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对“道路自信”的多维阐释
2015-08-15黄朝东
黄朝东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445000)
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绘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对这条汇集几代领导集体和广大中国人民智慧心血的道路充满着必成的信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激情鼓励“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1]10其实,不仅全党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全体中华儿女特别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主力军的大学生都应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进一步演进也必将增强这样的道路自信。只有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才能凝心聚力,为实现目标提供思想意志力量保证。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多维阐释去教育感染大学生应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道路自信”是我们对世界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和当今时代主题正确把握的自信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来,世界日益紧密联系,世界的时代特征日显,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都离不开对时代的判断和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社会主义是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科学认识的自信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矛盾运动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着重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分析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反复爆发的原因和实质,剖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基本矛盾,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在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及其实现条件的科学认识把握中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理论。从此,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在世界蓬勃发展,其第一次高潮时诞生了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次显现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优势。
然而“两个绝不会”也是任何人和民族都无法改变的规律性认识。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在不改变其根本的前提下不断寻求变革,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和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更多更大危机转移空间和发展时空,资本主义出现“垂而不死”现象。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由于模式体制的僵化和运用的方法的不当,出现人心思变的情形,加之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威胁及其演变战略的实施,使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重大倒退而陷入低谷。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欢腾;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守中求变。可历史又是最好的老师,它使我们在世界变幻发展中逐步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多方调整和经济全球化推行中并没有改变,只是拓展了它存在的时空范围。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危机形态及其破坏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肆虐,部分国家政府破产、社会动荡,多数国家经济倒退、复苏乏力,欧美等西方国家主导的价值体系越来越受到质疑,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开始趋于削弱;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通过改革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不断发展进步,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大引擎和现实依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低潮中奋进,在为未来变革时代再作准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这已为实践反复检验。
(二)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准确把握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革命时期就充分运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中国人民最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思想指引下,在对时代主题变化的科学准确把握中,在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这一实践进程中,逐步认识且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决策和行动的前提。其实,世界和平、发展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已有显现,当时苏联共产党领袖赫鲁晓夫就主张同美国和西方搞“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因中国刚同美国在朝鲜打完仗,领土台湾又在美国武力的直接控制之下,以及与苏联共产党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某些分歧,没有意识到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已在悄然转变,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完全破裂以致军事对峙,中国领导人更不可能做出时代主题逐渐变化的判断。但我们在防范世界性战争的同时也还是在搞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是方式方法方面有错误甚或是灾难性错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党和国家众多领导人带团纷纷出国考察,逐步意识到时代主题已在转变,如此才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战略决策。1985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105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判断。自此以后,一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信这一判断的科学性、正确性,其中十六大还在此判断基础上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概念;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提出了“合作是国际大势”,并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写进了2007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可见我们党坚信我们对时代的分析和把握。从几十年来世界的客观情势看,尽管世界还不太平,时不时有冲突甚至爆发一些局部战争,但总体、主流还是和平发展与合作。
二、“道路自信”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能力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从其成立时起就致力于在中国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始终宣称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一个政党能够在实现伟大目标的实践中不断克服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成熟、不断发展。
(一)历史自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是不可能有真理性把握的。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度里,无论是搞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搞社会主义建设都极其艰难复杂,指望不犯任何错误一蹴而就完成历史任务那只能是痴人说梦。毛泽东讲革命时期我们是在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中才逐步把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意识到苏联模式的部分弊端,在“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某些缺陷和不足,基于革命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征程,在总结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情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形成了鲜明对比的两个历史时期。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以前探索的历史?能用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否定以前的历史吗?我们要看到若没有之前的探索,新时期就没有根基,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理论准备。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3]300这是对改革开放前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态度和辩证认识。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表述基础上明确肯定“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10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的基础上开创的。”[4]1因此,“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4]1这里,习总书记本意是说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但从中也表达出对我们党的历史的尊重、历史的自信。这种尊重和自信不是基于政治的策略,而是一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态度。
