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5-08-15夏学文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院校

夏学文,周 喻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现代意义的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其培养目标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至今,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已达成共识。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其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人才,其他的特性都是围绕着这个特性而产生的,并为这个特性所制约。高职教育作为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既具有高等教育的高教性特征,也具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另外,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而言,其服务的区域性(行业性)明显较强,所以区域性也是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高职院校办学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特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才能办好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时,应结合其固有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最本质特征,同时兼顾应用性、职业性、高教性和区域性类型特征,采取开放办学的思路,向行业企业及社会开放、向国际开放、向全体学习者开放,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学校全方位、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开放,才能科学发展。

一、开放性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

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与“校本教育”的结合,其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拥有中职毕业生难以达到的技术素质要求。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具有更为强烈、更为鲜明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高职教育要面向行业企业开放,与行业企业合作,这些特征要求高职院校办学时,要保持开放性。高职院校开放办学是指高职院校办学相关要素及相关环节以开放的形式来组织和运行。对高职院校而言,开放办学是高职教育发展背景和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保持高职院校有序、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之一,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周期的缩短,职业更新的频率也在不断加快,不断有旧的职业消失,新的职业产生,如前些年的接线员现在不复存在,而涌现了诸如播客、写客等新兴职业。职业的变化不但表现在职业类型的变化,还表现在同一职业内涵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同一职业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会发展变化。如同是建筑制图员,现在要求其会使用CAD制图。同时,职业教育还要贯穿职前、职中和职后,包括职业资格教育、在岗培训、转岗教育等。因此,高职教育应面向市场和职业岗位变化要求,开放地提供动态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不是以传授具有完整体系的系统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并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上注重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学习环境上,要求在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双环境”下育人。在校内要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校中厂”,在企业建设具有教学功能的“厂中校”。学习内容上,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师资队伍要求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并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共同施教。要达到上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开放办学,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角度看,高职院校必须开放办学,将校内校外、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构建具有开放性的教育模式。

(二)满足社会终身学习需要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由一次性、终结性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更加广泛,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延伸到终生,持续地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共识。

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帮助人增进学识和提升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一种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在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成高中阶段学习者,通过全日制的高职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实现理想就业;社会从业者,通过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满足岗位新要求;社会失业者,通过转岗培训实现再就业。高职教育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而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成功,更应该向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开放,以多样化的办学方式满足人们的不同学习选择。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对象不仅有全日制的学生,还有“学制后”和“学制外”社会民众,使每一个愿意学习者都能实现自己的学习梦想。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突破学校围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向受教育对象开放,不分年龄、性别、民族、户籍、经历,只要是具有学习意愿者,就要充分满足他们终身学习、提升自我的愿望。高职教育只有面向社会所有学习者开放,充分实现教育的广泛性,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才能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高校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提供知识应用和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中责无旁贷。就其社会服务职能而言,针对服务范围,相对于服务全国、甚至全球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具有鲜明的区域(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办学背离区域,高职院校则生存无基、发展无源。

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要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产业、行业等有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其专业设置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其人才培养应根据企业岗位要求;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必须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困惑和技术难题,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有的放矢地服务区域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而要做到这些,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多与行业企业接触,与行业企业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才能收集到行业企业的人才和智力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四)高职教育和谐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

当前,从全国范围看,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和谐。从宏观层面上看,表现为区域间、城乡间不平衡不和谐。东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较快、院校办学条件较好,中西部地区发展慢、院校办学条件较差。城市高职院校发展较好,农村高职教育办学艰难。从中观层面上看,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和谐。示范骨干校与非示范骨干校之间有差别;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在办学自主权、办学环境等方面不同;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在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不同;不同的办学主体、不同的办学形式、不同的投入保障、不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差别较大的不同办学质量并存的格局。从微观层面上看,面对高职教育不同入口的生源、不同学制的学生、不同诉求的学习者,高职院校还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差别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够,没有充分实现系统功能与目标的和谐。

为促进高职院校和谐发展,各院校应面向其他高职院校开放,加强校校合作,促进校校交流。充分利用校校交流合作的机遇,探索“校校合作”开放式办学模式。优势学校要帮助发展不够的学校;各院校都要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职教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研究不同生源的特点,做到因才因需施教,促进高职教育和谐发展。

