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环境问题探讨

2015-08-15李宏昌塈星球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校园

李宏昌,张 志,塈星球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改革开放正日益使当代中国进入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仰、道德修养与价值取向受到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多重影响,不断出现新情况,甚至出现了理想缺失、信仰危机、道德底线失守与价值取向异化等严重问题。这使处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而现实生活中,德育环境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成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外部条件,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关注与深入研究,从而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设优化、净化、美化、洁化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

一、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既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明确了新目标、新方向,又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建设提供了新理论、新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职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要推进高职生思想素质、职业素养、道德修养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生共荣、协调有序的状态。因为,现实生活中,“成人有意识的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我们从来不是直接的进行教育,而是间接的通过环境进行教育。”[2]因此,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与改进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所谓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就是指影响和制约高职生专业技能学习、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职业素养培育和道德修养提升的一切内外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国内外现实生活中对高职院校德育建设具有推动、促进或制约作用的宏观德育环境系统,主要包括“国际环境,如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文化环境等,国内环境,如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文化价值导向、社会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国家民族的地域分布以及历史传统等”[3]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对高职院校德育建设产生的客观影响。校园环境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精神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高职生学习、工作与生活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校园整体布局、人文景观、教学设施、建筑雕塑等基础性工程;校园精神环境是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共有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的精神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教风、学风、校风、考风等,优良的校园精神环境能够通过培养质朴的班风、端正的学风、严谨的教风、优良的校风引领师生求真、向善、尚美;校园人际环境是指高职院校校园内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影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主要是高职院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环境的重点与核心。家庭环境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内部关系,家庭物质条件、精神文化、生活态度等构成的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其中优良的家庭传统、和睦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成人至关重要。在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中各要素之间处于协调、互动、均衡、有序的状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早日成才创设优质条件与良好氛围。

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与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都日益处于不断扩大与拓展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对其如何辨别真伪、判断是非,如何引导学生务必“求真”、诚心“向善”、理性“尚美”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处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在构建与优化德育环境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对学生思想境界提升与道德品质养成,还是职业素养培育与个体发展空间拓展上都要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性,从而使德育“寓教于境”、“润物无声”,促进高职院校德育由外部引导向自我内化的转变。

(二)生成性。良好的社会环境,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重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讲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有情感的家庭环境相辅相成,能够不断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德育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正是有了高职院校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主动应对、共同创造,在使自身由封闭条件下“应声虫”变成开放时代的“思考者”的同时,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生成与优化。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言:“学校环境当然总是明确根据其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4]。因此,正是高职院校师生员工作为“能动的道德主体”才不断地推动着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各组成部分的不断生成与优化组合。

(三)规范性。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和谐,和谐社会推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必然是一个讲究民主法制、追求公平正义、关注诚信友爱、充满生机活力、推崇安定有序的物质与人文环境综合体,以规范的制度养成规范的行为,以规范的标准组织规范的活动,以规范的文化培育规范的主体,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有序发展和德育主体之间的共生共荣。

(四)互动性。实践表明,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理性行为能够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友好相处,这既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与充分发展,又能实现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同样具有这种互动性。因为,“高校德育环境本身就是德育通向社会的桥梁,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必然通过环境影响德育;高校德育环境本身就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可分为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大众传媒等,这些因素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互动中相互联系,彼此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广泛的互动体系。”[5]

二、德育环境在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价值分析

无论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还是晏子强调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都指出了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或植物的生长)重要性与必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与优化德育环境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激励学习与注重修养

环境既是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人道德品质生成的重要条件。因此,高职生的政治素质养成、职业素养培育和道德修养提升既需要教师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与“诲人不倦”,又需要良好社会环境、优质校园环境和和睦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因为,积极向上的德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消极颓废的德育环境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充满人文的社会环境、富有内涵的校园景观、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平和友善的亲子关系,不仅激励着高职生勤于思考、乐于学习、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而且引导高职生专心学习、专注学业、注重修养、提升道德。

(二)规范言行与约束举止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人的言行举止与环境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对于高职生而言,高品位的德育环境有助于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培育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他们的文明礼仪。当他们或漫步于整洁舒适的校园小路、或欣赏着富有诗意的人文景观、或静坐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或居住着温馨洁净的学生公寓,他们将会珍惜这优美的环境、尊重他人的劳动、养成文明的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大声喧哗……。他们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统一时,就会被人肯定、自我强化;相反,则会受到道德批评与良心谴责。因此,高品位的德育环境对高职生的言行举止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三)情感陶冶与提高审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7]因此,优美、、恬静、舒适的环境能够引领欣赏美、感受美、领悟美,能够培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正是在这个意义,高品位的德育环境是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新载体”与“活教材”,是高职生的情感陶冶与提高审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与物质保障。由于“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8]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实践中,通过对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化整合,在不断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同时,有利于培育与提升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与职业综合素养。

