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2015-08-15李永杰
李永杰
(廊坊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河北 廊坊 065000)
我国经济正在经历新常态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需要理论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经济建设领域,承担建设的主力军任务,普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可以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
一、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统筹抓好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建设,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之一被明确提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同时体系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稳定发展的同时还在不断优化升级,参与国际竞争越发频繁,在这样的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对我国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提升、效益增加至关重要,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需注意的问题
(一)摒弃狭隘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新理念
长期以来,技能型人才未能得到社会的公正对待,认可度不高,这与国人狭隘的“人才观”密不可分。“学而优则仕”,进入政府部门,成为一名公务人员或者所谓“白领”,国人将此视为成才的首选,而大多数人都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学技术只是获取基本生存的能力而已。究其根源,是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只重视学历,不重视能力,对技能型人才不能理性看待,认为技能型人才就是车间工人,没有前途,只会干脏活、累活,一辈子没有出路。这种思想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在我国现阶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仍旧单一,大多数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公正对待与应有的尊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因此,全社会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作用,他们不仅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领域的主力军、生力军,更是我国经济转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力量和源泉。
(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要让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有充足的积极性,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或者技术交流的机会,加大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使企业降低人才成本,优化人才配置,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同时大力推行协议工资、岗位工资、专利分红、效益提成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适应人才发展的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职级与工资挂钩的待遇保险制度,让创造一流业绩的一流人才能获得一流报酬。
以德国为例,待遇决定一切,在德国蓝领工人的待遇之高是有名的,在很多德国人看来,孩子上职业学校,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与当白领一样,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德国,年轻人愿意当蓝领,社会重视蓝领,蓝领工人有着巨大的活动舞台,从而确保德国技术和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我们也要努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全社会范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注重以人为本,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灵活的教育机制,加快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合作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更多地考虑工作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建立有利于各类教育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机制。坚持以初中后分流为主,积极开展普通高中“高二、高三”分流教育,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通道。职业学校要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新定位,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教结合与产学合作。
(二)政府主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积极完善“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体制。职业教育承担着提高整个社会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应加大投入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青年与技术工人职业培训计划。该计划在2013年1月由德国联邦劳工和社会事务部(相当于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联邦就业局服务中心推出,专门针对欧盟成员国未就业的青年和技术娴熟的工人而设计,旨在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在德国就业的机会。
德国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职位空缺,该计划的实施,既能为欧盟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缓解失业状况,又弥补了德国工人短缺的问题,对维护德国技术工人市场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也符合这一规律,政府不能只是站在高处喊口号,而是应当真正脚踏实地,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统筹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真正为技能型人才的产生铺平道路,鼓励企业参与,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的技能交流和培训机会,更好的促进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而且,职业教育因其岗位性、职业性强,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和对学生实施技能训练,与普通教育相比要有更大的投入。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在加大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多方社会资金参与职业教育。
(三)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夯实技能型人才培养基础
我国当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础薄弱,力量缺乏。如廊坊市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主要依靠技工学院、中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全市共有5所,分别是2所技工学校、1所中等职业院校以及2所高等职业院校,除两所高职院校是全国统招外,其余三所院校大多是在初中毕业生中招录,而且是在高中学校招录完毕后,才能招录。招录新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只要注册即可入学,其生源质量可想而知。相对贫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土壤,又如何能产生和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仍以德国为例,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人工作认真严谨,做事系统规范,他们不仅技术精通,还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得益于他们所受到的系统教育。在德国,孩子小学毕业就有三种选择:成绩好的学生会被推荐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通过高中会考,可以直接就读大学;成绩略差的学生进入实科中学(Realschule),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少数经过补习,通过专门考试后,可以就读应用技术大学;其余则进入主题中学(Hauptschule),毕业后可以接受三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些类似我们国内的技术专科学校。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德国,人才的成长途径丰富多样,没有我国高考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壮观景象”。优秀学生与成绩稍差的学生都可以顺利地通过各自途径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时他们的教育体系很完备,有效地保证了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好素质。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所以,必须要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提高到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水平。创新技能型人才教育和培训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层次,加大对其基础设施、软硬件的投入,鼓励校企合作,吸引企业投资职业教育,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报考职业院校,全方位提升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优化结构
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和基地建设。省、市、县和学校都要建立骨干教师梯次队伍,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在选派进修、评聘职务、科研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政府部门首先要立足长远,着眼发展,以战略的眼光做好基础性工作。其次要科学谋划,更要密切联系实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全社会共同努力,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75,627.
[2]盛若蔚.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纪实[M].人民日报,2014-02-19.
[3]廖鸿,刘宝泉.做好社会组织人才工作 推动社会组织人才战略实施[J].社团管理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