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校园文化建设
2015-08-15李晓晓
李晓晓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02
0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育人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并为其所公认和遵循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内容。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部分。硬件设施包括校园整体景观的格式架设、校园标志性建筑、板报专栏、宣传橱窗等基础工程的建设。基础工程的合理布局搭配能更好地体现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陶冶情操,激发广大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以校训、校风、办学宗旨等形式体现出来,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发展理念等,这里包括着学校的优良传统、全体师生所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精神信念等,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制度文化是为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和约束师生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也是校园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形式,为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习惯发挥保障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这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 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导向功能
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需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以各种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心理,从而对其价值目标的确立起到引导作用,使其在校园的工作、学习中逐步形成符合学校所确定的价值观。
1.2 校园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激励凝聚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和谐、健康、文明的,可以优化校风,弘扬正气,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有形、无形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校园精神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最终塑造出大学生理想的人格。学校全体师生是校园文化的共同建设人,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广大师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从而将他们的创造欲望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过滤、改造,可以使校园中的多数个体有着同一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2.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理论研究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规律、特点等理论的研究上,各高校都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社会的开放性和价值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严重挑战,诸多因素所造成的价值冲突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的研究还有所滞后,不够深入,所能解决的问题覆盖面也不够广泛。
2.2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均衡的整体发展
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不足。相对于物质文化建设,当前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明显滞后,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有的学校,校风、学风等办学理念的建设远没有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出现了校风涣散、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等问题。
制度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高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章程和各种管理制度等组织形式、各种组织规范以及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观念体系,是校园文化作用发挥的保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的制约应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要重视人文关怀,调动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贯彻过程中,增强师生对制度的信任感,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以确保制度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2.3 校园文化个性不够突出,缺乏特色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来,各个高校积极致力于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风格的规划研究上,但在建设中,少数高校规划不够精心,过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求大、求粗,甚至出现了盲目攀比的现象。我国幅员辽阔,地处不同区域,风土人情风格迥异,本应呈现出万紫千红,独树一帜的繁荣而充满特色的景象,而实际情况却出现了校园建设风格的雷同,这种雷同甚至出现在了校训校风的制定上。如此建立起来的校园文化,缺乏底蕴,彰显不出自身特色,根本不具备竞争力,本身的教育力也大打折扣了。同时,校园之间深层次的交流、学习借鉴也远远不够。
3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理论研究,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质引导校园文化建设
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新时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应结合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因此,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保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才能确保不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是始终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灵魂,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标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风气。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中,还应加强的是,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本质、内涵 、特点等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建设思路要进一步明确,建设的方法论要更加详实,这需要积极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对策、经验。在这项研究学习中,要注意将案例研究和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2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创设品牌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特色发展。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所大学有着自己文化历史的传承和积淀,要具备自身的个性。特色、个性是大学文化的聚焦点,没有个性的文化,难以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大学发展而言,犹如旗帜、灯塔的力量,能够引领师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发掘出有价值的特色内涵,强调差异和特色,将之进行高度概括提炼,形成卓尔不群、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使之成为学校积淀校园文化的重要根基。同时,对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还要不断地加以丰富以产生更大的教育与启发力量。大学只有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文化,才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校园文化也更有感召力和号召力。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既要符合经济适用的科学要求,又要有利于学习和生活,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和条件,在深入调查研究和专家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校园文化设施的基本布局,提出近期和远景规划,要建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实践活动纳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锻炼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培养高技能、实用性、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院要开辟渠道与企业合作,开展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学生科研团队的专业特长和技术开发潜力,不断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也可在此基础上,培优选拔参加省级、国家级的重大活动或竞赛活动;三是开展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将理论学习与丰富校园生活相结合,实现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优化 ,不断提升质量和品味;四是开展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扩大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3 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引进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展示的是一个企业通过其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工学结合,采用的是教、学、做一体化,这就要求高职学院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深度联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其校园文化建设中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隔绝和脱节,学生缺乏企业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育过程的洗礼。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实习期间较少接受到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熏陶,毕业后较难快速适应并融入企业精神,职业素养形成的时间拉长,最终影响高职院校高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企业文化,可以在教学安排中全面融入企业文化,重点是以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以更好地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贡献社会。
3.4 倡导网络文明,营造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能拥有整个世界。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的社会文化系统,是当代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和途径,具有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的特点。近年来,虚拟网络社交活动的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更便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渠道。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微信、QQ等工具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在教育的内容上更加丰富、教育的形式上更加便捷,积极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健康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4 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必须充分挖掘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
[1]王军.校园文化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对策——兼谈校园文化与教育的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1996,(3).
[2]李劲涛,罗湘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3,(4).
[3]任海林.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徐双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管理观察,2008,(17).
[5]卢景辉,高云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教探索,2007,(6).
[6]董伟.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7] 郭彬.探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