(四)心理建构与政治塑造

健康心理与和谐人格是高职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育和道德品质生成的基本前提,是高职生正常学习、快乐生活、专心工作的重要保障,是高职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关键因素。高品位的德育环境能够有效促进高职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与和谐人格的生成,因为,无论是充满人文的社会环境还是富有内涵的校园景观、无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还是平和友善的亲子关系,都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良好心态养成与健全人格生成。与此同时,高品位的德育环境也有利于高职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与塑造。先进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意识形态、科学的主流思想、健康的社会舆论和优良的学校教育,对高职生坚定政治信仰、优秀政治品格、严明政治纪律都具有塑造价值。

三.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和谐高职校园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由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在内全体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全体教师都要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务必做到“敬业、精业、乐业”,以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培育贯穿于专业教学、技能培养与实习实训等理论与实践课始终,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与良师益友;辅导员与班主任始终站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最前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为此,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科学的教育方法、专业的问题视角、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不断“求真、向善、尚美”;行政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学生时刻能够感受到热情、周到、专业的管理与服务,并从中获得优秀品质的引领与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不断优化社会德育环境

各级党和政府作为社会环境主导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社会环境。一要通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规范新闻媒体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高等职业教育、关切高职生健康成长、关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二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公众大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全面培育与增进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创设良好氛围;三要“切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创建党政、工青、公安等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整体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样,让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中的积极方面激发对和谐发展的向往,从而为学生和谐发展开辟出一条顺畅的道路。”[9]

(三)营造幸福美满家庭环境

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就要高度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以营造有利于高职生健康成长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见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为此,一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破除“唯分数论”,把培育孩子高尚道德、健康心理和和谐人格放在首位,真正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要探索科学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家长要与孩子做知心朋友、要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要贯彻“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三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欢乐的家庭氛围,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友善,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始终感受到温暖、尊重与关心。事实表明,只有在这样幸福美满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创建整洁校园物质环境

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美化育人环境,这是学校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一要精心布置人文景观,对校园进行科学规划,使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格局、亭台楼阁等体现绿化、美化、生态化的追求,进而打造充满人文关怀、富有艺术气息和彰显文化品味的物质环境;二要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生区要整洁、干净、优雅,体现自然美、艺术美与和谐美的有机统一,生活区要温馨、清净、愉悦,体现人文性、休闲性与文明性的完善结合,真正引领师生求真、向善、尚美;三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质,应在校内严格依照企业工作的真实条件与生活环境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校内仿真实训教室,将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技术服务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与职业生活氛围。

(五)培育高尚校园精神环境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院校精神环境的建设之中,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学生,以高尚的文化提升学生,不断增强全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一要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二要丰富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境界,要坚持以爱国主义和理想信仰教育为重点,以培育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为核心,科技活动注重创新性、文体活动注重教育性、艺术活动注重才艺性,社会实践注重综合性,让积极、健康、高雅成为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主题;三要有效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报、板报、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先进文化宣传,形成有利于开展与深化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人文环境。

(六)形成和谐校园人际环境

从1994年的“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案”到2004年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从2010年的“吉林农业大学张力维杀人案”到2014年的“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人际关系冷漠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也为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敲响了警钟--要高度重视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建设,要努力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环境。为此,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开门专门的人际关系教育专题,介绍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文明礼仪,传授处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二要设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与和谐人格;三要组织主题鲜明、富有内涵、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引导高职生以科学态度、理性视角、和良好心态对待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挫折、打击与失败,引领高职生以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的心态去形成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0.

[2][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3]周先进.高校德育环境的涵义及其作用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23-24.

[5]孙兴玲,吴凡.高校德育环境的特点和作用机制[J].中国德育,2006(11):49-5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3.

[7]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40.

[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9]曹忠义.高校德育环境与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62-263.

[10]姬刚,应中正,于春华,殷实.当前高校德育环境的透视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4):62-63.

[11]王冰.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J].职业时空,2008(1):55-56.

[12]聂彩林.高校德育环境新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62-63.

猜你喜欢

高职生德育校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开心校园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