(五)教育国际化影响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教育更加开放,国际间教育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更加频繁。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教育发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模块教育等。我们应进一步树立国际视野,放眼看世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做法,兼收并蓄、批判吸收,引进来并选择性消化应用,才能在较短时间追赶上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才能为建设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的具体实践

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开放式办学的理念不断深化,开放式办学的举措不断落实,开放式办学成果逐步增多,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化在教育领域得到深化。高等教育办学的国际化视野促成各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出去、引进来”,教育资源和人员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也不例外。近些年,高职院校与国外职业教育的交流和合作发展迅猛,交流合作的形式多样,内容繁多。教育部实施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组织了相当部分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领导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职教强国学习交流,开阔了高职院校领导的国际视野,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对外开放。部分高职院校引进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引进课程和培训包,安排教师出国出境培训学习,与国(境)外高校互换交流生,开展留学生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一定成效。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趋同发展的不良倾向。现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基础理论研究储备不足,面对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范式,高职院校在开放中予以直接地借鉴和吸纳。任何范式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在吸纳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造的不多,面向美、英、德等国的教师交流、学生互换、课程借鉴等成为标准的国际化发展范式,这种发展范式千校一面,与高职教育开放性多样性诉求不相适应,但也没有寻找到创新性突破的路径。

(二)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最突出的表现为校企合作办学。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解决学校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和管理的不适性,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共识,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依据产业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使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引入企业相关岗位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置课程、选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联合企业,合作实施教学过程,将课堂设在车间,引聘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校企合作实现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部分企业直接投入资源,独立创办高职院校或与高职院校联办,实现深度的校企一体或校企合作。这些举措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服务行业和区域。高职院校针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革新、工艺流程改造、产品开发和管理创新的需求,发挥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同时利用教育培训优势,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校企合作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既是高职院校强化服务社会职能、提高社会声誉的需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训了教师的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通过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为企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员工素质的提升。

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存在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实效不足、合作互动性不强的问题。校企合作许多停留在签协议、办仪式层面。由于企业以经营获利为主要目的,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企业应担当教育和人才培养责任的宏观氛围,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多在人才使用方面,资源共享、专业课程共建并不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对于这些合作企业没有过多的兴趣,合作层次浅。在与高职院校合作中,企业在人力资源不足时,会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来企业以解决这一难题,但学生所从事的岗位是否与专业对口企业并不关注,在岗位工作中是否具有教育和教学功能,企业也不会关注,而企业大量紧缺的岗位多是不需要太多技能和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作业岗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然不能学到太多的技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没有直接利益的驱动,企业主动性不够。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技术实力的原因,在企业技术改进中不是不可或缺的,企业也不是一定要寻求高职院校的帮助才能解决技术问题,因此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依存度不高。更多的是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企业的合作与帮助,因此,校企合作存在高职院校一方热的现象,互动性不强。

(三)高职院校校际合作不断加强

高职院校校际合作主要是指国内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这种合作一是基于国家的制度安排,如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明确规定优秀高职院校要帮扶部分中西部发展不足的高职院校,二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诉求,如部分学校为学习他校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或想引进别校优势资源而寻求合作。高职院校校际合作交流促进了院校间的合作,学校间开放共享办学思路、经验、做法和资源,可以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体的实践中,校际合作有强强联合、强弱合作、优势互补三种形式。强强联合中,强校与强校之间相互交流、共同磋商发展中的问题,能做到强强联手、共同提高。强弱合作,强校帮扶弱校,促进弱校的发展。如国家示范(骨干)校帮扶区域内或中西部发展不足的学校,这种合作强校会派出管理团队到弱校帮助其完善管理体系,会安排教师去弱校援教,会接收弱校教师到强校培训,提高弱校教师水平,强校还会接收部分弱校学生来校学习,甚至有部分强校还会捐赠设备、资金帮助弱校。优势互补型合作是双方发展各有特色,合作与交流是相互的需要,合作中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共同进步。高职院校校间的交流合作,打破区域、类型、发展水平的隔离,促进高职院校间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校际合作中,存在发展趋同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各校都没有形成较为稳定和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和发展模式,都是在探索之中。校际交流合作中,直接模仿和借鉴他校的做法是一种较为经济的促进发展的做法。因此在校际交流合作中,机构设置趋同、目标定位趋同、专业设置趋同、教学改革趋同、管理方式趋同,最终会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高职院校千校一面,特色不鲜明,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高职院校的外部监督机制不断完善

