众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需要政府在流域尺度上制定政策,通过综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措施,促进自然修复,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使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
3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主要目标
3.1 近期目标
到2020年,要新增水域面积238 km2,大幅增加地下水补给;年减少地下水开采4亿m3;森林覆盖率(含源头保护区)达到26%;耕地面积由116.67万hm2调减至110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47.8万hm2增加到60万hm2。
3.2 远期目标
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河流水质得到根本改变,河流、湖库水质达到各水功能区的规定标准;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全部达标排放。流域水资源总量恢复到35.2亿m3,地表水年产流量恢复到25.6亿m3;浅层地下水位上升50m,已断流的晋祠、兰村和古堆三处千古名泉得以复流;常流水支流从16条增加至40条左右;用水总量控制在35.6亿m3以内,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9亿m3以内。
4 治理措施
4.1 实施措施
第一,结合流域实际,确定用水指标“三降低两提高”。农田灌溉定额下降18.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以上,城镇管网漏失率降至国家规定的标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提高至115 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提高至50~70 L/(人·d)。增加林地、水地、水域面积,减少旱地面积,对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将部分占用河滩地改为蓄水湿地。按“保障生活用水、稳定农业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统筹生态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思路,大幅减少地下水用量,增加地表水和中水用量,搞好流域内各类水源的配置。
第二,通过正在实施的大水网工程,包括已经建成的万家寨引黄南干线、禹门口提水、和川引沁入汾以及正在建设的中部引黄和东山供水工程向汾河流域供水,实施“五水济汾”。五大工程向汾河流域每年最多可提供12.3亿m3水量,既为汾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量,也为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加固汾河两岸堤防、维护现有防洪体系不变的前提下,以汾河干流及两侧低洼地带为主要区域,恢复和建设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蓄水工程,利用洪水资源向蓄水工程补水。
第四,在地表水供水覆盖区,除城乡饮水存量工程外,其余地下水井关闭封存。依法关停泉域重点保护区和九大支流河源保护区内的煤矿,加强采空区综合治理。
第五,依法划定汾河及9大支流源头保护区,强化8大岩溶大泉泉域保护在河流源头保护区实施人工增雨,实现流域生态自然修复。流域内25°以上坡面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形成高郁闭度的水源涵养区。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坡面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生物措施,以减少泥沙流失;沟道内建设坝系工程,增加滩地,减少泥沙进入汾河。
第六,流域内各市县城区分别做出相应污水收集规划,禁止污水直排入河,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现污水回收全覆盖。在山丘区大力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综合治理。污水先由污水处理厂处理,然后由政府按量回购。
4.2 保障措施
第一,组织保障。为进一步保障流域生态修复的顺利进行,山西省成立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领导组,负责实施事项的协调和决策,促使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流域内相关市县分别成立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领导组及具体工作机构,为流域生态修复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第二,法规和政策保障。制定出台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依法划定河流源头保护区,完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修复制度改革,强化水生态保护和法规政策措施。
第三,资金保障。建立省级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加大金融部门融资、贷款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第四,管理保障。在全流域全面实行关井压采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地下水保护;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流域内的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制定汾河流域水环境达标规划和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完善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强化污染控制及管理。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畴,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
5 结语
进行流域生态修复,是彻底改变生态恶化现状的必由之路,是以兴水增绿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流域为尺度,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统一实施,可确保流域生态目标的实现,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保证各项生态修复任务顺利完成。山西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是在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的框架下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重要举措,为其他省份及流域机构在流域层次进行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