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四大特色
2015-08-15邢智强
邢智强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2)
近年来,得益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及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发展的硬件问题。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特色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呈趋同迹象,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品牌培育,难以在办学中突出特色。我们认为,与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不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高职特色、企业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才能突出学校特色,形成学校品牌。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高职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这一办学定位,决定着这种教育必须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也要突出“高职特色”。
(一)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高职特色”。物质文化是校园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等“硬件”设施。首先,教学设施方面,可以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楼、人行走廊等建筑物墙壁上,悬挂名言警句、校纪班规、职业规范等宣传资料;可以在校园景点中树立行业代表、杰出校友等人物雕塑;可以用行内名人、合作企业名称等,命名校内楼宇、路桥、广场等设施,使校园充满“职业特色”;其次,实习实训设施方面,要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办学的行业适应性、生产适应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方便学生《测量技术》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在校园内设置有近50亩地的模拟测量情景教学场地。为满足汽车机电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建立了汽车机电实训车间等,初步形成了具有职业培训特点、以行业技能养成为重点的校内实习实训体系;再次,图书馆建设方面,要在加强网络电子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有限的图书资源,及时追踪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发展趋势,满足学生日趋增长的信息需求;最后,学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宣传画册、信封、文稿纸张、校园网络等“小件”,突出学校职业教育文化品位,突出校园文化的“高职特色”。
(二)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高职特色”。与传统职业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无论是服务性职业,还是生产性职业,都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就业者,实现学员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必须以该目标为中心,突出“高职特色”。首先,在教学制度方面,要围绕双证(毕业证书与技术岗位证书)、双师(教师职称与其它职称)、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建教学制度的“职业特色”;其次,在学生管理制度方面,要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重视学生知情权的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管理,突出学生管理制度的“职业特色”;再次,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将学生活动制度化、常态化的同时,构建完善的职业规划监控制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突出学生指导的“职业特色”。
(三)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高职特色”。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学校成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之间各种关系的习俗和风气。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校内各主体行为方式的引导,也涉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岗位文化的融合。在高职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要求我们重视教师主导性行为的文化建设、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修养、注重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对接,以及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的研究。
(四)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高职特色”。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各主体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更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非技能性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学生创业精神(企业家才能)培养和社会文化学习。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提出“厚德树人、技能立业、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职业导向性、市场导向性。其次,要注重学校精神的培育。其具体做法包括:精心设计学校标志,包括校徽、校训、校歌、校刊、校服的设计;通过升校旗、戴校徽、唱校歌及其它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使学校精神深烙于每个师生员工思想之中、并体现于行动之上;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注重职业人文精神、职业道德理想的培养;通过专家学者的知识讲座、精英事迹报告、学术成果交流等形式,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特色”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直接服务于企业,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于这一宗旨,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熏陶作用,培养在校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感,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企业特色”。
(一)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学习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将企业现代生产管理经验融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之中,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企业特色”的根本保证。目前,尽管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不应是固定的,而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尤其要抓住市场经济发展的契机,以企业文化感染校园文化,不断探索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改进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就可以引入企业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围绕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学生技能、就业水平等五个方面评估教学质量。
(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人才的合作、技术的合作,更是一种文化的合作。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必须注重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校企合作中,尽管合作形式各有不同、合作范围不尽一致,但合作目的,都是要以企业资源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让师生在顶岗实习中,亲身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赋予校园文化更多的企业特色。高职院校要通过订单培养、项目合作、工读交替等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学校收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各方主体的共赢,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三)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企业化环境。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其办学就必须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实习实训基地所营造的浓厚企业文化氛围,正是高职学生体验企业环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理想场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可以缩短“学员”向“职员”转变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习实训基地,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作为高职院校稳定的实践教学的场所,执行的是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所处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身处其中,基本技能、实践技能、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都可以得到有效培养,校园文化更能突出“企业特色”。