高职院校开放办学不仅体现在国际交流、校企合作、校际开放等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上,还体现在外部监督机制的形成上。在办学质量上,不仅有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还有外部的监控。形成内外结合的办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质量保障的普遍要求。高职院校外部监控主要包括:政府监控、社会评价、行业企业监督评价等。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评估制度,每五年一个周期,对高职院校进行一轮办学评估,以监控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社会上,有专门研究机构也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并排名;社会媒体也非常关注高职院校办学状况,不断报道和发布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也形成监督力量。行业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为了保障用人的质量,会及时反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发布用人满意度情况,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形成监控。外部监控机制的形成,也需要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表现。

外部监控机制是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的需要和表现,其有效性和效率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重条件轻结果、重统一轻差别、重形式轻内容,影响了评估的应用之义。社会及行业企业监督,其反馈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高职院校,造成各方信息不对称,影响了监督、评价、反馈、改进等环节的高效运行,其约束力有待增强。

三、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开放式办学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共识,也存在不足。开放式办学需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多方关注、多方参与,针对不足,要进一步完善开放式办学之路,各方需共同努力。

(一)高职院校要坚持开放办学,合作育人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放办学进程中,遇到一些障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但高职院校不能退缩,要坚定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的信念。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在办学理念上,高职院校要树立对外开放的思想,坚决摒弃过于强调学校独立育人的观念。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做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开发课程,与企业共享实训资源和师资资源,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企业。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校际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交流吸纳他校的优秀经验,求同存异,结合学校实际加以改进,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引进国际优秀的职教师资,交流留学生,做到引进、吸收、消化、改进、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发展模式。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输出我们的职教发展模式和好的做法。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育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放,招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学员,以满足全民学习的需求;要在时空上开放,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做到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习;在教学管理上开放,课堂不限于教室、教师不限于专任、考试不限于试卷、学制不限于三年;要在监控体系上开放,要构建起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企业应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鲜明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输送到企业,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是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人才的主要提供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企业入职员工的素质,因此企业应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利益获得者的地位,主动担当起与职业院校合作育人的责任。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具有教学功能的学习环境,安排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接受高职院校教师来企业实践锻炼,及时将用人过程中反映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高职院校,促进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赢。

(三)政府确保制度资源供给,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职业教育就是办经济、就是办民生。政府负有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职责,需通过制度安排,促进高职院校开放办学。政府需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相关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企业的教育责任,界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自定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府出台制度明确职业院校信息公开责任,如实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年度发布制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核心数据公开制度,完善高职院校接受外部监督的诊断性评价制度建设。政府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外部监督,形成多方监控评价体系。政府要加强对第三方评价中第三方的资质管理,保证第三方监督的客观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不断推进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为开放办学提供支持

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要实施开放办学,在教学手段上就必须广泛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应用视频公开课程、网络课程、慕课等,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教学对象的开放、内容的开放、过程的开放。为适应开放式办学的需要,要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应用网络评价平台,应用远程监控技术,开放多方评估系统,以保障开放式办学的顺利实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

[1]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17-20.

[2]钱旭初.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诉求及实现途径分析[J].江苏高教,2011,(3):117-119.

[3]张新民.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5,(6):91-93.

[4]李玉珠.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107-110.

[5]夏茵.高职院校开放性的真假论辩[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8.

[6]周建松.建设“开放合作尚德重能”的高职教育文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58-59.

[7]张俊芳,张彩军.开放教育理念与高职教育发展[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2-16.

[8]张连绪.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与制度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1-15.

[9]樊明成.论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9-52.

[10]《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初探[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