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地域性建筑类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5-08-15毕忠松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徽派建筑学古村落

毕忠松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标新立异的建筑单体构成了城市的主题,而这种主题建筑同时被不同的城市复制着。同时,在近些年来的城镇化进程中,积淀于我国广袤农村的传统乡土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极大冲击。这些已逐步淹没了我国城乡不同地域所应有的文化个性,造成了“千城一面”和“千村一面”的城乡形象和不伦不类的城乡风貌,而这也正是建筑师和规划师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城市、乡村与建筑诠释地域文化精神。这也是高等教育本科建筑类专业的教学所面临的重大改革课题,即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新型地域性建筑类专业教学,以适应社会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以黄山学院建筑类专业教学中徽派建筑文化教学的实践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专业建设历程

黄山学院地处徽州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黄山市,依托深厚的徽州地域文化资源,不断进行系列徽州文化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坚持开发系列徽文化课程,并将其融入到相关专业教学中,打造了一批校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建筑学 (5年制)、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工程造价等4 个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结合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特点,在徽派建筑及徽州古村落等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并根据打造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等不断调整教学培养方案。

2011年建筑学专业成功申报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2012年,依托我院徽派建筑研究所,《徽派建筑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也成功申报为黄山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实施“研究室制”的探索与实践》也先后成功申报为黄山学院校级和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按照专业教材编制计划,进行了《徽派建筑》、《徽州古村落保护规划》等系列教材的编制准备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

2 实施契合地域文化的教学思路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特色[1]。在新型城镇化化进程中,如何将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是建筑师、规划师所面临的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

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带到了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地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改革思路[2],如何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也是黄山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由于黄山学院地处徽州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黄山市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拥有优势的文化资源,在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就应该勇担重任,利用好拥有的徽州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而从建筑类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如何培养出能够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发展文化,以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的建筑作品来,应该是高等学校培养建筑专业人才应首先研究的课题[3]。因此,实施契合徽州地域文化的教学思路是黄山学院建筑类专业教学工作的精神内核所在。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立足徽州、全球视野”的建筑学专业培养思路,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及对徽派建筑有较深理解的优势鲜明的建筑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而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徽派建筑文化资源,深入实际,探究其文化底蕴,建立起为我所用的科研与实践平台意义作用不可低估。在具体的实施中,开展“1+1”模式,即课堂学习+工作室实践模式,以课程改革,突出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的课程改革为依托,以徽派建筑文化研究做为基地,来实现学生对徽派建筑的学习和徽派建筑的实践的完美结合。

3 实施研究室制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教育模式日益开放多元,研究性和实践性得到进一步加强[4]。研究室和工作室制在国外建筑专业的教学中已得到实施,巴黎建筑学院很早便将工作室制度作为建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5]。

国内其他盛名的建筑类高校为我们进行研究室制的探索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实例,但我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实施“研究室制”培养中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研究室制”的主题是“研究”,即徽州文化、徽派建筑与徽州古村落的研究,一方面就需要学生对徽州地域文化有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是第一个难题。同时进行地域文化与乡土建筑的研究需要一定的地域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与专业素养是另一个难题。结合以上两个难题,如何探索徽派建筑继承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成了我校地域建筑教学中重中之重的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近几年来,徽派建筑研究所重新进行了整合,针对建筑类专业研究室制模式的培养上逐步开展了探索和实践。目前徽派建筑研究所已吸纳部分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进入研究所进行学习和实践,完成了对徽州区呈坎镇、黟县南屏村及黄山区部分徽派古建筑的测绘任务,并结合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了系列实践项目的锻炼与学习,并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指导学生申报了校级科学研究项目、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及省级“挑战杯”竞赛等系列研究与竞赛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逐步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研究室模式,即“一二三”研究室制。“一”是年级的代称,即从大学一年级起学生就进入研究所,开始接触徽派建筑文化知识,“二” 是专业的代称,即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其他专业对徽派建筑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进入研究所学习,“三”是研究所研究内容的代称,即“产、学、研”的结合,包括前期徽派建筑基本知识学习与积累,中期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后期参与徽派建筑与徽州古村落相关实际项目的实践。

