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人成长成才理念思考
2015-08-15姜广举李树德
姜广举,李树德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对于当代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习准备严重不足、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现实问题。如果沿袭传统精英选拔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忽视高职学生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必将难以为继;如果忽视以有能有德的完整人为培养目标而埋头于类似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我们的企业将拒绝这样的学生;如果继续突出知识记忆而忽视实践技能培养,我们的毕业生将不会赢得社会普遍认可和尊重。面对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和学校的生存危机,我们力图通过对高职院校人人成长成才的理念思考,闯出一条适用于当代高职发展的新路子。
一、人人成长成才是建设新类型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
人人成长成才,不是让每人都成为领导者、总经理、科学家,而是量才施用、用人之长,不论其学历、资历、职称、身份如何,只要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都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在当代,升级人才智能结构以及构建多元化人人成长成才的投入机制是建设新类型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
(一)人才智能结构需求的升级是提出人人成长成才的根本动因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者,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高职大学生人人皆可成才的问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是人才,而高职毕业生不能算是人才,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的有学历、职称的是人才,而高职毕业生从事具体生产的技能劳动者不能称之为人才。事实上,看待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管他是知识型劳动者,还是技能型劳动者,只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就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改革那些不合时宜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用人机制。”目前,企业对人才智能结构的需求已经升级,既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有用人才,也要求高职学生成为素质较高的知识型劳动者,既需要高职学生具有创优热情、创新智慧、创业潜能,也要求高职学生成为合格的有能有德的完整人。完整人的培养涉及千家万户的未来希望,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资源,也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培养的蓄水池和孵化器。当代,人才智能结构急需升级,原因是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发展高职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就业时间。在高校入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普通高校升学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也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构建多元化人人成长成才投入机制
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就是最终要使学生能够及时就业,顺利就业,满意就业,稳定就业。在当前,建立多元化的人人成长成才的投入机制是解决就业的最佳途径,就是要使高职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投资成本收益分担分享长效机制,建立用人单位与个人、学院与学生、政府之间责职与权利统一协调的机制。
“没有大量的合格人才,必然在竞争中落伍。”因此,必须强化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投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发展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引导鼓励企业利用政府税收减免、贴息等优惠政策,积极设立企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扩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促进企业成为人才开发的主体、人才使用的主体。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严格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在企业人才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社会参与构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境内外各类社会机构、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人才投资,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渠道,放开办学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办教育。同时要打破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相互封闭的壁垒,设立聘用教授工作站,让有志于职业教育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成才,将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企业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现自身价值。依托国家侧重职业院校人才规划、科技合作项目,加大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社会与企业职业一流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人成长成才的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人人成长成才的实现必须探索富有个性化的培养人才之路,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灵活处理各专业课程的组合关系。
(一)专业课程的灵活重组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按本科本位模式进行设置的,其课程的推进组合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的,课程设置受传统大学科目设置的影响,组合方式大同小异。而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对人才需求又有多种情况,所以,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灵活处理各专业课程的组合关系。
专业课程综合型设置模式为人人成长成才提供现实基础。有些中小型个体企业、乡镇企业的一些岗位,从业者要身兼数职,既要完成一份主体性工作,还要完成其它杂务工作。如小型乡镇企业因规模小,工作岗位划分得不是很具体,它所聘用的助理就是是综合秘书,要身兼数职,除了助理工作外,还常常要兼顾销售、统计、人事、财务、计划、档案管理等工作。这样的助理,需要掌握文秘专业知识,也要掌握该专业外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根据这一现实状况,文秘专业要开设营销、企业管理、统计、经济管理、财务、法律等选修课,作为文秘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基础,文秘专业作为主打课程,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主体,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在突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相关专业的部分课程融入主体课程教学,融会贯通了各专业的精干科目,形成专业课程综合型设置模式的课程组合,培养的学生就能适应身兼多职者的社会需要,也拓宽了学生就业的门路,这是职业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专业课程列型设置模式为人人成长成才提供路径选择。一些新兴企业对就业者需要具有几个专业的相关知识,企业对就业者的专业知识需求并重。如计算机、机电、电气专业等高科技产品的营销人员,必须有两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如果工科、文科其它专业学生来进行这项专业性工作,就不能了解产品结构、性能、原理、适用范围,面对顾客也讲不清楚,不能准确回答客户提出的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问题。若是用计算机或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做这项工作,他又缺乏谈判技巧及签合同的法律知识,这就需要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职业学院要在这方面进行创新研究,进行市场深入调查,不断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会很受欢迎。
(二)适应产业发展的质量提升
人人成长成才理念的提出是高职院校努力寻求和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结果,是我国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的突出表现。高职院校要集中精力为学生寻找职业发展空间,主动对接人才培养不足的产业,尤其是大批紧缺人才,以解决新兴企业生产技术不足的难题.对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高职院校要果断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以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以对接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问题。在这里,学院要建立以数据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实例为支撑、以就业结果为评价依据,来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理论专任教师必须和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训教师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为人人成长成才的实现提供保障。
为了提升人人成长成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广泛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联盟平台,逐步建立起学院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促使高职专业建设更加适应产业发展,努力实现行业企业参与院校办学,吸引行业企业更深入参与到合作办学,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更加注重招揽人才、吸引人才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研发。
三、高职院校人人成长成才理念的价值意义
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建立在,只有“学生好,才是真的好”这个前提下,才能赢得社会普遍的认可和尊重。人人有才,人人成长成才理念的践行是当代职业教育家的目标,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的需要,人人成长成才理念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在高职学生中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以达到精神和情感激励。新的人才观认为人人都有一技之长、人人都有发展的潜力、人人都可以成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过:“我的职教梦想是让每一个职教孩子都能写一手好字、画一手好画,让他们拥有独特的个人气质,人人成才。”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更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合作精神,在快节奏和重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能提炼一定的适应性和耐挫力。
其次,通过高职院校人人成长成才的平台建设问题研究,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人成长成才理念能改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价值观偏激,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前途,不关心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等问题;也会改变学生一味追求眼前的个人快乐,视野狭窄,心胸偏执等局限性和毛病。人人成长成才理念研究的现实意义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
再次,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由一元转化为多元。多元评估机制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中的偏才、怪才和鬼才都能得到认可。学校应设置多种奖项,增大学生的受奖面和受奖比例,改变传统的以成绩好坏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人才的观念,使大多数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受到奖励,既包括课内的学业成绩奖,又包括课外的兴趣活动奖,既有综合性奖励,又有单项奖励。
[1] 董炜.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N]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6-11(001).
[2] 董克用,赵达.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N] .光明日报,2010-6-17(007).
[3] 石平.人人都可以成才[J] .北京:求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