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15-08-15姜丽美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劳动

姜丽美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而从该专业人才供给量角度看,全国每年培养的毕业学生数量仅为5000人左右,人才的供给量远远小于需求量。但事实上,该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不仅总体就业率水平偏低,且大多数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仅有少数毕业生能进入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工作或进入商业保险公司工作,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现象。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是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内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一是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进行探讨(王小春等,2013;张学英等,2012;刘玉娟,2011;郭荣丽等,2009;等),另一类是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季璐、李放,2014;翟绍果、许琳,2013;等),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重复度较高,研究内容较宏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实践教学设计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即提升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而且必须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结合所在学校学科优势以确立自己的专业定位并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安徽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自2013年修订后,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如何一直未进行评价研究。本文试图结合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进行探索,希望对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有所帮助。

二、安徽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安徽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个是社会保障方向,一个是劳动方向。以前的培养方案过多地注重了社会保障方向,而且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业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时缺乏岗位工作技能,就业不太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专业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经过教师多次开会讨论,修订完善了2013和2014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完善了课程设置,优化了课程结构,加大了实践教育教学的比重,对实践教学学时、内容、形式都进行了更新。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教学形式。按照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目前本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开设的专业实验课程。如我校针对本专业开设的《社会保障职位实训教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程在课堂上联系实际开展的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二是依托相关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三是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调查与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其次,在实践教学手段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强化。一是建立了社会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通过引进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流程,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满足岗位实际操作需要。二是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让学生能够到相关专业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近年来本专业加强与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等实际业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目前已构建了15个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三、安徽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规划

自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以来,一直在对实践课程设置进行探索调整,但由于本专业的建设至今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所以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往往是借鉴其他高校实践课程设置的经验,或者是觉得哪门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或者便于开设就开哪门课程,造成了实践课程设置较混乱。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支持力度不足

首先,实验室建设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我校公共管理实验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提供了一定硬件支持,但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模拟软件建设较匮乏,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其次,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目前我校虽然与许多实践基地有见习协议,但由于人社部门、卫生部门等这些单位和岗位性质较为特殊,导致很难让大批学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去实践,即使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实践机会,也很少有机会能够操作实际岗位上的工作。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多是年轻教师,且很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历,虽然教师整体的学历水平很高,但主要擅长理论课的讲授,其自身实践经验及技能却较为欠缺,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尚缺乏较为科学的、可操作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目前,我校虽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使得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比如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究竟应该通过哪些指标来评价、由谁评价等等,还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因此,有的教师对实践教学采取应付态度,也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水平提高有限。

四、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一)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验教学环节方面,应加强校内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安装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相关软件,让学生可以得到仿真实训或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农村社会保障相关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参观基层社保部门,也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低保等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状况等。

(二)建设多样化实践基地

应建设多样化实践基地,搭建学校与人保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社会相关部门实践。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内容,可以面向五个层面建设实践基地:(1)机关单位,主要涉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职能部门;(2)事业单位,包括职业介绍中心、社会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部门;(3)与社会保障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如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会、协会,基金会等;(4)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岗位;(5)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三)建设“出得去、进得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要求均较高。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进入相关部门进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相关部门的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定期举办从业知识讲座。

(四)健全实践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首先,每学期授课初应由系里统一安排实践课程,并指导相关授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要求、时间、形式和手段等加以明确。其次,加强过程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监督检查,以客观反映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等等。第三,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评办法。在成绩考核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报告质量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最后,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比如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报酬,以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黄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本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7).

[2]李燕荣,唐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研究,2009,(10).

[3]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科学分类研究[J].学理论,2009,(24).

[4]黄波,赵绍成.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

[5]刘玉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1,(6).

[6]娜仁图雅.完善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

猜你喜欢

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全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