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引黄工程对贺家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2015-08-15朱茂宏
朱茂宏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 工程穿越自然保护区概况
中部引黄工程是我省大水网建设的骨干工程之一,主要任务是解决忻州、吕梁及临汾等3市14个县(市、区)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水支撑。该工程包括取水和输水两部分,其中输水总干线27+285 m-39+967 m段共12 682 m长隧洞以及总干的7-10号支洞,穿越贺家山自然保护区下方。
贺家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山北端的保德县中东部,东西宽9km,南北长24km,总面积186.42km2。南至兴县交界处,北至尧圪台乡界,西至窑洼乡,东达岢岚县交界,是以褐马鸡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温带草原地带和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的交错区,整个保护区域以灌丛和草原为主,只在其中南部分布着成片的油松、杜松、侧柏、山杨等林地,成林地和未成林地面积达7714.8hm2。灌丛优势种群有虎榛子灌丛、柠条灌丛、黄刺梅灌丛、三裂绣线菊灌丛、沙棘灌丛及酸枣灌丛等,草本主要有本氏针茅、茭蒿、铁秆蒿、百里香等。
中部引黄工程隧洞穿越保护区的西部,穿越区域分布有小片的柠条灌丛,但覆盖率较低,其他的乔木树种主要是杨树、榆树等呈零星分布。
该区域的野生动物种类相对匮乏。据调查,在村庄附近,主要是一些与居民生活联系紧密的种类,如鸟类中的麻雀、喜鹊、家燕、朱颈斑鸠、白鶺鸰、大斑啄木鸟、大嘴乌鸦、灰椋鸟、灰眉岩鵐等,兽类中有黄鼬等啮齿类动物。山坡中常见的爬行类有丽斑麻蜥,鸟类有红隼、阿穆尔隼、雉鸡、凤头百灵、三道眉草鵐等,兽类有草兔等,没有大型兽类分布。在穿越区域内,没有褐马鸡分布。
2 工程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2.1 施工阶段
2.1.1 对植被的影响
引黄线路拟穿越的区域,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小,保存着油松、侧柏、山杨、白桦、榛、山桃、山杏等优势树种。在植物区系中,一些具有热带、亚热带亲缘的植物,如臭椿、酸枣、杠柳、白羊草等,在保护区内均有大量分布。此外,由于人为活动的不断增加,又在改变着保护区内植物的组成,如来自区域外的华北落叶松、葡萄等植物,在保护区内随处可见。引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野生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其影响方式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扬尘。如临时施工道路干旱季节引起的扬尘,可覆盖于植物的叶表面,影响光合作用及生长。据测算,由于施工扬尘,可使20-50 m范围空气中的TSP含量增加0.3-0.8 mg/m3;当天气干燥、道路路况较差时,车辆颠簸引起的扬尘在道路两侧短期内浓度可达8-10 mg/m3,但在下风向200 m以外基本无影响。二是施工营地排污。工程线路较长,施工营地分散,单处的生活污水、垃圾污物排放量虽然较少,但集中处理很难做到,存在污染水体、土体影响植物生长的可能。三是材料堆场影响。由于施工中的石灰、水泥等大用量建材堆放,如若防护不当,极易产生水蚀、风蚀而对生态环境施加负面影响。四是施工机械排污。施工机械由于工况不良产生跑、冒、滴、漏油污与露天放置被雨水淋涮产生的油污,加之作业施工人员倾倒、丢弃的生活废弃物等,均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五是施工便道占地。临时运输道路虽属临时性占地,除扬尘扩散外,往往会使一定范围内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变成光秃裸地。六是弃渣场地。隧洞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渣,集中堆放会压埋植被,如若防护不当,将会冲刷毁坏农田和林草植被。
2.1.2 对动物的影响
引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保护区动物在短期内产生一定影响。其影响方式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因开挖和弃渣堆放,将直接破坏动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其种群的繁衍生长;二是施工产生的噪声,对施工区域及附近鸟类等动物的正常栖息、繁殖均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三是施工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将对大量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迫使迁往它处;四是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排放污物,将会对动物的正常生存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五是施工对动物产生惊吓,会造成迁徙,从而影响自然平衡。
2.2 运营期间
2.2.1 对植被的影响
施工结束后运营期间,由于输水隧洞进行衬砌,基本不产生渗漏现象,不会对隧洞上方的土壤水分产生影响,因此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甚微。通过对临时占地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对弃渣区域进行拦挡、排水、覆土和恢复植被,有利于改善施工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
2.2.2 对动物的影响
隧洞为穿越形式,运营期间不会阻碍野生动物穿行,也不会对其造成隔离,对动物影响较小。随着对占地区域的植被恢复,在植被内生活的鸟类、兽类等动物将相继回归,数量将会上升,动物的多样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将会逐步恢复。
2.3 影响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中部引黄工程穿越贺家山自然保护区,在施工期间将会对被保护的植物、动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项目水土保持责任范围内各项生态建设措施的实施,对被保护的植物、动物产生的影响将会逐步消除,恢复原有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3.1 针对影响采取的科学防范措施
3.1.1 抑制扬尘
一是在运输砂、土、灰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时,车辆加盖篷布;二是对临时施工道路,采取洒水、灭尘、路旁建造植被等养护管理措施;三是对施工现场线路很短的主要道路,采取泥结碎石硬化处理;四是施工现场土方、灰料等集中存放处,采用覆盖防尘。
3.1.2 弃土弃渣场防护
弃土弃渣集中堆放场地,应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护方法。首先,无论是沿坡弃还是沿沟弃,均要在弃放前修建拦挡工程;同时,建立完善截排水系统,防止弃土弃渣的暴雨洪水冲刷;第三,弃放结束后及时平整覆土,恢复植被或农田;第四,安排专人加强管理,发现隐患与问题及时处理。
3.1.3 避免噪声
一是对噪声特别大的机械,要采取加防振垫、包裹和隔声罩等有效措施;二是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噪声大的机械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夜间尽可能不施工;三是承担夜间运输的车辆,禁止在施工区域鸣笛。
3.1.4 场地防护
一是在施工营地建旱厕、设置垃圾箱,并注意污水排放;二是对石灰、水泥等大宗建筑材料堆场,周围设置防护墙或网,并加遮盖物,以防止雨水冲刷和风蚀。
3.1.5 文明施工教育
加强对参建人员的文明施工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其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自觉保护意识,尽最大可能保护现有植被不被破坏,禁止偷捕野生动物违法行为。
3.2 减少对野生动植物影响的治管措施
3.3.1 科学安排施工
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施工期和施工时间,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3.3.2 生态恢复和重建
要依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高标准地实施有关措施,搞好生态恢复与重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3.3 加强施工和运行阶段生态环境监测
在引黄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与贺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商,建立生态影响动态监测站,购置监测所需的仪器设备,确定监测人员,制定监测制度,落实监测经费。加强施工和运营阶段的定期监测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请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