通过“一二三”研究室制的实施,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以及徽文化与徽派建筑的基本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安排徽派建筑测绘、徽州古村落调研、研究所研讨等活动更好的增进了学生对徽派建筑的了解,最后通过徽派建筑修缮保护及徽州古村落规划等实际项目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徽文化及徽派建筑的理解,不断提高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效果。

4 不断进行专业课程的再定位和再设置

建筑类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建筑类专业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建筑类专业教学中,已逐步将徽派建筑文化系统地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科学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专业课程定位与再定位,设置与再设置。

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时数逐步提高至35%左右,同时增加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模块,将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系统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建筑学专业分步设置徽派建筑概论(或徽派建筑解析)、徽州明清建筑、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等课程。城乡规划专业设置徽州古村落规划、徽派建筑解析等课程,同时在建筑风水课程中增加徽州建筑风水一章。

通过徽州文化与徽派建筑课程的再定位与再设置,已初步形成徽文化与徽派乡土建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全面开展徽派建筑课程体系的开发,最终形成徽派建筑教学教材与课程的体系化、完整化与系列化。

5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探索

根据我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战略要求,结合建筑学院工程近年来教学和科研实际情况,秉承传承徽派建筑文化的教学传统,以及在建筑类专业教学中不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定位与模式上进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和逐步完善。

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立足黄山市及周边,面向全省,放眼徽派建筑应用广泛空间,以现代建筑思想、基本理论、基本应用为能力支撑,掌握徽派建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技能,建筑业培养一线建设和管理人才。5-10年内建筑业人才需求仍属供不应求,而徽派建筑人才则长期缺失,所以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极高。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实习实训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徽派建筑文化特色教育”的“三结合一特色”的徽派建筑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写入培养计划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即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考纲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为学生毕业后取得职业工程师奠定基础。通过徽派建筑与徽州古村落课题设计、课题作业使学生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统一。专业主干课程都设有课程设计任务,同时计划有1-2 周不等的集中实习,并把课程设计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面。

其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即在低年级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进行徽派建筑与徽州古村落认知实践,高年级组织多种专业竞赛活动,利用校内实训场所组织进行课外兴趣小组,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果地进行了徽派建筑研究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再次,实习实训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徽派建筑研究所及教师工作室,参与研究所科研课题研究及设计工程项目的练习与实训。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项目的实际锻炼,使学生具备职业适应能力。

最后,徽派建筑文化特色教育,即构建建筑类专业教学融入地方徽派建筑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体系,与市、县旅游、文化、科研部门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协同发展,共同实现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积极融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工程项目、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项目、徽派建筑修缮项目、徽州古村落保护项目等,将教学活动自觉的参与到徽派建筑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研究成果共享。同时,可以通过师生科研与实践,在调研、开发性规划设计等方面拓展科研空间,并有计划地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将人文资源丰富的村落作为实践场所,以规划、修缮与开发利用等为实践课题,实现学生实习、实训及师生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6 结 语

在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的建筑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建筑工程学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积极参照兄弟院校的优秀发展成果应用到我们的建筑类专业教学中,这对于我校较新的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避免了很多的弯路。另一方面,我校处在徽派建筑的发源地,又是徽文化土地上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具有得天独厚发展优势。我们依托地域优势,弘扬徽派建筑文化,拓宽办学思路,培养特色建筑应用人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我校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所在,这将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及对徽派建筑有较深理解的特点优势鲜明的建筑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培养特色鲜明的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培养新型地域性建筑类专业人才则是特色建筑类人才的核心内容。我们正通过研究室制的逐步深入推进、开发自成完整体系的建筑学专业课程、研究徽派建筑并使徽派建筑现代化等具体措施,来进行新型地域性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有更好的收展。

[1]马驰,彭蓉.在高年级建筑学教学中建立“设计工作室”模式的理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207-208.

[2]栗德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教育特色[J].时代建筑,2001(S1 增刊):10.

[3]李沄璋,周波,张鲲.四川大学地域性建筑学教学工作的思考[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3):84-87.

[4]王建国.中国建筑教育发展走向初探[J].建筑学报,2004(2):5-7.

[5]徐齐帆,何雪钰.契合地域文化的建筑学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277-278.

猜你喜欢

徽派建筑学古村落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