(二)能力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组织起来的先进政党,经历了血与火、苦难与辉煌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练,在奋斗中逐渐认清国情,在不断纠正错误中逐渐成熟,在总结创新中不断发展,始终警醒,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强势体现对自身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纠错能力的巨大信心。
领导能力在当代是指我们党依据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国际局势的正确把握和对我国现阶段国情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认识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积极力量确保实施的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经历了国际国内的种种困局,有封锁遏制的,有粗暴侵犯主权的,有蓄意围堵骚扰的,有干扰国家统一的,有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反党反社会主义势力故意破坏的,有自然灾害强力损害的,有工作不到位激发矛盾的。我们党没有被这些困局所难倒,反而,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危机局面有效管控,社会矛盾着力化解,基本路线牢牢坚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宏伟目标不断接近。这是领导能力的体现,也是领导能力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优势,有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优势,有广泛吸收别人长处为我所用的方法优势,这些优势集合在一起,使我们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2006年还提出在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还强调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这是创新能力的自信。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就提出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是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既注重理论的指导,又注重经验的总结,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使我们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对各种风险的管控能力、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能力、抓重点带其他的实践方式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于世人面前。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提出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勾画深化改革谋略蓝图。这是实践能力的自信。
我们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在中国异常艰巨的革命建设改革中,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在犯错误以后能不能及时发现错误、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能力问题。我们党是在不断克服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纠错能力在世界所有政党中是无出其右的,因为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有群众路线的传家宝,有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勇气,有逐步完善的纠错机制。有错我们能改,改出大发展。这是纠错能力的自信。
三、“道路自信”是我们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党把它中国化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取智于民、取力于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推进、完善以及在这条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果,正是依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得以成就。
(一)对人民群众创造性的自信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讲,改革开放中的许多东西其实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要讲他的功绩,则一定要放在集体范围去讲,绝不是他一个人脑袋就可以钻出许多新东西来。他还举例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就是农民的,他的功劳在于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而已。农村农民搞工业,早年称为乡镇企业,对于中国农民的这一伟大创举,邓小平同志也以敏锐的眼光及时予以支持和肯定,他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起来了,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是他个人没有预料到的,中央其他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说法比较通俗地表述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之间的关系,从中也明显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对于我们找到改革的切入点、突破口是多么的重要,对我们改革的推动是多么的重要。
(二)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自信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群众,真正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铸就辉煌事业成为我们党一贯的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大发展、显现其巨大活力,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推动、践行改革的结果。我们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若不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转化不成物质力量,那我们的愿景也只是空中楼阁。基于此,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注重激发群众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19日组织召开的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决不能脱离群众、失去群众,或凌驾于群众之上,因为我们坚信人民群众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强大力量。
四、“道路自信”是我们对“中国梦”美梦成真的自信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简略概括,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阐释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有思才有梦,梦反映出追求,体现为抱负,梦是目标,也是动力。革命时期,大批志士仁人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他们心存救亡图存梦想,期望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广大民众节衣束食搞工业化,是因为他们想迅速改变中国是一个落后农业国的面貌,因为他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深知只有工业化强国才能存于世、立于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解放了,纷纷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个人的梦汇聚在一起就是人民幸福的梦、国家强盛的梦、民族复兴的梦,就是当今的中国梦。
放眼世界,敢以国家来“做梦”并宣告世界的是具有超强自信的大国。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职石毓智说过,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资格来做梦的,只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有足够大的时空去想象,有实力和自信去实现,才能自己做自己的梦。否则,一个蕞尔小国卧榻在另一大国之侧,自己的命运朝不保夕,睡觉都不踏实,哪能优哉游哉地做梦?资源匮乏的国家,经济命脉捏在别人的手心里,一天到晚胆战心惊,怎敢呼噜呼噜睡大觉?当今中国向世界宣扬自己的“中国梦”必定是对自己的实力和梦想成真充满信心。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的生命[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0105/c64094-20099326.html.