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对接的途径

2015-08-15李建玲鲍雨晴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校地人才需求人才

李建玲,鲍雨晴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澳门大学,澳门 999078)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肩负着为区域培养所需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而这一使命的完成需建立在满足社会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地方高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有立足之地,而高校也能在教育改革中谋求到自身的发展之路。

一、职业素养培育在地方需求和高校发展中呈现出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地方在人才方面需要的就是这种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而地方高校教育目的之一是满足地方需求,否则高校自身也难以发展。

(一)地方发展所需

当今社会最核心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地方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地方人才来源必须依靠地方高校,高校是地方人才培养的聚集地,能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高校具有生源结构丰富、文化传播广泛的优势,是塑造良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可以作为地方优秀人才培养的最佳媒介和基地,使地方高水准的职业素养人才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壮大。

(二)高校发展所需

地方高校承载着培养高水准职业素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本身也促使高校自身发展。因为职业素养不仅仅关乎到所培养的人才自身问题,也关乎到地方高校本身的定位,关乎到高校的顶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乃至学科规划、课程设立等各个环节和一系列问题,而这些环节和问题与学校自身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地方高校可针对地方文化人才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地方需求相适应,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也可以成为学校立足地方的最佳突破口。

二、高校与地方在人才培育与人才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地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地方高校大多为新建的本科院校,为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已在观念上找准了立足地方需求的突破口,主动与地方对接,但是由于长期封闭化的管理方式以及“学院派”的教育模式,使得地方高校对地方人才需求缺乏真正的认知。同时也使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思路与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等缺乏深度了解,对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加之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上长时间追求高精深范畴,职业概念淡薄,再者地方高校的师资水平、科研水平有限,对塑造地方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作用难以呈现,这对地方高校职业素养打造和地方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都将造成很大的阻碍。

(二)校地双方对职业素养塑造多处于表层阶段

地方高校尽管已经对地方需要较高水准职业素养的人才有所了解,在学校自身的总体定位上也把立脚点放在了地方需求上,但是在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科规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职业素养的塑造尚未落实到具体实施之中,仍处在表层阶段。如地方高校为了强化职业理念,常把地方业界人士请进校园,但是,由于多是通过非官方渠道聘请,加之之前缺乏深度了解,所聘人员讲课水准往往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再者,高校为了深化职业技能,最有效方式便是与地方建立人才培养实训实习基地,尽管校方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努力,但在具体实施时地方高校的主动往往是单向的,因为在利益呈现上体现更多是在校方,对地方而言其利益很难快速呈现,致使高校与地方建立的实训实习基地更多的仍停留在协议或小范围小规模上,大规模长期合作的方式还有待继续深化。

(三)校地双方职业素养塑造机制尚不完备

校地双方职业素养塑造难以达成共识,高校培养方式表层化,其缘由在于校地双方职业素养塑造机制尚不完备,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高校职业素养建设和地方支持高校职业素养建设的制度体系,也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校地双方缺少共同发展的整体规划,缺少校地双方职业素养建设的主管部门、参与单位等组成的组织机构,缺少共同合作相关配套政策和评价激励机制等,这将大大阻碍校地职业素养塑造共同发展。

(四)地方高校自身职业素养塑造能力有限

地方高校多为新近升本的本科院校,其原有的学科分类、专业设置等与地方需求的契合度还有差异,师资水平、科研能力、物质条件等相对薄弱,师生为地方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职业素养的概念尚未深入到每一位师生,学校相关资源缺乏整合,这些因素导致地方高校对职业素养塑造缺乏高端引领的资质与能力,也很难激发起地方与之共同建设的兴致和动力。如在开展与地方职业素养人才需求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上,也多处于自由机动的零散状态,有待于形成体系、形成规模,多处于范围小、层次低、短期化、表象化等状态,这在校地职业素养共同建设内容及领域方面都亟待拓展和深化。

三、校地双方人才职业素养培育与需求有效对接途径

(一)自上而下统一认识,强化地方高校职业意识

随着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根植地方、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在高校决策层面已经达成共识,高校的总体定位及整体规划格局基本找准了方向。但是由于地方高校大多以专科为基础升本而成,多年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性转变,便出现了领导层面和教学基层部门及众多教职员工认知失衡现象,教学基层部门及众多教职员工服务地方的意识尚未得到强化,以致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很难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就更难呈现共同建设之态势。为此,向广大师生灌输和强化职业理念,塑造高素质的职业素养,让职业素养的塑造渗透到教育理念与学术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高校教学基层部门和广大师生是高校的主体,是校地职业素养塑造的主力军,其思想观念的引导直接关涉到具体行动的落实,需自上而下统一认识,让职业素养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共建平台

地方高校在引领、创新和培养地方所需人才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的渗透与深化,为此需要对高校各部门资源优势给予整合,搭建共建平台,与地方需求协同发展。

1.深化职业理念,培养地方急需的职业素养高的人才。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急需应用型、科技型的高层次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的进程中,深化职业理念培养,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社会需求进行职业渗透,以地方高素质职业素养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人才培养“需—产—销”的良性循环[1]。在教学上,可以聘请业界专家到校任课,也可派年轻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使专业教学与地方一线直接对接,有利于地方急需人才的培养。

2.针对专业特色,开展职业素养训练活动。地方高校需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多开展能与岗位实践直接相关的活动,也可以采取选修课、公开课或专题讲座方式讲解职业素养相关内容,让学生对职业素养进行认识或掌握。另一方面利用地方优势建立职业素养实践基地,让学生利用假期或实习等机会,对所在地区的职业状态进行考察和研究,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同时,利用高校各种社团活动开展与地方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如果条件成熟,可以把学生活动推向社会、推向社区,在带动当地文化活动和提升地方文化品位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强化和提高。

3.整合资源配置,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为了推动与促进校地双方职业素养的建设发展,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构建文化产业园区,从而搭建起高校了解岗位、地方了解高校的良好平台和共建载体。通过这一平台和载体,让教师对职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让学生树立起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检验和修正职业素养训练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校地双方职业素养塑造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政府、高校联手,建立长效共建机制

高校与地方共建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政府要自觉充当地方高校与地方之间的桥梁,整合地方和高校的相关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地方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或多方牵线搭桥、沟通协调,可以防止校地共建的发展战略、思路与举措流于空谈,也可以避免高校和地方共建变成“剃头挑子一头热”[2]。要建立促进校地共建制度及运行、评价与激励机制,使校地双方职业素养塑造环节得到有效发展。

随着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高校服务地方人才需求的作用会更加凸显,校地双方共同打造和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则将成为高校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吕京.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8,(4).

[2]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校地人才需求人才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人才云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