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考核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5-08-15欧阳世芹
欧阳世芹,奚 莹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960)
高质量的产品,一定要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检测程序。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毕业生质量的高低与学校考核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的毕业考核,是对高职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高职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进行考核的主要手段是毕业设计(论文)。
众所周知,产品的质量检测程序若不严格,产品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作为毕业考核手段,高职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教育部早在2000年发文的《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教高厅[2004]14号文强调“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并且明确规定时间不少于半年,同时毕业设计(论文)被列为高校教学评估结论的关键指标。
虽然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在高职教育中极为重要,教育管理部门也非常重视,但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如人意。作为具有多年高职院校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列举了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一、高职毕业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本世纪初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文件,使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评价和管理模式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受到相对成熟的本科教育的影响较大。
在高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而对于高职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选题、撰写要求、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也深受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影响,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和创新性,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也过于宏观、抽象。高职教育强调“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而更重视的是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要求高职学生撰写出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显然超出其能力,这也与高职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要求相矛盾,背离了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
2.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不到位
(1)时间安排不合理。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不少于半年。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启动时间通常是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时间,这个时段刚好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择业时间。因参加顶岗实习或外出找工作,大部分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方面,由于精力的分散,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大打折扣。据调查,绝大部分高职学生用于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不到8周,与实际的教学安排存在较大出入。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论文撰写期间不在学校,这给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虽然当今社会有电话、短信、QQ和微信等多种通讯手段,但是针对论文中的具体问题,这些方式还是不如当面交流效果好。在整个论文撰写阶段,有一些学生根本不会主动联系指导老师,甚至指导老师都无法联系上他们。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的系列问题,使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本就无法得到保证。
(2)选题范围、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符。据调查,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校内指导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校内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内容、工作场所的限制,其知识体系偏重于学科体系,习惯于理论思维,选题思路狭窄,因此题目过于理论化,与高职学生就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贴近度较低。选题因未能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实际的岗位工作毫无指导意义,没有充分体现高职专业职业性和岗位性的要求,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
(3)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疏于管理。高职院校虽然对毕业设计(论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有具体实施、检查、评分等各项管理要求,但具体的实施细则不完善,特别是在过程控制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长期在校外顶岗实习,实习单位的分散性和岗位的多样性,使学校和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和质量难以监控。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但教师队伍的配套建设并未跟上步伐,生师比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繁重,同时要承担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往往超过其承受能力。这点在民办高职院校显得尤为突出,据调查,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周教学课时在16节以上,同时要承担20-30人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更有甚者,教师的周教学课时在20节以上,要承担60多人的毕业论文指导。由于自身教学任务繁重,还需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再加上时间紧,多数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指导过程中有心无力,致使指导的效果不理想。
3.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低,形式重于实质
检视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情况,可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东拼西凑、抄袭、请人代写;完成的设计(论文)格式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可读性差,更不用提学术性和创新性。虽然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极低,根本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但这并不会影响学生顺利毕业。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基本上就是个形式,只要写了,不论好坏,一律通过,这显然违背了将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毕业考核手段的初衷。
究其原因,根据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招考制度,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分数较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文字功底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归纳、总结的能力也比较缺乏,较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撰写学术性毕业论文超出了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能力范围,但若要毕业,就必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以大部分毕业生只能应付差事、敷衍了事。一些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对指导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是不求甚解,经常是置老师的指导意见于不顾,不加修改原封不动地上交。常言道“罚不责众”,当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学校指定的标准时,很多高职院校会主动降低标准,以便学生能顺利过关。或者说,在清楚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且未找到更好的毕业考核方式前,高职院校将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种形式化的程序继续执行而已。
二、高职毕业考核的改革措施与建议
1.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考核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的表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高职教育应特别注重实践性、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作为高职毕业生最后一个考核环节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应针对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解决一个实际的岗位工作问题。不应该简单地照搬重学术性、理论性和创新性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
2.加强对毕业考核环节的管理
(1)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应强调岗位实用性和应用性,不做学术性、科研性的论文,不盲目追求创新性。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应将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根据顶岗实习的岗位工作撰写可行性报告、调研报告、企划方案、工作案例分析、技术应用或改进方案、项目实施及管理方案等,每一个报告或方案能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相关工作问题的能力。
(2)科学、合理地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时间。为了避免高职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和择业并行的时间冲突,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高职院校可提前布置毕业论文撰写任务,单独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专门在校撰写毕业论文,这一期间,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教师指导和自己实地调查,完成自己撰写的方案或报告的基本框架。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阶段。随后可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撰写的方案或报告,并进行修正,在顶岗实习完成后,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对方案或报告进行完善。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就避免了前文所提及的时间冲突,以及指导教师无法进行现场指导的难题。
3.构建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探索多种毕业考核方式
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系列问题,就要寻找多种毕业考核方式,替代单一的以高职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考核的现状。毕竟论文、方案或报告,这些纯文字的东西,多少有些偏理论化。高职人才培养注重技术和技能的应用,毕业考核也应该以实践性的职业技能作为考核的方式。因此,应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构建兼顾知识和能力、突出职业能力考核的技能考核体系。具体可以探索以下做法。
(1)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托,实施“双证书”考核制度,构建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借鉴国外“双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经验,在职业教育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如会计专业,可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是否取得,作为毕业考核合格与否的依据。
(2)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校园里办一个工商模拟市场,要求毕业生以商铺经营的方式参与,并以商铺的营销模式,最终产品的销售情况,作为毕业考核的依据;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举办模拟的证券投资大赛,以大赛的成绩作为毕业考核的依据。
(3)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企业本位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是学校本位的。一些专业课程虽然设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大多数是在学校进行的。因为设施和环境的限制,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学,在内容和方式上,与真实的职业实践大相径庭,学校本位的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完善的实训设备和工具。因此,企业实习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最有效途径。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刘金霞.高职毕业论文的问题、反思与改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
[3]来继敏,许焕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4]李伟庆,叶培群.论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与管理[J].高教研究,2007,(1).
[5]李煜.高职教育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
[6]罗长金.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措施[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7]王丽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与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5,(6).
[8]杨亚丽,秦静远.高职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