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5-08-15窦雅琴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大学生

窦雅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测定的基础上,根据其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和职业倾向,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其兴趣、爱好、能力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定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方向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发展行动计划。目前各高校都开始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促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和教育实施者两方面的原因,职业规划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限制了其效果和影响力。因此需要从这两方面问题入手,立足当前的教育实际,构建科学、高校、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一、当前职业规划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生是职业规划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是否全面、科学,直接决定了他们参与职业规划教育活动的动机、积极性、吸收率。目前看来,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就业目标确定论。一部分学生试图在临近就业时通过职业规划得出某一个确定的就业目标,即把职业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这样的认识曲解了职业规划本身的意义,也使得参与规划活动的动机过于功利性,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职业规划并不是单纯为了就业而进行,它指向的是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根据美国学者舒伯提出的理论,大学生还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15-24岁):个人在学校生活与闲暇活动中研究自我并进行职业上的探索。这个阶段是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的黄金期,需要发掘自身潜能,进行职业发展的科学定位。职业规划所能得出的并非某一个具体的工作,而是某一类或某几类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进行自我提升和目标调整。

2.职业规划无用论。高校和学生群体都非常重视就业,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系列课程。部分学生会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比较实际,能够学会一些可操作的技能,马上就能应用到求职行动中,而职业规划课比较虚,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尤其是一些就业形势好、去向比较明确的专业的学生,更认为自己不需要进行职业规划,按照大家的路走就行。这种态度反映出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认识的偏颇,和对就业与职业发展急于求成的心态。职业规划需要经过探索自我、探索外部世界、确定目标、求职行动等步骤,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科学的职业规划可以增加职业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指导自己提升个人综合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职业规划过早论。有的学生认为,所谓“职业”规划,应该是进入职场以后的事情,在大学阶段进行还为时过早。这样的理解忽视了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积极性。职业规划是贯穿人职业生涯的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学生个性化的学业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起点和重要内容。

(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投入程度不够,主动性欠缺

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承担了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指导者起的是引导、建议的作用。然而,不少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自我认知,对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从众心理、过于自信、先入为主、安于现状、决策偏差等问题。同时,由于对职业规划认识的误区,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自己,不会主动去探求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对于职业定位和选择,多数学生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参与职业规划的主动性、行动力和实际效果。主要表现为:1.被规划。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或者作业任务而进行职业规划,并未科学真实地进行自我认知,对未来的职业设计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导致职业规划成为堆砌文字的空架子。2.等待指导。部分学生自身有探求自我和职业世界的愿望,但是缺乏主动求知的内驱力。这样的学生往往会珍惜学校提供的讲座、课程等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理论,但是在实践环节,却会由于内驱力的缺乏而产生拖延心态,大大降低了职业规划发挥作用的效果。尤其在探索职业世界的环节,了解职业的信息需要自己主动出击,进行资料搜集、关注人物访谈或者实习体验,这些等待者往往停留在理论学习的阶段,而不愿意“走出去”。“闭门思考”所制定的职业目标,其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都大打折扣。3.为规划而规划。有的学生将职业规划作为“课外活动或竞赛”来参加,以完成职业规划书为目的,以竞赛获奖为荣誉,忽略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导致规划后行动力不足。

(三)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本土化程度不够,指导效果有偏差

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中期从西方引入中国,2000年开始进入高校。西方职业生涯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史,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和应用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阶层,并有机地融入在学校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成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近年来在高校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表和分析常模是直接参考西方资料,并没有结合中国人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等特点,测试结果有一定偏差。本土化理论和技术的缺乏,对中国文化、家庭及学校教育模式的考虑不足,都会使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发生方向性模糊。

(四)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指导体系和可行的操作模式,是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师资与需求脱节,课堂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是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层面,是职业规划理念普及推广的主要途径。而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师资队伍,不仅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且数量配备不足。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校内外专家。其中兼职人员占多数,包括教务处、学工处或者学院的副书记、辅导员,他们身兼数职,无法对授课进行充分的准备;多数没有参加过权威、系统的培训,缺乏职业规划指导的实际经验。此外,职业规划的课时少,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影响了课堂效果。

2.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可行的操作平台与模式。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个体咨询的问题,实效性较差。高校的课程内容侧重理论学习,资料和案例较为陈旧,重视学生职业目标的设定、忽略实践过程中的规划和监督,没有把学生的规划与行动统一起来。除了通过课程和讲座传授理论知识之外,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操平台,工作坊和个体咨询都属于个案,并没形成可推广性强的实施方案。

3.职业规划与日常教育管理脱节,全程化全员化程度不够。职业规划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过程性和针对性,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部分以课程、讲座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形式进行。流于表面的全程化使得职业规划的内涵失去系统。学生通过职业规划所制定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会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得以体现,这与学校整体的学风建设息息相关。职业规划教育与日常管理的脱节,会削弱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养成,对职业规划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体系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效的教育手段是教育效果的前提,内容是根本,形式是保证。就职业规划教育而言,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形成稳定规范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更新案例资料,为学生系统地讲授职业涵义及作用、生涯涵义及发展阶段、职业生涯影响因素分析、用人单位人才观、职业生涯设计步骤与方法、职业理想实现的途径等,体现出课程的层次性、关联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其次,丰富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提高教育效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邀请名师名家或职场权威人士做讲座,开办人员固定、体系完整、反馈完善的生涯规划工作坊或训练营,建立专业、及时的个人咨询机制,组织开展实景体验、素质拓展、职场模拟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职业测评阶段,选择符合国情、校情的专业化、本土化的测评工具。第三,建立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师资队伍,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对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相应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和指导技巧。充分发掘校友或合作单位的资源,将“老总”变为“老师”,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学校师资的短板。第四,建立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实践模式,确保学生职业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锚,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通过体验式互动、思维训练和实战模拟等方式实现专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使学生进入与职场衔接的准备状态。

(二)开展个性化职业规划与指导,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包括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主体都应该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因此,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对大学生自身独特身份的认同意识的培养,关注大学生独特个性,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激发潜能,培养独立决策、独自承担的责任意识,实现个性化的学业及职业规划。

整体上看,大学生群体对职业规划教育有需求、有愿望,希望在科学客观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自我认知。在职业测评阶段,可以将普测与解读相结合,向被试者反馈测试报告,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完善个体咨询的预约、咨询、记录、跟踪的体系,并形成典型案例。同时,在学生中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研究团队,发挥大学生的朋辈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现真正的职业规划教育全程化,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对高校而言,职业规划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学生将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规划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可以在新生入校时统一组织进行职业测评,形成职业与学业规划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发现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以此为基础初步确立职业目标和规划。

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需要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群体性教育结合,调动高校各个部门,全面统一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推动其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近年来,各高校都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思索与创新,例如清华大学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通过网络课程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迎合了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提高了知识的转播速度和覆盖面,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原则。年级计划上考虑全体在校生,对同一年级的学生则要考虑不同类型和层面,教育的实施者应包括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部门、学院教师和辅导员等,实现真正的全员化、全程化。

[1]董元,曹菁轶.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J].职业时空,2010,(1):90-91.

[2]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J].教育探索,2008,(1):134-135.

[3]肖小琼.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发展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13,(6):38-40.

[4]田飒.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8):51-52.

[5]朱辉荣.本土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7-12.

[6]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33-134.

[7]赵旺贤.高校就业指导授课内容和方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2009,(6):12-13.

[8]王泽兵,孙加秀,盛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2):17-19.

[9]肖小琼.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发展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13,(6):38-40.

[10]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81-83.

[11]常卫恒.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8):82-83.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改革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