(四)强化师资力量培养,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理论教师偏多、实训教师短缺,双师型教师不足”是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强化与企业的人员交流。一方面,学校人事部门可以主动深入企业挖掘人才,把外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请进来”,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之中;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支持教师接受企业培训、参与企业工作,鼓励教师帮助企业从事技术攻关、项目开发,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车间参加劳动锻炼,或利用闲暇到企业单位兼职,把自己的教师“送出去”学习、锻炼。这种人才“请进来”、“送出去”的交流合作,既巩固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更强化了校园文化的“企业特色”。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行业特色”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更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高职院校的文化特色,主要通过“特色专业”来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行业特色”,必须强化学校专业建设,突出“特色专业”。
(一)在专业建设中融入行业文化。将“行业文化”融入“专业知识”之中,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行业特色”的必然选择。首先,要根据行业要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材,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要结合专业教学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素质;再次,要将行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紧密结合,根据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通过座谈会、专题讨论、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履行社会义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情操,做一个全面的、合格的劳动者。
(二)积极营造行业文化氛围。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其文化氛围也要突出行业特色。营造行业文化氛围,首先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行业特色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系部、专业的双层主动机制,积淀、弘扬健康的校园文化。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交通行业,面向市场经济,服务富民强省”的办学定位,就是对突出行业文化的诠释;其次,要结合行业特征和专业特色,在精心打造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寓教于乐,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培育具有行业特色、专业特色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操。
总之,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扬弃的长期过程。这其中,既要重视经验总结,更要跟踪行业发展动态,赋予校园文化显著的行业特色。例如,交通职业技术类院校就要倡导、培育交通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交通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农业职业院校则要倡导、培育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农业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
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院自身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影响高职教育规模及其发展速度的同时,高职教育也以独特的方式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区域特色”,是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高职教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不同地区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对于地方而言,高职院校拥有一群素质较高的师资和管理者,一般具有较好的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这些优势,使得高职院校在其所处区域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当地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文化工作者还要努力提炼地域文化的精华,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校园文化更富地域特色。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域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智力支持,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按性质和形态分类,高职院校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和智力支持,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物质资源服务等四个方面。首先,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才紧缺,是制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受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生活差距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从外部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难度较大。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高职院校,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对区域人才需求趋势的准确把握,主动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实习场所、实训模式等,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市场适应性,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次,科技咨询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高职院校大都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施设备,汇集了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更有可能攻克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障碍。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当地企业联系,为其提供科技攻关、咨询服务,实现与当地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融合、共同发展;再次,信息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交流、传播、运用等。与科技咨询服务相比,高职院校的信息服务具有形式灵活、涉及面广、约束条件少的特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构建信息交流传播平台,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强化校园文化的渗透力,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校园形象;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利用自身的设施设备,如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为地方社会提供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物质资源服务。
(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地方服务功能。高职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就业的特殊群体,在学习期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与社会的联系。社团活动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是实现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对接的重要桥梁。学生社团可以通过提供文化教育、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活动,服务于社区发展。其具体做法包括:(1)社区挂职。通过组织学生干部或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习时间,到社区团委、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2)为社区提供道德或法律援助。主要是组织志愿者,为社区范围内的老弱病残或困难家庭提供义务劳动、义务家教等服务;组织社团到社区、街道进行交通规则、法规纪律、文明礼貌的宣讲活动;(3)为社区提供培训和教育服务。主要是利用优秀学员,依托市民学校、培训机构等组织,为社区提供驾驶技术、汽车修理的培训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或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依托社区青少年服务机构,提供科普知识、课外辅导、心理健康、环境保护的宣传、咨询服务;(4)为社区提供文娱服务。组织学校文艺骨干、文艺社团深入社区,举办积极、健康、愉悦的文艺演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
[1] 汪波.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
[2] 俞立军.企业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中国高教研究,2010,(7).
[3] 陈红.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入 [J] .教育与职业,2011,(29).
[4] 裴小鹏.构建高职院校主流价值观的校园文化问题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1,(23).
[5] 谷献晖.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作用与途径[J] .中国成人教育,2011,(9).
[6] 汪长礼.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