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与思考——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5-08-15杨立久康兴娜
杨立久 康兴娜 武 群
国网技术学院(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02
0 引言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正受到从政府到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本文就“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内涵、优势,以及如何运用此模式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1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形式的规模性和群体性,即一师带多徒或多师带多徒。这是现代产业企业对人才供给的发展要求,也是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形式相适应的。因此,职业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一些规模比较大、学生比较多、就业集中度相对比较高的专业,主要是工科类专业,必须积极与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合作,通过共办二级学院、专业、订单班,共建实训室、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等形式共同打造专门育人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或建立共同设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过程。
“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内容是“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主体’育人”。 主要体现在招生、学徒学生、就业、“双主体”四个着力点上:一是招生,学生和员工的身份从入校的时候就统一起来,“招生即招工”或者“招工即招生”。二是学徒学生,“学徒”实质上是企业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学生”实质上就是职业院校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在学校与企业交替轮换培养的过程中,无论做学生还是学徒,学习者总是会带着问题,这就使得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企业学徒,都会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能从根本上改变“顶岗而不实习”的顶岗实习局面。三是就业,毕业生在其学徒企业就业,就业的工种和岗位应该更具匹配性,就业实现真正“零距离”。四是“双主体”,校企共同育人贯穿于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
实行“现代学徒制”,企业参加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中,真正实现了校企双方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度融合;学生“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企业得到了高素质的“忠诚员工”,企业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爱学生的成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引入企业元素,尤其是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保证了专业技术的先进性,办学理念得到创新、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实践环节得到保证、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认同感,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学徒制”将不仅仅限于人才培养,随着“双主体”育人的深入,逐步会达到多层次合作、多方位互动、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包括技术研发、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等。当然,“现代学徒制”也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多数来自农村的青年学生毕业后即获得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提高了生活质量与品位,促使家庭尽快脱贫,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条正确途径。一是符合职业教育应该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选择。二是完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具体的、合理的职业教育实践。
“现代学徒制”更加有利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本身就是“融合、合作”的过程,是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和推进的,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联合招生招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对学生(学徒)的教育与考核。通过“现代学徒制”教育组织形式可以真正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校企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达到多赢的目的。
“现代学徒制”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具体实践中探索新的学制与教学方法,实现“四个融合”:教室与岗位的合二为一,教师与师傅的“双师”传授,专业理论考试与师傅对徒弟考核的结合,“双证书”的取得。在这里企业对学生的考核将是判断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校企“双主体”育人更加贴近企业用人需求,其核心要素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的知识迁移,实现知识在工作岗位的有效转化,把企业岗位需求的胜任力、知识和技能等,有效转化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把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转化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做到学校课程体系与岗位标准的有效对接。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培养的人才才是企业所认可的。
总之,“现代学徒制”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融合形式,是真正能够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共同育人的使命和平台,使校企合作有了载体,产教融合有了渠道,实现了“学校生源有保障、实践教学有场所、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的多赢目标。
3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开展 “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思路、原则及做法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就是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院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及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进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实现产教融合、提高水平与质量。学校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安排,决定与新疆电力公司、蒙东电力公司选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两个专业,从招生、入学到开发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毕业、就业,进行全过程深度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校结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作者认为,实施“现代学徒制”,重点是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1)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
首先,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要把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内涵与优势,明确“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定位,明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一体化育人职责,校企共同育人贯穿于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其次,签订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调育人;校企双方明确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师资、实训基地配备、建设,人才培养管理、质量评价等保障措施。同时,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制订教师、技术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的激励制度,以及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
2)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校与企业要相互协商、密切配合,完善学校录取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其次,共同组建招生小组,精心策划对学校、企业、“双录取”(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以及学徒的职业院校招生录取章程、企业用工程序等内容宣传材料,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高三学生到企业参观,使学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增加对“双录取”和企业的认同感。第三,明确学徒的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第四,入学后编入“现代学徒制”班级。让考生和家长吃定心丸,不再为上学犯愁,更不再为就业担心。
3)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学校与企业召开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明确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现场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通过对岗位工作职责、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形成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按照“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要求,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和现场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学习驱动任务(项目)、教材。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可采用 “1+1.5+0.5”模式,一年在校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一年半在学校、企业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学徒)培养模式,半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员工”的“零”过渡。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及工学一体化、学训交互化;保证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比重;切实实施基于现场工作任务、工作项目的“行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徒)以做为主、学中做、做中学。
4)全过程“双师”培养
校企双方建立专兼结合、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师”团队,形成共用共管机制,对学生(学徒)实施全过程“双师”培养。企业选派兼职教师结合本企业生产实际参与教学,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某些专业课程等。在认识实习、工学交替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期间,校企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安排教师、企业安排师傅带领、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共同组织毕业答辩,为学生建立实习、答辩档案。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培养任务应纳入考核;职业院校也要将教师的合作企业实践、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5)全方位双师管理
学生入校后,企业即安排师傅带徒弟(可以实行一个师傅带多个徒弟),签订师带徒协议,营造“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企业归属感。利用网络、微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师徒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师傅随时了解、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思想、生活、学习状况,与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协同做好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校企双方建立高层互访机制,互通情况,解决问题,提高质量。
6)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上,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特点,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门的学生学徒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及相关标准,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学徒工作任务,探索在校内对学生制定实施德学生智体综合量化考核办法,落实在企业工学交替实习、顶岗实习对学徒按照员工考核标准作出客观评价,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徒实施考核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徒)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忠诚员工”的培养。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Z].201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